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读书笔记(416/FD289)

爱我羊 2021年11月21日12:27:42
评论
591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读书笔记(416/FD289)

【荐语】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是写给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亲友的疗愈之书。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帮助我们认识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人们的亲密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它提出相应的方法,指导人们如何摆脱患者带来的负能量。关爱的人常常让你感到痛苦,觉得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在亲密关系中常常被羞辱……种种这些让你受伤的行为,可能都指向一种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

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认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叫作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整个人群当中大概有6%的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数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个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甚至是好几个家庭。

【作者简介】

[美] 保罗·梅森(Paul T. Mason)

心理医生,边缘性人格障碍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州拉辛市惠顿方济各会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副总裁。

[美] 兰迪·克莱格(Randi Kreger)

边缘性人格障碍专家,创建了“欢迎来到奥兹国”在线支持群组,为关爱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支持与关怀。

【阅读收获】

●认识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

●学会应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

●学会摆脱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负能量

【精彩片段】

1,情感不需要有智商,它本身就是智商。

2,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改变比不变更有益于自己。

3,目击过暴力行为的儿童受到的负面影响和那些直接受虐的儿童是一样的。

4,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而不要跟随别人的脚步。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读书笔记(416/FD289)

——————文字版——————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英文缩写叫BPD。那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呢?有一本书的书名特别好地定义了这件事,因为研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很多,有一个作者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作《我恨你,别离开我》。这种“我恨你,别离开我”的感觉,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带给他人的感受。

在前一刻他可能对你笑脸相迎,两个人卿卿我我,说得特别热闹。然后,后一刻突然翻脸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你是我最恨的人,你离开我,你不要在我面前出现。

他一方面把你使劲地往外推,一方面把你使劲往回拉。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那我说的这种感觉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书中有一个问卷,我们先来答一下,看看你是否适合这本书。

1.你关爱的人是否为你带来了许多痛苦?

2.你是否发现自己因为害怕对方的反应,或是觉得不值得引起激烈的争端和面对随之而来的伤害,从而隐藏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

3.你是否觉得自己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会被曲解,甚至会被当作对付你自己的工具?在亲密关系中,是否你犯下的每个错误,都会遭到批评和谴责,即便对方根本就是在无理取闹?

4.你是否感觉被人操纵、控制,甚至时常被欺骗?

5.你是否感觉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6.你是否觉得,有时候自己突然变成了强烈、暴虐、莫名其妙的怒火倾泻的对象;然后又突然面对完全正常、充满爱意的行为?当你对别人解释这种状况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

7.你是否觉得自己在关爱的人心目中,要么完美无瑕,要么一无是处,完全没有中庸的表现?有时候对方的看法,会莫名其妙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

8.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是否不敢提出任何要求,因为对方会指责你贪得无厌,或者说你有毛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需要无足轻重?

9.对方是否会诋毁或者否定你的观点?你是否觉得他们的要求总是在变,你怎么做都不对?

你是否会因为从没做过的事,或从没说过的话而受到无端的指责?你是否会觉得自己被误解,想要解释却发现对方根本不信任你?

你是否经常被羞辱?如果你试图结束这段亲密关系,对方是否会设法阻止你,从充满爱意的告白,信誓旦旦说改变,到明里暗里的威胁?你是否会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或者试图说服自己一切都好?

假如以上这些问题,你有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是”,那么很有可能你的生活和BPD之间,就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对号入座,把一些生活当中轻微的、简单的摩擦视作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发生在配偶、孩子,甚至父母的身上。就是有的人的父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你会发现,他的暴怒来得很突然。比如正是一片晴天,正愉快,可能突然一个炸雷,这个人就翻脸了。

这些人与正常人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跟其他人一样有感受,但是他的感受更强烈,行为更极端,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与正常人相区别的行为特点。

在这本书里,给大家的基本态度,首先要澄清一下,就是不要随便地读完这本书,就去定义自己,或者他人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希望你能够寻找专业帮助,然后跟这个潜在的病患同心协力地去解决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他不是你所爱的人,他也不会给你带来特别多的痛苦。因为你爱他,所以,你需要跟他一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诊断标准。

什么样的状况,就能够被诊断为是BPD?

