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和孩子》精华解读&听读书笔记(396/FD269)

爱我羊 2021年1月26日18:54:02
评论
420

《爱、金钱和孩子》精华解读&听读书笔记(396/FD269)

【荐语】

为什么当代父母对孩子更关注、更严格?这样的教养方式是好是坏?

本书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不同父母选择不同教养方式的原因,同时分析了这些教养方式的优势和缺点,让父母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选择,以及启发我们如何改进教养方式。

很多时候,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盲目,更好地达成育儿目标。

【你将获得】

●认识不同国家父母的教养方式

●了解父母选择某种教养方式的原因

●了解不同教养方式的优势和缺点

●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

【作者简介】

[美]马赛厄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

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顾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助理研究员,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中心成员。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botti)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及欧洲经济协会成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联合项目主任。

【精彩选段】

1.在职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争取职位的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P.15

2.更多时候,父母做出某些决策仅仅是觉得它们看上去似乎是正确的,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何如此。P.39

3.父母和孩子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如果要挑出最重要的一个,那么就是如何在当下的乐趣和对未来的投资之间做出权衡。P.46

4.代际受教育水平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无论教养方式如何,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性更高。P.148

《爱、金钱和孩子》精华解读&听读书笔记(396/FD269)

————视频讲稿————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各位好,我们今天为大家讲的新书,叫作《爱、金钱和孩子》。

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的著作,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教我们什么样的育儿方法更有效。它是两个经济学家经过了长年的研究之后,给我们剖析了我们生活当中为什么现在直升机父母,变得越来越多。

各位理解什么叫直升机父母吗?这是来自于一个孩子的描述,说我的爸妈就像一个直升机一样,永远悬停在我的头顶。无论我做什么,他们都关注着我。

就是在学校里的时候有老师,然后一出学校家长就开始跟进。然后把他送到每一个培训班,带他出去玩。就算是孩子们跟别的孩子参加生日party,这个家长也会远远地在旁边看。这种教育的方式,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最夸张的,就是当年美国有一个华裔女性叫蔡美儿,写了一本书叫《虎妈战歌》。就是告诉你说,教孩子就是要盯死他。你盯得越死,这个孩子将来越有出息。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只有我们知道他需要什么。所以,现在看起来他不高兴,但是将来他一定会感谢你。

就是这么一套理论形成的,叫作密集型教育。也就是说父母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密集。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光是亚洲人这样。

所以,这两个教授就说,为什么现在席卷全球的这一股直升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如此的普遍?原因是什么?背后的这个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最终他们经过了多年的研究以后,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就是我身边听到很多教育学的专家和家长们,都在讨论这本书。

什么意思呢?它告诉我们说,实际上所有的这些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使劲地去教孩子。

你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像我或者比我更早一点,我的叔叔他们这一辈,父母对于教育这件事是没有那么关注的。

就是大家的方式,能上小学就上,上到一半上不下去了,回家干活就行了。

过去你读一个大学出来当一个大学老师——像我爸爸那时候在大学教书,一个月大概挣30多块钱。

然后,你如果在工厂里边当一个工人,差不了太多。如果你在工厂里边能当一个工程师,那跟一个教授是一样的。它都是按照级别来的。

所以,整个社会的人没那么焦虑。大家觉得我的孩子上大学也好,不上大学也好,回报反正都差不多。

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大家的教育方式就趋于松散、趋于放松,也不会挑学区房,老师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但是,反过来,当这个社会上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一个人能够赚钱,一个月赚上百万,几十万都有可能。然后,一个人如果不能赚钱,一个月赚两三千,三四千。

这个生活就差距太大了,而这里边人们慢慢观察到说,教育的投资回报很大。也就是说,你上一个好的学校,和你上一个普通的大学,或者甚至没有上大学,你所收获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候所有的家长和学校就开始使劲,因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传统的问题。它和我们的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通过这个核心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一下,全球并不是只有直升机父母这一种教育方式,我们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前提是我们得知道,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

所以,这本书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该去怎么做,而是让我们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一本书。这就是经济学书的特点。

一共大概有三种最主要的教养方式:

第一种教养方式叫作专断型。什么叫专断型呢?就是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进行体罚,父母会有特别多的限制和规矩。

你就回忆一下,八十年代以前,大量的家庭的教育可能就是这样。就是大声地呵斥,管着他、盯着他这种方法。现在我相信还有很多家里边是专断型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之下,孩子没有什么发言权,父母跟孩子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流。父母最主要的是发布指令。如果孩子做不到的话,他会用强权来要求他一定要做到,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教养方式叫作放任型。放任型有别于忽视型。

各位知道忽视型是最糟糕的,就是完全不管。有的父母生下孩子以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我真的见过这样的,就是完全不喜欢带孩子,完全不愿意管孩子的事。

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是一种被忽视的状态,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叫作《被忽视的孩子》。就是有一大类孩子,是在被忽视的家庭当中长大的,那个是最糟糕的。

这个放任型和忽视型不一样。放任型的特点是他显得很开明,他会关注孩子,但是孩子做任何事,哪怕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事,他也会笑一笑。然后就这样,随着孩子去。

