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听读书笔记(458/FD331)

爱我羊 2022年5月17日11:52:57
评论
411

《张爱玲传》听读书笔记(458/FD331)

【荐语】

张爱玲是一个一流作家、一个传奇女性,更是一个顽强地活在自己世界里、清坚决绝的现代人。她的作品揭示了文明与人性的冲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立体的人性画卷。

本书由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教授积40年写就,真正写透张爱玲的璀璨夺目、决绝爱憎。

【你将获得】

• 深入了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 品味张爱玲唯美、细腻的文学风格

• 拓宽你对爱情、人生的认知

【作者简介】

☉ 刘川鄂

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出版《从现代到当代》等十余部著作

【精彩选段】

1.张爱玲的童年经历,使她失去了儿童似的惯常的认知世界的金色眼光。她的童心世界没有单纯的明丽,而是繁复的苍凉。P.83

2.张爱玲写小说,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如果放弃了对人的探索,那就是小说的死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爱玲是一个品味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P.103

3.她避世而不弃世,执着而不自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生活负责,所以她还认真做她应该做的事,拒绝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她没有拒绝人生,她只是拒绝苟同这个和她心性不合的时代罢了。P.564

【思维导图】

《张爱玲传》听读书笔记(458/FD331)

【演讲实录】

各位好,今天我们要一同走近一个孤独而又天才的灵魂。我要为大家讲的这本书叫作《张爱玲传》。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是“张迷”,特别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的身世确实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她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成名了,她自己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这样的名言。她还是一个“金句大王”,像她写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被很多人奉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她年纪轻轻就写了《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这些了不起的作品。她的粉丝遍布华语世界,但是她最后竟然选择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寓里一个人孤独地老去。

在中国文艺评论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教授叫夏志清。夏志清梳理了那些近现代的作家以后,说,除了曹雪芹,还有谁能与张爱玲相比?

为什么大家给了她这么高的评价?她为什么会选择走上这么孤独的一条道路?我在读完了这么厚的一本《张爱玲传》以后,觉得这个人真的太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了。

这本书的作者刘川鄂教授是一个“张迷”,他在湖北大学任教,一生都在研究张爱玲。这本书写得充满感情,很值得读。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祖父叫张佩纶,张佩纶是名人,他的岳父叫李鸿章。那天我在上海原法租界那里跑步,就发现很多大门上写着介绍:这是李鸿章女儿的宅邸,这是李鸿章家某某人的宅邸。李鸿章那时候在上海法租界应该是买了不少房产,其中也有分给张佩纶他们家的陪嫁。

张佩纶的妻子叫李菊耦,就是李鸿章的女儿。后来张佩纶生了一个儿子,叫张廷重,又生了一个女儿,叫张茂渊。张茂渊就是张爱玲的姑姑,一直到晚年,张爱玲跟她的关系都很好。张廷重就是张爱玲的爸爸。

张廷重娶了黄素琼,黄素琼是黄翼升的孙女。当时有一个新设立的部门,叫长江水师,黄翼升就是首任的提督,所以黄素琼也算是名门之后。张爱玲的妈妈很洋气,在那个时候就有法文名叫Yvonne。我们今天看到职场当中很多女孩叫Yvonne,张爱玲的妈妈也叫Yvonne。她给自己改了一个中文名,叫黄逸梵。

张廷重那时候已经变成遗老遗少了。天津是遗老遗少集中的地方,他在天津的英租界里获得了一个工作,担任天津津浦铁路局的英文秘书,基本上是一个闲职,没什么事做。尽管他们家流落天津,但是依然有很多保姆,有汽车、有司机。

张爱玲觉得她爸爸这一辈子最主要做的事,就是吃、喝、嫖、赌,这些事他全干,她爸爸跟她妈妈的关系特别糟糕。最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有抽鸦片的习惯,所以小时候张爱玲就没有看到过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她是在1920年出生的,出生的时候父母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小煐。1921年,她的弟弟出生,叫张子静。

在4岁的时候,张爱玲的妈妈就离开了她,去哪儿了呢?张爱玲的姑姑要出国留学,她妈妈也想去,就以陪她姑姑读书的名义离开了这个家。张爱玲4岁就跟她的妈妈分开了。他们家保存了一张那时候的照片,张爱玲说:“我喜欢我4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她那时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很惶恐,妈妈不在身边,但是她照片上的目光是很有深意的。