一种开始于成年早期,并且出现在各种情境中的普遍行为模式,表现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象、情感(情绪),同时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至少包含下面九项中的五项:

1.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者想象中被抛弃的可能性。注意:不包含第五项中提及的自杀,或者自残行为。就是他总是觉得会被抛弃。你做出任何举动,比如说,你跟他约会看电影迟到了,他会认为说,你是想甩了我,你就是想抛弃我。所以,他才会大发雷霆。

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特征是在对他人的极端理想化与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化。就是有分裂的症状。他觉得你好的时候,全好,你这个人到处都是完美的,我这辈子最幸运就是遇到你这样的人;觉得你不好的时候,觉得你一无是处,你是一个最糟糕的人,我之所以这么惨,都是因为碰到了你。

3.认同障碍:持续明显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长期感到空虚。就是他对自己的形象认知并不稳定,他自信起来觉得特别自信;自卑的时候,又卑微到尘埃当中去,人格不稳定。这是认同的障碍。

4.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比如说,挥霍无度、性滥交、药物滥用、行窃。你们有没有见过成年人喜欢偷东西的?就是他并不缺这个钱,但是他就是上街喜欢偷东西。我认识这样的人。他觉得每次偷一点东西很刺激,很带劲,甚至有时候被人家保安抓住了,他都觉得无所谓,觉得很刺激。这很可怕。另外,还有飙车、暴饮暴食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自我冲动的行为。

5.反复发生的自杀行为、自杀企图或者自杀威胁以及自残行为。他会自残或者用自杀来威胁他人。

6.因显著的情感反应导致的情绪不稳定。比如说,强烈的阵发性的烦躁不安、易怒或者焦虑,通常持续数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的愤怒。就是他的愤怒一旦来,你会发现,这个人失去控制。

9.短暂的、与压力应激有关的偏执、妄想,或者严重的解离症状。就是他会想很多很奇怪的东西,跟正常人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以上这九个症状,如果有五条符合的话,那么就有很大可能患有BPD,即边缘性人格障碍。

我们先来说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常见想法。

1.常见想法,他觉得我必须时时刻刻,被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关爱,否则我就一文不值。无论在哪方面,我都必须非常能干,这样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好多人都是这样,这样的人真不少。

2.第二个,有些人是好人,和他们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另一些人则绝对是坏人,因此他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他把人分成好和坏。

3.第三个,我的感受是由外部事件导致的。我没法控制与这些事件有关的情绪和行为。就是他不认为说,我的情绪是我自己内在的感受、内在的想法所造成的,他认为就是因为那个事。如果不是那个事,就不会有我这个状况。

4.第四个,没有人像我关心他们那样关心我,所以我失去了自己在乎的每个人,尽管我不顾一切地努力挽回,也无法阻止他们离开我。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离开他,所以他会使很大的劲把他抓回来。

5.第五个,如果有人对我很不好,那我整个人也就都不好了。

6.第六个,当我孤独一人时,我谁也不是,什么也不是。就是他没法享受自己一个人和自己相处的时光。

7.第七个,只有找到一位全心付出、十全十美的人来爱我、无怨无悔地照顾我时,我才能够感到幸福快乐。但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爱上我呢,这一定是有问题。你发现,他很矛盾。他一方面要找最好的人,但他又不相信有最好的人存在。所以,他对你的要求,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人,但是你表现出来任何一点点令他不满,甚至没有不满,他只是猜忌的时候,他都会看出来你有问题。

8.第八个,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就无法面对这种挫败感。我必须做点什么来驱散这种感觉。这是BPD患者的常见想法。

当一个有BPD的人跟你相处的时候,他是用感觉去创造现实。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你会觉得事实就是事实,但是他不是。他是用感觉来创造现实,他感受到的东西,他认为那个才是实际的。

然后他会玩鬼抓人的游戏。什么叫鬼抓人的游戏?我们小时候曾经玩过,我们那边叫三个字,你喊三个字,就不抓你,你要没喊到,我抓到了你,那你就变成鬼,你来抓别人。这个在生活当中,就是他如果遇到了心情不好的状况,他的内心起了波澜,生气了的时候,他需要把这个东西传递出去,贴在别人身上,希望别人跟他一样受罪,一样受苦。当他把别人折腾得开始痛哭,开始难过,开始暴躁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好多了。然后反过来说不定还会安慰你。