这个父母对孩子是相当宽容的,是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导的这种方式。这种叫作放任型的教养方法。

第三种教养方式叫作权威型的方法,权威型方法是通过说理和塑造价值观来跟孩子沟通。也就是说在权威型教养的过程当中,父母和孩子是经常沟通的,而沟通的实质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推进这个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在所有我们后面会讲到各式各样的教养方式的成果上来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各个方面的成果都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它在教育回报上,在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上,以及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上,权威型都是很好的。

但是权威型需要一个良好的前提。就是权威型的父母,自己首先得有比较高的素质,权威型的父母自己得懂教育,而且也得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你想,他如果控制不住脾气,就很容易变成了专断型。他如果放松,他如果不去传递,不去沟通,他就很容易变成放任型。

所以,权威型是在中间的,是恰到好处的一种方式。它需要有比较高的素质和对教育的理解。

所有的父母在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有两种驱动力,这两种驱动力朝着两个方向:一个驱动力叫作利他心(利他主义),一个驱动力叫作父爱主义。

利他心是什么呢?就是孩子怎么高兴让他高兴,我就希望看到孩子开心。这是利他心的驱动力。

然后父爱主义呢?就是密集型的那个驱动力,就是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我觉得这样才能够表达我对孩子的爱。

所以,有时我们在处理跟孩子的关系的时候,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会反思一下:此刻是我的父爱主义在起作用,还是我的利他心在起作用?

如果是利他心起作用的话,你会更加偏放任型一点。如果是父爱主义起作用的话,你会更偏密集型一点。

而这里边,决定一个家庭教养方式的,或者在一个社会当中,哪种教养方式最多的,主要是取决于经济问题。

这里边包括这么几个层面:

第一个,首先我们看一个社会的蓝领收入。就是一个社会蓝领阶层的收入,将决定着家长是否足够焦虑。

你像我们小时候,一个工人和一个教授的收入差距并不大。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就会相对比较放松。

最有意思的就是日本。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有着这种类似于高考的制度。你需要考试,你需要考上早稻田大学、考上东京大学。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这个考试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日本的家长和中国的家长比起来,只有34%的家长,认为勤奋是很重要的。而中国的家长,有90%认为勤奋是很重要的。你想想这个差别有多大。

那为什么日本的家长,会比中国的家长要明显在勤奋这件事上放松这么多呢?因为你知道,日本人的总体收入水平是差不多的。

这时候你发现,家长对于孩子就不会那么的焦虑。他当然希望他上东大、希望他上早稻田。

但是如果考不上的话,有很多高中毕业生没有去上大学在家里边子承父业,在日本是一个非常能够被大家接受的状况。原因就是他们的蓝领收入是比较高的。

所以,蓝领收入和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状况是有关系的。

第二个,就是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作用。你知道,欧洲很多贵族,他们有贵族的传统。

那些人主要教孩子什么呢?主要教他们骑马、社交、跳舞,要彬彬有礼,怎么吃早餐。

训练这些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这些依靠地位和社会关系来打拼的地方,只要他们家能够延续这样的传统。你看《简·爱》《傲慢与偏见》就会发现,只要他们能够延续这个贵族的传统,他们的孩子是不愁将来的发展的。他们的大量收入是来自于家庭的继承,来自于社交的获得。

所以,这种地方,他们不会在教育上使特别大的劲。他只需要让他们能够继续这个传统就好。这是另外一种选择。

第三个,决定父母教养方式的是这个社会安全与否。

最有意思的,就是德国人和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美国,如果一个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警察立刻就过来说,你的家长呢?就是没有家长陪着十来岁的小孩,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这个事是警察要管的。

所以,你想美国的社会压力有多大,原因是美国的治安是有问题的。

但是在欧洲,你满大街看到小孩到处走。这就是安全环境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北欧的教育总是那么放松?我们一说起芬兰、瑞典、挪威,这些国家的教育非常放松。因为足够安全。

第四个,是我们大家没有考虑过的。就是父母是否与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

这个特有意思,就是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以后,都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话,那么这个家庭就更多地偏向于专断式的教育。就是“大家长”,一句话说了算。

你像《红楼梦》,那些孩子从小长大一直都要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个家里边一定是老祖宗说了算。

这个在美国的农场上也是一样,这个孩子在农场上长大,开始干农活,然后他会一直跟他爸爸在这儿干农活,干到他爸爸老去,然后他成为一个老爷爷。全家都在这儿继承。

这时候这个家里边,没有多余的废话,就是爸爸一句话就得干,这就是专断型的土壤。

而现在你会发现,我们大量的家庭,孩子到了十八岁以后,基本上就变空巢老人了。我们现在 商量说,过几年我们变空巢老人怎么办。因为孩子到了十八岁以后,马上就离开家,甚至再也不回来,也就是春节回来一趟。

这时候你发现,你如果还对他进行专断式的教育,他离开了家怎么办?这时候教养方式会更偏向于权威型或者放任型。

所以,以上的这些因素都是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关的经济因素。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经济学家做事,他就需要数据的支撑。他们做了大量的统计,说“直升机父母”的兴起是不是真的,这得有数字说了才算。