妈妈走了以后,姨太太就进门了。这个姨太太是她爸爸在妓院里认识的人,叫老八,这名字特别有江湖气。老八进门了以后,对张爱玲还不错,经常会讨好张爱玲,带她出去吃东西,给她买衣服等等。但是江湖人士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脾气太坏,容易发火,在家里打这个、骂那个。有时候她跟张廷重打架,拿着一个痰盂砸过去,张廷重的脑袋就开瓢了。所以整个家被搞得一塌糊涂,最后没办法,就把老八请走了。

张爱玲8岁的时候,张廷重失去了工作。因为他在家里养妓女的事被大家知道了,再加上他烟瘾很大,所以他失去了一份工作。但是不要紧,他们家很有钱,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

张爱玲8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回来了,她妈妈和姑姑从海外回到上海来探望他们。张爱玲对这件事印象很深,她的妈妈回来以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她的爸爸协议离婚。她的妈妈坚决要求离婚,她的爸爸还努力争取了一下,说自己会痛改前非等等。她妈妈说:“不行,我已经想好了,我一定要跟你正式离婚。”所以两个人签订了离婚协议。

她妈妈相当于净身出户,没有带很多财产。她们当时住在一个公寓里,大家知道住别墅跟住公寓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些有钱的人喜欢住别墅,有小汽车,有独立的一栋房子。但是她的妈妈和姑姑喜欢住公寓,张爱玲也特别喜欢住公寓。张爱玲觉得公寓特别适合她,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公寓动物。她站在公寓里能看到别人的生活,而且关起门就不会被打扰。如果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栋别墅里,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里人的打扰,但是在公寓里把门一关,这就是属于你的天地。她们那时候就住在公寓里。

张爱玲的妈妈是一个“学校迷”。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学校还有“迷”吗?那个时候学校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就是西方传教士所办的那种学校。因为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家庭都是在家里接受教育,都是请私塾。所以她的爸爸一听说她妈妈要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就大发雷霆,说坚决不可以,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抛头露面,到外面去上这种学校呢?但是她妈妈很坚持,一定要送张爱玲去上学。

在报名上学的时候要填写名字。她妈妈觉得张煐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太普通了。所以她妈妈随口就给张爱玲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作Ailing。Ailing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烦恼的意思。她妈妈可能觉得当时的生活很烦恼,所以就随口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烦恼,然后根据这个Ailing的译音,把她的中文名字定为爱玲,这就是张爱玲这个名字的来源。

她的妈妈把她送到了西式的学校里以后,张爱玲10岁时,她的妈妈又走了。张爱玲的妈妈黄逸梵就是一个待不住的人,她在中国没法待,总是要回到法国,要回到英国,要到欧洲大陆去。所以这一次张爱玲说,她的家又被毁了一次。4岁的时候妈妈出国,她觉得这个家破碎了;8岁的时候妈妈回来,让她看到了希望;但是10岁的时候,妈妈又走了。好在张爱玲开始在学校里上学了。

有一天她回到家里,她弟弟神神秘秘地把她拉到一边,跟她说:“你知道吗,咱们的爷爷叫张佩纶。”他们家里没人告诉他们之前发生的事,她只知道她爸爸的文学修养很好。她爸爸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有时候边抽大烟,边在那儿背大段大段的古文。她觉得她爸爸确实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不知道他们家祖上到是底干什么的。而她弟弟现在搞明白了,说自己的爷爷原来叫张佩纶,然后还有很多故事。

她的父亲再婚了,娶了谁呢?这个人叫孙用蕃。孙用蕃是晚清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官员孙宝琦的女儿。孙宝琦曾经给慈禧太后做过翻译,慈禧太后逃难的时候,孙宝琦就是跟着她的英文翻译。孙宝琦在民国的时候还做过外交总长,按理说他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当时的人看来,孙用蕃嫁给张廷重算是下嫁,大家不明白为什么孙家要下嫁。后来才知道,孙用蕃也有抽鸦片烟的瘾,所以找不到更好的人家,就跟张廷重结婚了。