这是一种典型的投射症状,就是用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来指责你,他认为这些东西绝对都是你的问题,绝对不会是他的问题。

所以,BPD的患者会经常性地把这些责难发在自己的亲人身上,从而导致的结果,叫作投射认同。

那么,什么叫作投射认同呢?就是投射让人想起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是,谎言说了1000遍,就变成了真理。就是当他脑子里边不断地强调这件事情、不断地重复这个看法的时候,他认为这个看法就是事实了。

儿童尤其容易受到投射认同的影响,因为他们仍然处于建立自己身份认同感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在潜意识层面,孩子会觉得,如果不按照妈妈,或者爸爸的期待去做的话(哪怕是坏事),他们就会失去父母的爱。

我那天把这一段专门拍照,发在朋友圈里边。我以前在讲书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观点。我说,孩子会慢慢地长成父母描述的那个样子。这个话的理论依据就叫作投射认同。就是孩子会有投射认同,你不断地强调你是一个坏孩子,你不听话,你没有自律性,你就喜欢玩手机,你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你嘴里边不断这样说,孩子慢慢越来越认同。

BPD患者的行为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

1.第一个,就是它能够让你立于一个必败的局面。你跟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吵架,你怎么都是输。比如说,今天两个人在外边有些不愉快,回到家里边以后不说话。你说算了,今天息事宁人不说了吧。你不说话,他会说,你为什么不说话,你不关心我,这么大的事发生了,你假装没发生一样。你看,不说话是不行的。然后你跟他讨论,声音大,声音小都不行。就是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都能够把你放在一个必败的局面当中。总之证明你不爱我,总之证明你想要离开我。你要不是想要离开我,你就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其实最担心的是你离开他。他的核心点就一个,他既想留住你,又不相信你会留得住。这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的第一个特点。

2.第二个,他具备被抛弃的恐惧,同时又有被吞噬的恐惧。他一方面特别希望跟你在一起,一方面特别希望你能够关心他,爱他,但是如果真的特别近,他又会觉得,我没有自我,我没有人格,我变成你的附属品。你看,就是近也不行,远也不行。这就让我想起孔子那时候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夫子这句话得罪了特别多的人。为什么呢?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夫子所说的这个“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就是一会儿担心被抛弃,一会儿担心被吞噬。所以,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跟他相处的人是很难拿捏这个分寸的。

3.第三个,他特别喜欢考验你的爱。他喜欢用非黑即白的眼光来看待你,你要么就是全爱我,要么就是根本不爱我,没有一个中间合适自然的这么一个空间。

4.第四个,同时这样的成年人,依然有着幼稚的世界观。这个作者在网上建了一个社群,就是把所有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伤害的人,包括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放在一个社群里边。没有想到,成千上万的人加入这个社群。就是特别多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说终于找到这个原因了。搞了半天,我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后来,有一个人在里边描述说,这种感觉像什么?就是你跟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感觉好像同时和高压锅、和洗衣机生活在一起。高压锅使得你觉得压力巨大,随时可能会爆炸,洗衣机把你弄得晕头转向,不停地转。所以,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一起生活,长期生活的人会产生自卑、自我怀疑、疲倦、无价值感,以及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负面影响。

最后,这条很重要,就是大量的家长经常说,我这孩子写作业为什么不集中注意力?每次来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问你们家里边有没有人大喊大叫,有没有人吵架,有没有人经常抓狂?几乎没有例外,每次都会说,我们是声音大一点,有时候他奶奶会喊,或者谁会喊。

就是家里边有一个突然爆发的,喜欢大喊大叫的,或者喜欢用吵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人,孩子肯定没法集中注意力。因为他每天分了大量的精力,在观察大人的情绪,在小心什么地方突然一声炸雷炸响了。这就是我们说,被BPD所影响的人的特点。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能够帮助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自学变好,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和边缘性人格者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你怎么走出亲人带给你的恐惧气氛。