后来经过了大量的调查以后,就发现在欧美国家,“直升机父母”的兴起,是很明显的一个数据。

就现在和八十年代比起来,最重要的数据,就是父母每周陪孩子的小时数。父母每周陪孩子的小时数平均增长了四到五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会拿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因为他没有统计中国的数字,我觉得可能会更大。在美国甚至兴起了一种,叫作足球妈妈这样的族群。

什么叫足球妈妈呢?就是开一个那种小面包车,然后每天拉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足球比赛。因为他们要看孩子的足球比赛,这种叫足球妈妈。

所以,很明显直升机父母的数量,是变得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从个案的角度考虑一下,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玩的时间和现在孩子们玩的时间,差很多。

就是我们小时候写完作业,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玩。但是现在孩子很多孩子写完作业,经常写到晚上九、十点钟。能够按时睡觉就不错了,你还哪有时间去玩?!所以,这也是我们自己的直观感受。

原因就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收入不平等在大量的国家开始激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分界线,中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改革开放。然后全世界的收入不平等开始逐渐地加剧。教育的回报率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人们的教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那么,密集型教育到底有没有好处呢?大家都在说密集教育,把孩子折腾得很累,把父母折腾得很累,学校也折腾得很累,值不值得?

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统计人们发现说,对于学术成绩的影响,密集型非常明显。

他们有一个国际性通用的考试,然后把这个考试当中的成绩拿出来一对比——因为大家考的题都一样,无论你是韩国、美国、中国都一样。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密集型教育的家庭比松散型的、放任型的家庭平均高20分以上。就是密集型要高20分以上。

但是也有例外,这就除了两个国家,在这两个国家当中,密集型教育没有看出分数上差别的,是德国和比利时。

但是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因为美国是从放任型向密集型转型的这么一个国家,密集型的效果非常明显。

那么,对于完成大学教育指标来讲,就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完成大学教育这个指标,这几种类型的表现最好的,毫无疑问——权威型。

权威型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完成大学教育这方面的指标是完成得最好的。

其次是放任型,也就是说你放松一点,你可以允许孩子做他自己的事,孩子做错了事你能够理解,就是放任型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孩子带了一帮朋友,到你们家开party,开到半夜2点,你是什么反应?放任型的家长就会说,你们声音小一点,你们接着玩,就这样。这叫放任型的特点。

然后是专断型,最后是不参与型。就是说这个父母大喊大叫、父母管得特别严,也好过这个父母完全不管。

而这里边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需求,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有了分层以后,很多底层的家庭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跃迁。就是能够跃迁到上面一层。

跃迁到上面一层最有效的方法,是你获得硕士或者以上的学位。这时候你的家庭地位,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那么,要想让一个最底层的家庭的孩子,能够跃迁变到上一层去,这个作者讲说,尽管我们并不倡导专断型的教育方式,但是专断型一定好过不参与型。

有很多家庭生了孩子以后不管了,随便他,就这样吧。这时候这个孩子将来能够上大学,甚至能够上硕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是几乎没有。这个家庭就会陷入到我们后边要讲的,叫作育儿陷阱当中。那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权威型的教育。也就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权威,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是价值观,父母跟孩子沟通,孩子对父母认同。它不是靠大喊大叫来推进的,但这种效果是最好的。

其次,你做一个宽容、现代,放松一点的放任型的,那最其次你也得管着他点。你说我没办法,我没学过,什么都不懂。但你最起码管着他点。最糟糕的是完全不管的类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不同国家的育儿价值观。我们要了解不同国家的育儿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家长们最认同哪些东西。

这里边我们选择了三个指标:一个是想象力,一个是独立性,一个是勤奋。

就是不同的教育会看重不同的素质。这里边谁会认为勤奋最重要呢?很明显,中国是认为勤奋非常重要的。那跟我们一块儿认为勤奋很重要的,大家可能想不到——是美国、法国、西班牙,都是比较认可勤奋。

所以,你一看所有的认可勤奋的国家,他们的基尼系数都很高。经济学里边有个叫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的不平等性。就是经济的收入差距越大,这个基尼系数就越高。

所以,所有这些认同勤奋是很重要的一个素质的国家,基本上基尼系数都在0.4左右。这就是基尼系数比较高的这种状态。

然后认同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北欧的父母。北欧的父母你知道,尤其是像瑞典这样的父母会怎么样呢?

