《当良知沉睡》精华解读&听读书笔记(223/FD132)

爱我羊 2019年12月9日12:39:13
评论
441

《当良知沉睡》精华解读&听读书笔记(223/FD132)

【荐语】

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而有的人,却从无良知,可以毫无内疚地伤害你,他们不是恶魔,却胜似恶魔。

【作者简介】

玛莎·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当良知沉睡》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三、良知是什么

四、良知的起源

五、良知沉睡时——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八、自我保护的13条原则

【正文】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患无良症的人群被称为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他们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但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辨认反社会人格者 ?

我们知道灭门惨案、连环杀人案的犯罪嫌疑都是反社会人格者,我们以为这些人都是极少数的存在,事实上,更多非暴力型的反社会人格者潜伏在我们身边,因为反社会人格者占总人口的4%;而精神分裂症只占1%。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他,天资聪颖,帅气逼人,特别会讨老师欢心;

他,家境富裕,12岁就开始盘算自己能从父母手里继承多少遗产;

他,是斯基普。

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在湖滨别墅度假时,在湖边用剪刀戳死青蛙!

你觉得长大后的斯基普会是什么样?

A.高智商罪犯一名,掌握了欧洲最大的犯罪集团

B.无固定工作的街头混混

C.杀害父母及妹妹谋取遗产的通缉犯

D.心理阴暗、能力平庸的普通上班族

E.被孤立在社会边缘,自杀

×以上答案皆不正确×

斯基普成年后非但一次都没有进过监狱,而且活得很好。

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靠着冒险精神和施放魅力很快成为公司骨干,并迎娶了亿万富翁的女儿为妻,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问题出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斯基普是个无良症者,他为公司努力拼搏,只是刚好因为工作适应他源源不断地对冒险和刺激的渴望。

他也不爱他的妻子,只是看上了她带来的财富与背景,并且他清楚地知道她会容忍、包涵他的不负责任和拈花惹草。

他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操控他遇到的所有人。

如果有人不服他的操控,他可以恐吓人、攻击人、可以把别人的胳膊弄断,可以毁掉别人的事业和人生。

而公司因为他带来的大量业绩,往往为他的这些劣迹买单,息事宁人。

直到2003年,美国证券委员会指控斯基普犯有欺诈罪,案件正在等待调查结果……斯基普的真面目才慢慢浮出水面……

而此前,他已经度过了50多年逍遥快乐的人生。

三、良知是什么

假设一个人,为了忘记给宠物狗喂食就出门参加一个重要VIP都会参加的会议,并且他开完会就得立即出差,最终,他却选择放弃参加会议,回家先安顿好自己的狗再去出差,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具有良知的吗?

事实上,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他这么做还可能因为其他动机:

A.受不了“出差回来看到家里的狗死在了厨房地板上”

B.害怕狗饥饿的哀嚎会让邻居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C.他不希望自己是个虐待动物的卑鄙小人

然而,这些都不是良知。

良知是他因为对狗有感情,所以只要一想到在他出差期间,狗会一直又饿又渴,心里就受不了,这就是良知了。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

它会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四、良知的起源

良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对一些6~16岁的孩子做了调查,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依循一个普适的过程:

7~10岁,处在道德成规前期,他们会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矩,因为对赏罚具有了预期判断。

10~13岁,进入道德成规期,他们对权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从的意愿。

13岁以上,处于道德成规后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则,并按其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认可。

五、良知沉睡时——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对于那96%的非无良症者来说,他们的良知曾经动摇或削弱,甚至泯灭过吗?

1.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揭示了良知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深度催眠。

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记录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实验,它甚至向我们揭秘了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行为动机。

实验过程:

主持人向两名实验者解释,该实验是研究“惩罚行为对学习效果起到的作用”。

其中一人被指定为学习者,他需要记一些词汇,如果犯错,就得接受电击,每错一次,电击强度都会增大。

另一人被指定为“老师”,主持人要求他操作“电击发生器”,上有30个不同档次,从15伏一直到450伏。每当学习者犯错误,老师就按规则执行电击。

*事实上,学习者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员,是主持人的合作者,并且他根本不会受到电击,“老师”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

实验中,主持人米尔格拉姆教授会身穿白大褂站在“老师”身后,冷静地用语言敦促坐在电击发生器旁的老师继续操作,无论“学生”在另一个房间如何痛苦、扭曲地喊叫。

实验目的:

在于揭示研究对象(老师)需要经过多久才会因明确的道德使命而违抗米尔格拉姆的权威。

实验结果:

米尔格拉姆分别对40名不同的实验对象重复了这个实验过程,其结果令人震惊。

最初的40人实验中,有34个人在确信学习者被绑在椅子上并遭到电击的情况下,甚至学习者要求退出试验时,还是会继续电击他们。

并且,其中有25人(即62.5%)从来没有违背过主持人的要求,一直按到最后一档450伏的电钮为止。

其他几所大学用米尔格拉姆的方法重复了这些实验,很快就对男女两种性别分别累积了1,000个案例,而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但实验结果还是如出一辙。

实验结论: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

补充验证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另一版实验里,他用“普通人”代替了“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服从命令的人从62.5%下降到了20%。

2. “煤气灯下”典故的由来

典出自1944年乔治·库克执导的心理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女主角遭人设计,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

邪恶的男主角设计在自己外出时,让褒曼独自听到阁楼传来声响,还会把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恐怖的房子里,她的姑妈多年前就是在这栋房子里被神秘谋杀的。

然而,当褒曼找人倾诉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关于阁楼、煤气灯还有其他怪事的话,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的现实感……

当我们一旦心生疑虑,并设法向其他人讲述自己可能被某个无良症者当成目标了时,就会“被置于煤气灯下”。

有良知的人们通常会用更平常、易接受的视角来为他们解释这些事情:他太忙所以忘记给孩子饭钱了、她一时没看清错拿了同事的公文包等等……

然后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并将疑问藏在心底。我们对自己由良知做出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良知被蒙蔽了,真相与人们认为的恰好相反。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① 基因:

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多可能有50%的影响来自先天。不过,这种极为复杂的性格特征不太可能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② 早期情感依附障碍:

婴儿期时,总是独处而破坏了情感依附,便会罹患此类障碍,长大后无法与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无法确证早期情感依附障碍是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成因。

③ 社会文化:

强调集体文化的一些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反社会人格者相对稀少,但在更强调“个人”、“独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现了更多反社会人格者。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1.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诊断特征

①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② 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③ 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④ 易怒,具有攻击性

⑤ 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⑥ 一贯不负责任

⑦ 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以上特征占3条,就足以在临床上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2. 反社会人格者的常用招数与识别

① 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惊人

② 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且喜欢拉人下水一起冒险

③ 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④ 善使色诱

⑤ 演技高超,扮作正义的化身

⑥ 喜欢装可怜

八、自我保护的13条法则(避开、不惑、质疑、坚决)

① 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

② 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

③ 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④ 质疑权威。

⑤ 提防马屁。

⑥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⑦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

⑧ 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⑨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⑩ 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⑪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

⑫ 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

⑬ 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

【结语】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把火,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烧得支离破碎;

留美学者章莹颖绑架案,嫌犯被捕时竟还自如微笑;

这些案件令人震惊之余又惶惶不安。

谁也不知道,身边是否就潜伏着一个公孙止这样可以瞬间翻脸绝情的熟人,不动声色就能将你的人生摧毁。

这些无良者,或许天生就没有任何良知的感觉,我们能做的,就只能辨认出他们,并远远避开他们。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