那么,作者的建议一,是首先你要学会从内心开始改变。

从内心开始改变的要点一:你得知道一个前提,你无法让边缘性人格者主动求医。就是你没法劝他,你去看病吧,那个回龙观医院或者安定医院咱去看。不可能。

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精神病,他没有到精神病的那么强烈的症状。那种人他不睡觉,他折腾,他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他没有,他基本上还处在一个相对正常的一个环境,只不过在别人看来觉得,这人脾气有点大、情绪有点不受控、有时候情绪化等等。

所以,你跟他说,你这是病,你要去看,他不接受。甚至我们很多听这本书的人——因为6%这个比例不低,我相信有很多听这个书的人,自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但是他会认为说,我应该让我老婆听听,所以你不能指望他主动求医。

要点二:不要认为他的行为是冲着你来的。就是有时候你生气、难过、自责,或者自卑,原因是你觉得他是针对我,是我很糟糕,所以导致他这个样子。

不是,你仔细分析他这句话你就明白了,他的那个脾气,全部都是来自于他内心的愤怒、恐惧、担心,而不是来自于你。换成谁都一样。

比如说,这个丈夫是非边缘性人格者。他说,今天晚上必须工作到很晚,我真的很抱歉,但是我不得不取消咱们的约会了。你看,出现晚上临时加班这样的事。

他的妻子凯瑟琳,是边缘性人格者。她听到的是什么呢?她听到的是:今晚我不想和你一起出去,因为我不再爱你了,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所以,这个凯瑟琳的反馈,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根本不爱我,我恨你。

现在这个社会,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很多,取消一个约会或者改一个假期,这样的事是很常见的,但是在她身上发生的时候,她觉得,你根本就不在乎我。所以就吵架。

另外一个案例:汤姆说,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非常骄傲,昨天她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全垒打,赢得了比赛,让我们今晚去看场电影庆祝一下吧。

你看,很正常。丈夫说为了女儿去庆祝。然后妻子听到的是什么呢?这个边缘性人格者听到的是:我爱我的女儿胜过爱你,她多才多艺,而你不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把我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我的女儿了,不再理你了。

这时候这个妻子就会想说,他发现了我的问题、我的缺点,所以现在他打算离开我了。但是不,我没有问题,我也没有缺点,我毫无瑕疵。所以,他才是那个有问题的人。

然后说出来的话就变成了:不,我不想去看电影,为什么你不问问我想做什么,你从来都不会想到我,我简直难以置信,你这么自私,这么专制。

你看,熟悉吗?!在我们大家的生活当中,你会发现,你平淡无奇地说了那么一句话,你觉得,有时候还蛮温馨的,结果在对方解读出来以后,变成了你要离开他,你不爱他,你不重视他等等。这就是我们说,你要想明白这件事,以后他再这样发飙,你就知道跟我没关系,那是他重新解读了。他的脑子里面重新解读了你说的那段话,然后去生气的。

要点三:我们能够做的事,是照顾好自己。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先说三不要。第一,不是我导致的。第二,不是我能控制的。第三,不是我能治愈的。就是你别自己承担那么多的责任。

要什么呢?第一,要避免一直为边缘性人格者撑腰。就是别他说什么,你都支持他,他怎么发飙你都行。第二,要避免重蹈边缘性人格者的覆辙。就是你不能够被他影响,接受他的价值观,然后也变得这么极端。第三,要坚持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果你不能够给自己找到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环境,或者找到自己的爱好、对自己稍微好一点的这种方法,那可能你就会被他完全带进去,在洗衣机和高压锅里边转。

要点四: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轻易地否认问题,就是不要说没事,我们家其实挺好的。接着小心间歇性强化,这一点是非常要注意的东西。间歇强化是对他人行为进行鼓励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什么叫间歇强化呢?比如说,赌场里的老虎机,你如果每次拉都能出来一大堆的硬币,这个游戏是不会上瘾的。因为我确定,只要一拉就出来一大堆的硬币,不好玩,就不是个游戏了。它之所以能够上瘾,就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太好玩了。所以,才会有间歇强化。