比如说咱们在这儿,在家里边聊天,一群朋友在家里边聊天,然后他们家有一个小孩,开始大喊大闹,说你们都给我出去,我讨厌你们,你们不要待在这儿。

放在中国咱们家会怎么做呢?会去安抚那个孩子,或者会去管束那个孩子,甚至有人会去揍那个孩子。总之,你不要影响大人们在这儿说话。

但是,如果你是在瑞典,或者在挪威,很有可能他们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不太适应咱们这么吵闹。咱们要不然到外头吧。就带他们走。

就是在这样的国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讲,想象力和独立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孩子小时候,再怎么吵闹,再怎么糟糕,对于父母来讲说,那是孩子,他们就这样。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够把我们的教养方式当作是天然的,认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不同的国家差别太大了,这些父母对于孩子做错那些事,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包容,就只能这样,因为他是孩子。我们只能有耐心等着他。

然后,对于独立性的认同,以北欧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为代表,也是要求很高的。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独立,独自上学,甚至独自出门旅游,自己去解决很多的问题。

因为同样像我们前面讲过的,日本这个社会是相对比较和平的。就是没有人偷小孩,没有人会把小孩拐走。

我们到日本去旅游特别逗。一下飞机都拉着孩子,拉得紧紧的,然后我们那个日本的朋友就说,不用拉,不用拉,这儿没人要孩子,说自己都不生,谁要孩子干吗?!连生都不愿意生,所以丢不了,孩子怎么都丢不了。

所以,当这个社会安全,那你发现大家就会更愿意让孩子尝试独立性的这种体验。

所以,从这点上,我们来看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我们来列举一下几个典型的国家:

首先是荷兰。荷兰的特点,是他们的口号叫作“正常点,已经够疯狂的了”。就是这个社会已经够疯狂了,我们都够累的,所以,对孩子正常一点。所以,荷兰是相对比较放松的方式。

第二个,瑞典。它是有大量的户外教学,带着孩子出去,然后在外面走,经常是坐在户外上课。

最重要的是人家也不怕冷,因为那些地方是特别冷的,他们的老师照样带孩子出门,然后跟他们家长说,没关系,不要紧,就这样。

所以,孩子们非常喜欢在户外待着。他们的口号叫作“让孩子成为孩子”。

接着,德国和瑞士,叫作相对宽松的父母。他们可以允许让孩子上学,但是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管得比较严。原因是因为瑞士,有一个跟中国特别像的高考。所以,瑞士跟瑞典名字听起来很像,但是教育方式还是有差别的。他们在学习这件事上盯得比较死。

然后,英国和美国的特征,是变得越来越集中。越来越集中的意思,就是密集型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因为竞争压力很大,商业化程度高,收入水平差距大。

中国,用这个作者的话,叫作密集教养常态化。就是中国人是把这个当作是统一的标准。

当然八十年代以前,我们不是这样。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其实很多地方,很多家长,是不怎么管孩子的。但是现在已经常态化了,甚至在这本书里边还专门写到了,说中国有一部非常流行的电视剧叫《虎妈猫爸》。

然后,日本人的教育理念,叫作“让可爱的孩子踏上旅途吧”。就是放手给孩子们更多更独立的机会。

所以,他们更平等、更重视独立性。

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就是法国和西班牙,专断型父母是特别普遍的。体罚在法国和西班牙来讲,是正常的现象。就是他们觉得揍孩子是应该的。

那作者就分析为什么呢?在欧洲那么一个大陆环境之下,为什么法国、西班牙会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原因,很有可能是来自于,他们是非常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所以,他们会有这样严厉的教养传统。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的考试制度都比较严格。法国,你们知道有一个叫作“大学校”,如果你考不上这个所谓的“大学校”,你就根本没法成为法国社会的精英,你只能上普通的大学。

所以,这种差距带来了教养方式的典型变化。

绝对不是说欧洲都一样,而是欧洲里边你的高考制度不同,你的经济体系不同,你社会的收入结构不同,这个家庭的教养方式立刻就随之变化。

所以,经过以上的这些调研和论证,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随着收入不平等的提高,放任型的比例下降,权威型的比例升高。然后同时还包括税收和再分配政策。

就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收和再分配政策,更多地考虑到了转移支付。我们在经济学里边,有个术语叫转移支付。就是富人赚了很多的钱,我们收了他的税,用他的税转移支付给穷人。这叫转移支付的过程。

如果一个社会更多地考虑到转移支付,这个社会的教育的焦虑程度也会下降。就是密集型的程度也会下降。

但是如果这个社会更多地鼓励创新——因为你知道,转移支付这件事也未必是一件纯粹的好事。

比如像日本,这么高的税收比例,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日本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像我们这样创业。就是他们觉得,反正你挣了钱也得交税,我论资排辈混到40岁,一个月也能挣5万。最后到了退休,我拿一笔退休金。所以,整个社会的创新就开始放缓。

了解了这一套体系以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接下来会带来什么呢?就是有没有可能会出现不平等、居住隔离和育儿陷阱。

就是随着这个社会密集型的费用,开始变得越来越高昂——大家知道,有一个问题在哪儿呢?就是有钱人会不断地拉高密集型教育的成本,到最后工薪阶层跟不上了。这就叫作密集型的费用开始高昂。

而且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你想做一个密集型的家长,你觉得容易吗?!那个需要时间哪,就是你作为一个妈妈、你作为一个爸爸,你不上班,你在家里边整天陪孩子,孩子踢足球,你都要出现在现场,是很奢侈的一件事。这个需要花很多钱。就是你得必须有这种不上班的能力,你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以上这些都给大量的工薪阶层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就会导致一个现象,叫作代际受教育水平延续性变得明显。

