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一个人,你永远得不到幸福,而爱,可以让你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的作者是扎克·易卜拉欣,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如何通过宽恕,选择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也用父亲操纵毁灭世界的经历,警示我们,从不宽恕的代价。
《宽恕》的作者是德斯蒙德·图图和他的女儿默福·图图。默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传教士、老师、作家。图图大主教则是为南非正义与种族和解而战的杰出领袖,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任南非开普敦大主教,曼德拉曾亲自指派他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在他和曼德拉的努力之下,南非避免了报复性种族屠杀,和平转换为民主国家。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宽恕呢?
书上说,当别人以不公义的原因伤害我们时,我们能够克服愤怒而宽恕,即我们不否定自己有生气的权利,但却愿意尝试对冒犯者显现出仁慈、善意与爱心。这样,既能赠予冒犯者一份礼物,也可以把自己从怨恨中解脱下来。
这个解读学术味太浓,我的浅见是,宽恕让我在身心方面都不再受愤怒与怨恨的折磨,可以减轻抑郁症,带来希望感,增强自信心。所以,我的身心健康问题较少。而抓着愤怒与怨恨不放,持续活在压力之下,则更容易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点在十几年前刚与我继女生活在一起时,我就经历过,感受过。幸亏我及时进行了心理调整,很快走出了那的阴影。
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会伤人,当我们能够认识到彼此的角色可能互换时,就明白宽恕对于维持人类社会持续运转的非凡意义了。
听书让我知道宽恕不是懦弱的表现。而受伤害后逃避真相才是懦弱的表现。但宽恕恰恰要求受伤者直面事实,正视自己的情绪,体会共通的人性,然后予以宽恕。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不会宽恕的人,会在报复的循环中泥足深陷。而个人幸福和社会道德,也就在循环中沉沦毁灭。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曼德拉说:“当你迈向自由时,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你仍在牢笼之中。”说出真相并正视内心感受之后,你就要决定是否选择宽恕。我们为什么予以宽恕呢?因为它通向自由,也让我们走出诉说与发泄的循环。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宽恕不只争对别人,我们还要拥有宽恕自己的能力。因为,如果宽恕他人带来了外在的和睦,那么宽恕自己则会带来内在的和谐。无法自我宽恕,紧抓着自责不放,把自己困在过去的监狱里,不仅会限制当下的潜在可能,还会给人生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影响。但宽恕自己,可能比宽恕别人更加艰难,因为很多时候,自己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自我宽恕不是为自己开脱,不是掩饰自己造成的伤害,而是诚实地记得自己的作为,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是真正的自我悦纳。
最后我想说宽恕,是为了我们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无论是赠予他人宽恕,还是寻求他人的宽恕,最终都会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由的——拥有选择的自由。
一、什么是宽恕
宽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努力,和始终如一的决心。
宽恕不是懦弱的表现,它需要勇气和力量。
宽恕不是正义的沦丧,它让正义有得以伸张的空间,而这当中的意图很纯粹,不带有复仇的动机。
宽恕不是遗忘,它需要的是无惧的记住伤害。
宽恕不能速成,在真的能够宽恕而得到自由之前,一个人可能需要在记忆与悲痛间来回地反复一遍又一遍。举例《秘阳》。
二、宽恕的回环
路径1:残暴-侵犯-痛苦-伤害-复仇-雪耻-残暴-侵犯-痛苦……
路径2:残暴-侵犯-痛苦-复原-表达-直面-宽恕-放下-重建……举例《翻译风波》
三、宽恕的四个阶段
1、把事情说出来。唤醒隐性记忆、有助于复原。
2、正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真实感受。
3、予以宽恕。这是一个选择,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自主选择。在宽恕中成长,英雄的故事。
4、放下&重建。再也不见了,或者建立新关系。
四、如果你是加害方
1、认错。陈述事实、表达感受。
2、见证痛苦,真诚道歉。
3、提供补偿想法和措施。
4、放下&重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