因此,如果你在家中对待边缘性人格者,他发脾气,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糟了,这叫间歇强化。假如这个人发脾气总是无效,他慢慢就不发了,因为他知道发脾气总是无效。假如他发脾气总是有效,他可能也不会那么上瘾,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个规律了,没那么上瘾。

最可怕的,就是有时候有对抗,有时候很顺从,有时候能够很好地解决,有时候吵好多天。这种感受就带来了间歇强化,而中间那种令他好的那种感受,会上瘾。这就是你要小心,不要给对方间歇强化。

然后明白恐惧和焦虑并不等于无助。虽然大家能够理解你有恐惧、有焦虑,但是并不等于无助。所以,做出你自己的决定,你可以做很多事。

另外,坚信你不应受到恶劣的对待。人的价值是一样的,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没有人应该在婚姻当中,在家庭当中受到虐待。虐待性的亲密关系,会导致你失去自我,那才是最终极的孤独。

就是很多人,不敢解决自己婚姻当中的问题。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怕孤独,我老了怎么办?我现在老了,我嫁不出去了怎么办?这时候你会发现,最终极的孤独是你在这个婚姻当中,但是你一直在受到虐待,而且跟谁说,别人都不会理解,这才是最痛苦的事。

接下来,建议二:你要学会设置界限,磨炼技巧。就是你得给自己设定一个保护的边界。这个边界是我的底线,这是不能够随便被越过的。

设置界限,磨炼技巧的要点一:辨识强烈情感反应的“导火索”。

在和边缘性人格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都有“导火索”。“导火索”一般来自FOG这三个来源。Fear是恐惧,Obligation是责任,Guilt是内疚。凡是这三个情绪在家里边出现的时候,这个“导火索”一般就来了。

应对上,你可以学会向其他人求证现实。就是当你身边有一个特别强势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时候,他说的话也会给你造成投射,你搞不好投射认同。你会觉得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人会觉得,是我很糟糕。

你不用这样,你可以找找你们身边公允的其他人。你觉得,这个人很明理,他的家庭是过得很好,你去问问他,我是这样的人吗,或者我是不是特别自私,我是不是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向别人求证,而不要只听来自这一个人每天的抱怨和怒吼。然后学会避开情绪反应,在对方情绪反应极大的时候,不要做出过多的回应。

要点二:确定你的个人界限。你不能控制他的想法,你只能够给自己设置界限。

什么叫作给自己设置界限?这里边有一些是你在亲密关系当中的,最基本的权利要素,包括你有得到对方的情感支持、鼓励和善意的权利;你有得到对方倾听,并且得到善意和尊重的回应的权利;即便和其他人的观点不一样,也能拥有自己观点的权利;个人感受和经历得到承认的权利;能自由地过一种没有过度谴责、羞辱、批评和判断的生活的权利。

就是如果你在家里边,天天被人不断地羞辱指责,你是有权利不接受这些东西的。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你得给自己设置这样的个人界限。

设立界限的过程,有时候是漫长的一生,因为我们可能每个人都不知道,这个界限在哪儿。然后你就慢慢开始设立。到七十岁,孔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就是那个界限已经设立好了,自己跟他人都变得很舒服了。

除了设置界限之外,要点四:你得学会化解怒火和指责的沟通方式。这里边,我觉得这本书讲到的还不够,这个沟通方法,我得推荐好几本书给你们:《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这都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化解暴力和愤怒情绪的沟通方法。

简单地讲,就是你首先要学会平和地沟通,不用辩解,也不用否定、不用反击,但是也不退缩,很平和。第二,复述,反馈,倾听。就是当对方说我恨你的时候,你说“我现在感觉到你很恨我”,这话很有力量,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话。

就是简单地把对方此刻的情绪想法复述出来就好了。你不用说,这是对还是错。你凭什么恨我,你为什么恨我,我值得你那么恨吗,这种话只会拱火,只会让他的火气变得越来越大。能让他冷静的话,就是我能够体会到你现在很恨我。复述,反馈,倾听。