这句话说得比较学术。它的意思就是说,假如你们家之前爷爷就是博士,那么爸爸很容易当博士,然后儿子也很容易当博士,一代一代就传下来了。

但是假如之前爸爸就没当上博士,别说博士了,爸爸就没上大学,接着儿子上大学就变得更困难。然后孙子上大学就变得更困难。因为一代一代地累积,你的收入没有增加,你没法跟得上。那么高的密集的费用,你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陪他。

我们在看美国的经济的书的时候,会发现美国有一个政策叫“扫地出门”。有一本书叫《扫地出门》。这本书你们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因为跟咱们关系不大,所以我没有讲。

美国的政策是说,这个穷人如果没有钱交房租了,通知你两次还不交,好了,政府会派一个清扫队过来,当天就把你的家全部搬在马路上。然后这个妈妈回到家,带着孩子,东西放在路边,就流浪了。

所以,为什么美国会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当中,就有“扫地出门”这一项。就是你没钱交房租就扫地出门。

所以,在这样的地方,导致至贫第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单亲妈妈。因为单亲妈妈只有一份收入,而只有一份收入,这个妈妈又特别希望带着这个孩子。

这时候你会发现,她焦虑到什么程度?孩子只要一感冒,这个妈妈就有可能丧失工作,开的车轮胎只要被扎了,这个妈妈就有可能丧失工作。

所以,任何一点生活当中的小波动,都会导致这个人可能再失业。然后陷入到贫穷的陷阱当中没法自拔。

所以,我们现在理解了教育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这种关系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它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代际受教育水平延续性逐渐变得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说好坏,这是一个事实。就是它逐渐地变成了一个现状。

所以,大量的工薪阶层的家庭,就是咬着牙也要让孩子上学。最后也让他读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因为如果不要这样的话,他很有可能代际的教育水平,就是这个样子了。而向上流动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权威型。但是权威型对于家长的素质要求极高。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读过那么多育儿的书,你不理解怎么样跟孩子去讨论价值观的问题,你没法做到权威型。

所以,大量的家长就是在放任型和专断型之间选择。那如果你是在这两者之间选择的话,那你也应该选择管得多一点,最糟糕的就是不要进入到不参与型当中去。

这里边有一段文字,我需要跟大家念一下。他说,如果向上流动被定义为孩子移动到,教育金字塔顶端的可能性,也就是获得硕士以上的学历,那么教养方式,对于向上流动的影响要大得多。

在父母双方最多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家庭中,从不参与型改变为专断型教养方式,可以让孩子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可能性提高近三倍。

在父母一方接受了高中以上的教育的家庭当中,从不参与型到权威型的转变,这一可能性提高了近五倍。

就是如果你们俩有一个人上过高中的话,那么你管他管得严一点,这个可能性提高了近五倍。即使使用了权威型教养方式,这样的家庭,获得更高学位的孩子的概率,也只有10%左右。

尽管如此,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密集型育儿,几乎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让孩子接受最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条件。

然后不管对于母亲还是父亲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应的孩子的教育程度都是最高的。其次,母亲的教养方式比父亲的更重要。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权威型母亲的孩子与不参与型母亲的孩子相比,要多接受大约八个月的教育。

就是把所有的因素控制好以后,就对比母亲的教养方式这一件事,权威型的比不参与型的母亲,要多接受八个月的教育。这是平均数。其实,也就是有可能他上了硕士,他没有读本科。

对于父亲来说,权威型教养方式的优势仅为四个月。这可能反映了,传统家庭角色的延续。也就是母亲在推动子女取得教育成就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结果说,最有趣的,是专断型育儿对于父亲和母亲,具有相反的效果。

拥有一位专断型母亲,会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拥有一位专断型的父亲,却会降低教育的程度。

这一结果表明母亲和父亲专断的形式不同。母亲更可能严格要求与学业成就相关的事情,比如写作业这样的事。而父亲更关注其他方面的行为,比如服从父母这样的事。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到,就是如果你家里边,有个大吼大叫的父亲,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叛逆型的少年,离家出走跟别人打架。他从父亲那儿获得的都是暴力的情绪。

但如果家里边,有一个碎碎念的母亲,有一个天天盯着他的母亲,这个孩子很有可能被摁在那儿,变成了一个不情不愿的学霸。

所以,父亲更需要改变自己吼叫孩子的习惯。父亲如果能够听到这一段的话,你变得稍微温柔一点,因为你的吼叫,给孩子带来的是更糟糕的结果。

但是母亲,假如你还有一点学习能力的话,我希望你可以成为一个权威型的母亲。就是在家里边真正有权威的人,是说话很少的人。

权威型的母亲是价值观层面的沟通,是让孩子能够欣赏你,接受你,理解你的价值观。所以,这个需要我们父母不断地学习。

接下来,育儿差距有没有可能变成育儿陷阱?就是因为那些真正贫穷的家庭,可能缺少的就是一百美元。就是如果他有这一百美元,他就可以去买一个擦鞋的鞋盒,就可以上街擦鞋,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环境。但是他们全家的亲戚凑到一块儿,凑不出一百美元。