这是我们讲过很多次的东西。

建议三:自信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

其要点一:不要一味地做海绵。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有两种比喻。一种是海绵,一种是镜子。镜子的特点是你骂它,它就骂你,反射回去了。海绵的特点,是你说什么我都吸收。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只是做海绵,你就变成了受气包。你的那个边界是永远无法建立起来的。所以,适当的时候,你也需要做镜子。

要点二:表达界限前,做好准备。具体的要点,是一次从一个界限开始,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比如说我们规定一个界限,说你不要冲我大喊大叫,这是一个界限。

好了,规定好这个简单的界限以后,别的界限先不用设定,就是如果出现了大喊大叫的状况,你就离开,你就说我们说过,不要大喊大叫,离开。这就是从最简单的界限开始。

可以和自己的亲友先做一些练习。就是如果你觉得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处理的话,你可以找一些朋友先练一练。

要点三:认清你的现实并坚持下去。

比如说,这里边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叫莎拉的女孩,她的妈妈每周经常给她打电话,而且打电话是长篇累牍,不停地抱怨,在电话里边说很多话。我相信很多人都被这个困扰,实在受不了。

这个莎拉受不了了,就给她妈妈规定,设定了一个界限,说我一周只能够接你一次电话,我不能够接你太多次的电话。

然后她爸爸就站出来帮她妈妈,说你怎么能规定你妈妈打电话的次数呢?!这个让你妈妈很伤心。

你看,这莎拉怎么说的?她说,爸爸,我明白,对于我限制妈妈打电话这件事,你有不同的看法。我知道你们两个做事各不相同,但我不是你,我是我自己。而为了尊重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想法,我需要把她打电话的次数限制在每周一次。而且当我听到让我难受的批评和责备时,我也不会乖乖地听着。

你看,开始做镜子了,开始有反抗了。

这个爸爸接着劝她,劝了半天,然后莎拉后来就跟她的妈妈讲,妈妈,我知道,你不同意我限制你打电话的次数。我明白这让你感到很不安。你看,要理解,倾听。

莎拉接着说,但是当我们在通话时,你对我的批评让我非常难受。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仍然是想要和你通电话的,但不想听你批评和责备我。我关心你,我想和你聊聊,我只是想让你能够尊重一下我。

什么叫不卑不亢?就是你自己不着急,不生气,然后坚定好自己的立场,能够耐心地理解她。

你想跟我打电话我理解——给她安全感,说我喜欢跟你聊天,你是我妈妈,我很愿意倾听你的话。但是我不能够接受的,是你在电话里老骂我,你在电话里老责备我,这个我受不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建立一个界限,一点一点开始推进。

要点四:在设定界限的过程当中,你必须得要求BPD患者做出改变。

要求改变的过程有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个,描述。就是跟《非暴力沟通》一模一样,先说事实。第二个,表达。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第三个,申明。提出要求。最后,强化。然后学会应对对方的反抗,坚持自己的界限。

其实你把《非暴力沟通》学好了的话,这一章你就能够很快掌握了。

还是要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可以跟你发怒的情侣说,昨天我们度完假开车回家,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开始谈论什么时候停下来吃饭,但你却开始用一种愤怒的语气和我讲话,声音还越来越大。

注意,看到了吗?事实,只是描述。你必须得把事实描述出来,你不能一上来就说,昨天你又发飙了,你对我的态度太糟糕了。这样就又吵架了。因为没有事实。你得先把事实描述出来。

接着说,你看上去似乎对前一天发生的某件事感到很不高兴。大约十分钟后,我问你是否需要另外找个机会再谈,你继续对我大吼大叫。又过了几分钟,我再次问你是否可以等我们回家之后,再谈论这些问题,你拒绝了,并且开始诅咒我,辱骂我。这就叫作描述。

然后表达是什么呢?你要说,当你冲我大喊大叫时,我感觉非常不好,也很害怕,因为我不知道你接下来打算做什么、说什么。我感到很无助,因为我们都在车里,我无处可去。我感到很伤心,因为你对我发火。当我要求你停下,而你不肯停下时,我也开始生气,因为你完全不回答我。我还很担心,因为我们的儿子还在后座上。我不知道我们的争论,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就曾经遇到过一对夫妻在车里边吵架,我就坐在副驾驶上。那个痛苦!就是你摁不住。你摁这个丈夫,你摁不住,摁那个妻子,你也摁不住。他们俩大喊大叫,他们的孩子也坐在后座上。他们的孩子和我共同成为了受害人。我那时候就没有学会这一套话。所以,这个第二段就叫作表达。你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申明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确实关心你的感受,我也确实想要解决我们的难题。当气氛变得紧张,我们开始对彼此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们应该暂停交流,等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再继续。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感觉好一点。

申明,就是你要说出来,你对他的关心,你不是因为这件事就完全放弃他了。但是你也要申明你的立场:我不希望用喊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强化。强化的步骤你可以这样讲,当我们重新开始谈话时,我能够处于一种更好的状态去倾听你关注的问题,因为我感觉自己更平静,精神更加集中,我们也不容易陷入到愤怒的对话状态中。如果结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彼此都感到烦躁。

在强化的过程当中,不要去威胁你的爱人。用威胁的方法,会使得边缘性人格者更加容易被激怒。总之,就是学会有理、有据、有节。

而且这里边最重要的技巧,是能够反映对方的情感,复述对方的感受,然后讲出事实。这个真的得练,你不如找几个闺蜜,组织一个线下读书会,好好练一练。互相做角色扮演,写出一些情境。

这个教学方法很容易做。就是你们找自己人生当中,曾经遇到过的情境、暴怒的情境,把它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大家分一下,你用这个案例,你用那个案例,分别扮演丈夫跟妻子。然后开始尝试,你就能够知道怎么样去要求改变,最后才能够坚持自己的界限。

建议四:保护好你自己和孩子。这个很重要。

有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他如果失控的话,搞不好会做出伤害你或者孩子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找到那些可以求救的人。然后该离开的时候,要果断地离开。但是要跟这个人讲,我会回来,我现在短暂地离开,是为了保护我自己和孩子,但是我会回来。请你冷静下来以后告诉我,再回来。

在保护孩子的方面,你要知道,边缘性人格者在对待孩子的时候,经常出现的状况就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毫不负责,一个是过度负责。他拿捏不好这个尺度。

毫不负责的时候,就是完全不管,什么事都不管。但是一旦他管起来,可能就是什么都管。打孩子、骂孩子、吼他、盯着他等等。

甚至连孩子的正常行为,也会让他感受到被威胁。就是孩子有时候做一些很正常的事情,他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受到了尊严的挑战。他觉得,你竟然敢对我说这样的话等等。这是常见的状况。

这里边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我们任由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去管理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会出现的状况,包括:第一,抑郁,他很有可能会抑郁,第二个,情感麻木,就是他对于情感没反应,麻木的。第三个,痛苦地渴望亲密关系,极其渴望亲密关系。

甚至有的人,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婚外情,不断地找?实际上他内心当中,非常渴望得到亲密关系。然后有无能为力的感觉。就是做什么事都觉得无助,这事解决不了。最后,在学业和工作中成就有限。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健康人格的发展。

那么方法是什么呢?如果你家里边,有一个人有这种状况,那你最起码的,第一,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就是你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你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孩子一块儿设立界限。这个就是要告诉孩子,家里边有一些事是界限。

比如说,爸爸可以跟孩子这样说,妈妈有时候会有点抓狂,这没关系,但如果妈妈对爸爸大喊大叫,那就不行了。就是让孩子知道,妈妈对爸爸大喊大叫这件事,是咱们家的底线,这是不能够去做的。

同时,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一位父母情绪低落,他们也可以心情愉快,玩得开心。即便是你的边缘性人格伴侣心情烦躁,也尽量不要取消和孩子们约好的娱乐活动。就是你孩子最重视的是玩,你要带他去玩,然后带他开心,不要太多地受到另外一个人的影响。

第二,不要忘了,你也可以争取获取边缘性人格者的支持。他毕竟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孩子的妈妈。你需要跟他谈这件事,不要用羞辱或者指责的方法跟他谈,而是用建设性的方法:咱们俩都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孩子的教育这是单向的,是单行道,如果失去这个机会的话,可能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设定一些界限取得他的支持。