所以,陷入到完全的贫穷陷阱当中,你根本无法自拔,这就叫贫穷的陷阱。所以一旦你陷入进去很难出来。

那么,育儿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我们现在有育儿差距,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请家庭教师,可以花很多的钱,可以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所以,慢慢地形成的育儿差距变得越来越大。然后最终有没有可能会变成育儿的陷阱?这个是一个警示,就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这里边有几个原因。就是为什么导致育儿陷阱出现?这个作者分析说,很有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经济学家们推测,蓝领工人往往是单调的。就是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单调的,而“敢于质疑”的思想,只会成为这种职业的障碍。

因此,期望子女也成为蓝领的父母,可能没有多少动力去使用一种强调推理和讨论的教养方式,也就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而是转向权威、不容置疑的专断型教养方式。

这个话我觉得说得相当有道理。就是这个父母的眼界,决定了他的教养方式。

从小到大,父母觉得在班组当中我能够受重视。就是因为我听话。所以,你也得给我学着听话。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导致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学习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不愿意听孩子讲话,也不愿意沟通。他觉得,听话就行,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是来自于意识层面的,并不是金钱层面的。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差异不是源于目标或期望,而是源于父母面临的约束。

其中一个限制因素是来自于,不同经济背景的父母实施不同教养的方式,可能会完全不同。就是第一个是观念,第二个是钱。就是你没有那么多的钱,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陪孩子。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即家庭之外的更宽泛的孩子的成长环境。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者们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孩子能够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有抱负的孩子,周围也同样是这样的孩子。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更好。

就是居住也逐渐地分开了,上的学校也逐渐地分开了,从而导致最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在拼了命地去选学区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育儿陷阱。

那么,接下来,我们最后一部分讲怎么办?怎么样通过更良好的政策、更多的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使得育儿陷阱不要那么早地出现。

第一个,我们来看学校的组织系统。就是这里边,北欧是最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就是北欧的学校几乎没有差距。北欧的孩子上什么学校都一样,无所谓。因为每个学校都差不多。

他们也进行学校的考评,但是所有的学校,考评出来的结果差距不大,大学也是一样的。所以,你很少听说,北欧有哪个名牌大学特别厉害。

所以,我们要上那个学校,北欧的大学也差不多。所以,整个北欧的焦虑情绪就下降。

美国有常春藤盟校,所以你一提常春藤,一提要爬藤。初一就开始了,就准备爬藤了。所以,美国的焦虑情绪大幅上涨。所以,孩子的青春期努力会变得很重要。

然后,中国、法国、韩国、土耳其这样的国家高考,所以,压力也很大。

这里边谈到中国的,叫作竞争与高风险考试。

这里边有一段,我们需要跟大家读一下。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说,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高考的:

中国的教育系统,给父母、老师和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它的有效性颇具争议。

一方面,很多中国父母质疑太多压力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强烈的激励确实使中国学生表现非凡。中国内地学生的教学考试成绩,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个全球的统考叫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这个统考是全球的中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考试。说在这个PISA考试当中,中国的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能够处理高难度任务——要求具有对复杂情境进行数学建模,和运用抽象符号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无一能够望其项背。

然后其他表现优异的参与者,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所有在数学建模、想象力这些方面去考试,中国孩子遥遥领先。

所以,这是中国的教育的优势。你看,外国人很羡慕。

在不同的经济群体当中,高考成绩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中,只有10%来自农村,且差距在逐渐地扩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比例还是30%。

批评者认为,教育系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他们认为高考的准备过程,包括过度的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牺牲了学生独立批判思维的发展。

此外,他们认为沉闷的学习方法,是孩子不愉快的童年和长期创伤的罪魁祸首。很多成年中国人提到自己会反复做关于高考的噩梦。

在2015年的PISA中,中国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自评得分在全世界最后一名。就是我们的孩子觉得非常不快乐。

最近大家看有个电影叫《少年的你》,那边就有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校园暴力的问题等等。

我还推荐大家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电影,是一部印度电影,叫作《最初的梦想》。

因为印度也是有高考的,印度如果你考不上IIT,就是我们说叫印度理工,你会很沮丧。那里边就是讲,这种巨大的对于成功的要求,对于孩子心理所造成的那种伤害。

整个这部片子就是给你解读我们可以成为一个loser,我们就算是一个loser,我们是一个失败者,我们最终也可以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个爸爸在孩子走上了绝路以后,给这个孩子所做的努力非常感人。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去看一下,这个叫《最初的梦想》的这么一部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就是在不断地寓教于乐,它在电影当中传递很多社会的现实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说的叫作竞争与高风险考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那么,日本在这一点上,跟中国不一样。虽然同是亚洲的国家,但是日本既有高风险考试,又很强调独立性。只有34%的日本家长认为勤奋很重要,而中国是90%。中国是叫作独立性权威型。

这里边我们重点要推荐的是芬兰。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芬兰的初等教育是很好的。

所以,我用了大段的文字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到底什么是芬兰的教育,为什么芬兰的教育很好?

芬兰的教育系统的特征,是低竞争性和低压力。孩子相对较晚才上小学,7岁上小学,入学率接近百分之百。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是免费的。

这些机构并不进行正式教学,他们的宗旨是寓教于乐。托儿所和幼儿园不教孩子学习、阅读 写作或者算术。

名牌幼儿园通过面试来挑选孩子,这在芬兰家长听来匪夷所思。就是那么小的小孩你挑什么呢?!

大多数芬兰孩子上公立学校。目前私立学校数量很少,他们不能收取学费,但会有国家补贴。学校不能挑选学生,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去所在社区的学校。

除了免费教学外,学生还享受免费的教育资料、免费的午餐、健康体检、牙医服务和上下学接送。教室的氛围也比较随意,学生不穿制服、直呼老师的名字。

学校没有官方排名。虽然地区和学校在调整课程安排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所有学校,有共同的全国性教学目标。老师也来自同一个受过大学培训的群体。

也就是说他们下了很大的力气,在教师的标准化这件事上。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拿到真正的那个资格证,而这个资格证是由同样的一个群体培养出来的。

因此,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角度,芬兰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与住在大学城,或者城市的孩子非常相似。

虽然学校的名声各异,但是区别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而且学校间的这些区别从来就不大。大学层面也是如此。

芬兰的学生不会有高风险的考试,而评估体系是用于改进教学的。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就是人家也给孩子打分,也给孩子建立评估体系,但这个评估体系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水平,是为了让老师来调整,而不是给孩子施加压力。

当小学老师评估学生时,评估结果并不是个人水平测试的形式展现,学生得到的反馈只有“很好”到“需要努力”这么几个级别。数字评分根本不被采用,孩子和家长经常都不会知道结果。只有老师把它们用作反馈和目标规划。就是老师在慢慢调整。

所以,芬兰孩子的辍学率很低,没有留级。就是他们觉得留级是个不可思议的事。但是留级在德国和欧洲南部,仍然很常见,在芬兰基本上没有。

学生16岁结束基础教育时,参加第一场考试。这场考试得到高分的学生,能够选择更有名气的高中。然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学之间的差异也很有限。

在高中结束时,学生参加第二场考试,这通常被称为大学预科考试。考试成绩会被作为大学录取的参考。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在大学继续学习。

学生不仅要回答标准的学术问题,也要展示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发表对于失业或者节食的看法,还要讨论政治、体育、道德、性、毒品、流行音乐等话题。这与中国教育体系重视核心学科的做法完全不同。就是他们更看重这个孩子在社会上的生活能力。

那么拿什么来解释芬兰教育的成功呢?

第一个鲜明特征,是非常重视教师的资格。

就是芬兰国家教育局坚持对所有层次的老师的高学历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有硕士学位。这是人家的要求。

此外,即使是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想要当小学老师,也需要在其他学院上课,精通至少两个其他领域。

虽然当老师要求严格,而且工资基本与国际水平一致,但是老师仍然是最受芬兰大学生欢迎的职业选择之一。

就是尽管工资不吸引人,但是高教育水平和高能力的芬兰人,愿意选择作为老师。

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芬兰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高学历要求保证了,只有最好的学生才能成为老师,使他们受人尊敬。

只有10%到15%的老师放弃他们的职业。这可以反映教师的受欢迎程度。

他们的收入并不是全社会最高的,只是跟大家差不多。但是因为整个国家都认为,教师是一个受尊敬的职业。

那有人讲说,不是,最主要的,还是人家芬兰有钱,给孩子什么教学条件又好。

不是,我们来看下一个案例,你就立刻会发现说,芬兰跟别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瑞典跟芬兰挨着,瑞典也是高福利国家,瑞典的教育体系跟芬兰甚至非常像。瑞典也是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差不多,但是瑞典的教师的地位和芬兰有着明显的差别。

就是瑞典跟芬兰几乎一样,但是略有不同。

导致的结果是瑞典学生的成绩退化很严重,就是从大量的数据当中来看,瑞典的学习成绩退化很严重。

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这两个国家父母都不焦虑。

咱们先说因为他们学校都差不多,所以收入也差不多。所以,父母都不焦虑,但是从教育出来的成绩来看,瑞典孩子的成绩大幅下降。

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芬兰与瑞典的教育系统的实质区别要比我们想的更大。

区别之一,是瑞典的教师不像芬兰一样享有高社会地位。瑞典老师工作满意度较低,就是大量的老师会抱怨他们的工作。三分之一的瑞典老师提到,他们很有可能或肯定不会一直在学校工作到退休。低社会地位与满意度,也导致了教师聘任的困难。

就是一个国家最好的那些人,学习成绩最棒的那些人,不愿意去当老师。这就是瑞典的状况。就是他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就不去当老师了。

那为什么这个老师们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瑞典政府给学校发代金券,就是他们的教育是免费的,但是他们把这个代金券发给了所有的家长,然后你们去上学不用花钱,你们花教育券。拿这个教育券给到学校,学校拿教育券可以到政府换钱。

所以,这个跟我们过去的拨款方式是不一样的。就是你想想看,如果我们中国,现在我们说不要搞义务教育,我们大家花钱来投票。花钱投票的结果就是有钱的家长,就会花更多的钱去上更好的学校。导致的结果是教育的两极分化,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以,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的办法就是我们教育免费。但有人说发教育券可以,发教育劵的方式,你们是照样是免费的,但是你们依然可以用教育劵来投票,这样可以保证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回报,政府给他们钱。这是一个市场化的方法。