第三,强化亲子关系。你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如果你要离婚的话,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这件事。同时,要告诉孩子,我们俩离婚跟你没有关系,我们俩依然是你的父母。而且无论你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另外一个人都还会给你足够多的爱。这个是处理跟孩子的关系的问题。

还有一种状况也很麻烦,就是孩子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就是父母还正常,但是孩子的情绪特别激动,动不动就会越过界。

这里边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个印度和澳大利亚合拍的电影叫《雄狮》。我建议有机会你们可以看一下。那个女主角是妮可·基德曼演的。它就是讲澳大利亚的夫妇,收养了印度的孩子。而且他们不是生不了孩子,他们是因为觉得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带来更多的人口,因为这个世界人口已经很多了,但是他们又希望能够拥有孩子。

所以,他们就专门去收养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两个印度孩子。

其中第二个印度孩子,就是这个书中描述的状况,叫作早期的分离与迷失,带来了身份认同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遗传因素。然后导致那个孩子经常拿脑袋撞墙。只要不顺心,开始大喊大叫,发飙,最后从他们家里边搬出去,然后吸毒,喝酒,做一些很危险的事。这就是说,孩子也有可能会有出现BPD。

那这时怎么办呢?作为父母来讲,应该做到的是:

第一,要做到保证安全,即保证孩子和自己的安全。因为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他是有伤害你的能力的。所以,你要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孩子。

第二,照顾好自己。

第三,负责病儿的治疗。因为你是监护人,你是可以带他去看病的。所以,要想办法带他去看病。

第四,创造一个有条理的、连贯的、充满爱意的环境,能够增强这个病儿的自我责任感。就是如果他对你大喊大叫,他不懂事,这样做了。假如父母也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他,也用羞辱的方式、打骂的方式回击他。最后的结果,就一定会闹得更加没法收场。

在那个电影里边,妮可·基德曼他们对那个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爱他。到影片结尾的时候,那个人已经基本回归正常了。

这就是我们说,家里边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配偶也好,都有可能会出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问题。

最后我们说,在黑与白之外,应该怎么处理呢?就是人们很容易被边缘性人格者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影响,认为自己只有两种选择,留下或者离开。但其实有很多种别的选择。

无论何时,只要边缘性人格者侵犯了你的界限,你就可以暂时离开。你看,暂时离开就是一个灰色地带。

比如说,第一,数天、数周,或者数月脱离这段亲密关系。

第二,你还可以学会无视边缘性人格者的行为。就是这种事发生了以后,在你这儿没反应。

第三,可以维持亲密关系,但是分开居住。我们不离婚,但是我们可以分居,

第四,降低一点亲密度。这也是一种办法。就是不需要粘得那么紧。

第五,减少和边缘性人格者相处的时间。

第六,培养你自己的兴趣、结交朋友、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第七,告诉边缘性人格者,只有他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或者做出明确的改变,你才会维持这段亲密关系。这意味着边缘性人格者必须恪守他自己做出的承诺。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食言,你可以选择离开。

第八,暂缓做出决断,等你觉得心情轻松舒适的时候再做决定。

第九,暂缓做出决断,你可以先去和心理医生谈谈,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再做决定。

这本书最后提到了一个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以及对他们的亲人都有帮助的训练方法,是一个老话题,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正念。

如果你能够进行一些正念的修炼,每天能够关注一下自己的呼吸,保持在当下,然后体会此时此地的正念的状态,对于双方调节自己的情绪都会有帮助。

总之,边缘性人格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极端。他总是处在不安全感和极度抓取这两者之间不断地徘徊。他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处在一个中庸的状态之下。他一旦感受到了威胁就会炸锅。

所以,如果你还爱他,如果你还希望能够跟他继续好好地生活,首先保护好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然后想办法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到他;最后,再带着他一起慢慢地改变。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契机,那真的是太好了。

这本书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在中国现在刚刚开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启发。

最后强调两点:

一,如果特别严重一定要去咨询医生、咨询专业人士。

二,边缘性人格者是可以恢复的,就是我在生活当中见过很多情绪很极端的人,通过读书,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地寻找自我救赎的方向,最后他可以焕然一新。他可以变成一个阳光开朗、对人和善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对边缘性人格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帮助。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