所以,在平衡免费教育和市场化之间,他们选择了教育劵这么一个半市场化的方法。结果这个方法导致什么?就是基于这样的环境,市场机制推动独立学校迎合对玩乐的需求,而非激励其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一个相应的现象,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竞争转化为所有学生成绩的虚高。

就是如果你希望赚到学生们,更多的教育券,那么教育就不再是教育,而变成了迎合。商业和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在很多场合讲过这个话,商业的本质是满足,是迎合,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就是我要改变你,我需要让你做一些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个才叫作教育。

所以,当瑞典用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举措发生了变化时,让大量的学校开始要争取家长和孩子的投票的时候,看起来是市场化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学校过度地迎合孩子给了更多玩乐的时间。然后学术成绩开始大幅下降。

芬兰做得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就是把所有的老师培养到最好,让每个老师标准化地获得足够的教育,然后给他们足够的社会尊重,让大量的硕士以上的人愿意当老师。

这时候你发现,整个教育变得均衡,而且大家都很重视学术教育,学术成绩这一块。这就是瑞典和芬兰看起来很像,但是细微上的差别。

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去深深地思考和借鉴。

最后,讲到法国。法国倡导的是垂直教育实践。各位知道,教育里边有两种理念,一种叫垂直型教育实践,一种叫水平型教育实践。

垂直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垂直型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更重要。就是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看的是老师。

所以,他每天发生互动的关系,都是跟老师之间。他都是单个人参加考试,然后获得老师的首肯。这个叫作垂直型的教育模式。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我们说的叫作水平型的教育方式。就是学生更多地跟学生互动,小组制 ,小组作业。然后大家一块儿集体完成一个成绩,这种叫水平型的教育。

所以,像法国是典型的垂直型的教育。法国的老师非常严厉,学生见到老师很害怕。然后老师得不断地教育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们以老师为马首是瞻。

这里边说,年轻时接受垂直教育实践的人,长大以后会更不容易相信别人,更不愿意合作。而学生时期经常参与小组合作和公开讨论的人,长大会更具合作精神。

法国教学方法,被归类为高度垂直型。法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的权威。法国人不把童年看作是无邪的年纪,说童年非常美好,很无邪。不是,法国人把童年看作无知的年纪 。你是无知的,所以,老师的权威很强。

在法国,学生经常留级,超过四分之一的法国学生至少留过一次级。它是很严格的这种教育方式。这就是我们说,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教育方式会对于教养方式的影响。

因为中国很大,不同的城市现状也不一样,可能听我们讲书的,也有三四线城市的,也有一二线城市的。我们需要去考量说,结合我们的实践,我们能不能够更多地鼓励家长,去采用权威型的这样方法,更多地普及权威型教养方法的这些具体的举措。

然后,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用一些水平型的这种方法,而不简单的是用垂直型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地位,然后让更多更有素质的年轻人愿意成为老师。这才是解决教育问题最本质的东西。

所以,关于未来减缓不公平和育儿差距的政策,有些什么建议呢?

从哲学上讲,我们说人是平等的。所以,我们未来希望,更多的教育是公平化的。

从经济学上讲,我们有外部性的问题,就是经济的发展、高速的成长过程当中,会带来很多外部性的社会问题。那这个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

所以,对于所有的国家来讲,都需要去考虑怎么样找到中间的那个点,怎么样去找到平衡,找到减少育儿差距的政策,尤其是不要让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陷入到育儿陷阱当中。

这里边作者给到的建议是说,0到4岁尤为重要,就是最重要的是对家长和孩子在0到4岁时候的教育。

另外,避免陷入育儿战争。原因是因为育儿战争会消耗中产阶级。就是在整个育儿战争当中,受损害最大的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是——我既有点钱能做这些事,但是花光了的话也就全花光了。他被那些有钱的人牵扯着,把钱花完了。最后转成一个贫困的阶层。

所以,如果我们在0到4岁的时候,能够给予孩子和家长更好的教育的灌输,让孩子能够养成更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更热爱学习——我所说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为说,家长要盯着孩子写作业,那是非常糟糕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自己愿意探索,自己能够坐下来学习,自己能够完成很多的工作,这就叫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0到4岁的时候,对于家长和孩子的教育都是尤为重要的。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是乐观的,原因是有这么几个趋势:

从放任到密集这是一个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密集型教养当中。

从专断到独立也是一个趋势。就是我们过去专断型的,这种吼叫的方式,到鼓励孩子更多的独立,这也是一个趋势。

就是当年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和今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亲密度上的不同。就是我们在小时候,跟我们的父母之间的距离是很远的,不敢亲热,离得远远地看。

但是现在我们把孩子搂在身边,开开心心地。这就是整个社会教育方式的一个缩影。

所以,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从宏观的层面,更多地理解自己所采纳的教养方式;也知道,我们有更好的教养方式可以选择;更希望全社会都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