结婚了以后,继母就常给张爱玲穿旧衣服,就是给张爱玲穿自己穿剩下的衣服。所以张爱玲觉得最尴尬的一件事情就是,她每次去上学,穿的衣服都跟别人不一样,都是成年人穿过的那种旧的衣服,有的还磨得很破旧。所以她后来反思说,自己这一辈子为什么是个衣服狂,到晚年她都一直要买好看的衣服穿,总是穿得非常漂亮,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受过这样的刺激,老穿二手衣服,觉得受不了。

她那时候上的学校叫作圣玛丽亚学校。那里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叫汪宏声。她认为是汪宏声先生启发了她对于写作的兴趣。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看云》,就显示出了文学的才华,老师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在课堂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朗读。你会发现,对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激励,就是让大家看到她的才华。当这个才华被展示出来了以后,张爱玲对文学更加有兴趣了。

但是张爱玲这个人有一个天生的弱点。根据别人的回忆说,张爱玲总是忘交作业,别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总是在画画。她喜欢画画,一直在画东西。她的成绩特别好,但是完全不会生活,整天把鞋子扔得乱七八糟的。对于生活中的事,只有一个词能够形容她,就是“视而不见”,她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房子有多乱。然后别人问她说:“你怎么没交作业?鞋子怎么乱扔?”张爱玲永远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喔,我忘了。”所以那时候所有的同学在调侃张爱玲的时候,都会学她说话,说:“喔,我忘了。”

她根本不在意自己的生活这一点,张子静能够理解。张子静说,我们俩小时候生活在天津时就从来没有干过任何家务,每天身边都跟着两个保姆,所有的事都交给别人干,所以我们的生活能力几乎为零。她就是这样“畸形”发展的一个孩子。

那个时候留下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当时的洋派学校会办很多校刊,有一个校刊叫《风藻》。《风藻》做了一个高三毕业班的专辑,对全班的35个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叫作“一碗什锦豆瓣汤”。这个“豆瓣”,就是指他们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要在毕业之前,写下自己的人生爱好。

比如说“豆瓣张爱玲”,“豆瓣性格”,这里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最喜欢吃什么,张爱玲说“叉烧炒饭”。然后最喜欢的人是“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就是那个典型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他辞掉了国王的职位,因为他爱上了一个美国女人。

然后她最怕什么呢,张爱玲写“死”,最怕死。最恨什么呢?她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据说那时候张爱玲有一个同学,在她看来是很有才华的,结果后来结婚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所以张爱玲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常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又忘了”。拿手好戏是“绘画”。这是17岁的时候,张爱玲给自己画的一个自画像。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有很多回答反映了张爱玲后来的人生状况。

那个时候,张爱玲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她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她说:“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在中学毕业之前,她所期待的人生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她的生活变得不那么简单:她和她的继母之间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有一天她跑去看她妈妈,从她妈妈那儿回来以后,她继母就问她:“你干吗去了?”她说:“我到我妈那儿去看了一眼。”她继母说:“你没跟我打招呼,你怎么就能去呢?”张爱玲说:“我没跟你说,但是我跟我爸说了。”

她的继母就抽了她一个耳光,那一个耳光打得很重,然后张爱玲很生气,就还手了,跟她继母两个人厮打在一起。一个17岁的小姑娘,被一个成年女人打,就很容易叛逆。这时候她的爸爸从楼上冲下来,拉着张爱玲的头发就往墙上撞,然后使劲地打她。打完了以后,她的爸爸就把她关在房间里边,不许她出去。

张爱玲当时痛苦得要死,就是又哭、又被吓、又被暴力殴打,之后又得了病,就是拉痢疾。这个病导致她每天发烧、拉肚子,她爸爸不让她看病,说不要看,就让她死了算了。就这样一直拖了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她被爸爸关在房间里,关了有半年的时间,哪儿都去不了。加上身体虚弱,直到后来他们家的佣人跟她爸爸说,再不打针,她一定会死的。她的爸爸才给她打了一针消炎药。

慢慢地等她的身体开始好转以后,逐渐地走过秋天、冬天,到了春天,她每天就悄悄地观察警卫换岗的时间。因为他们家是有警卫的,她就观察那个警卫什么时候在岗,什么时候换岗。有一天她瞅到了一个空隙,于是就决定逃家。她是扶着墙出去的,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就是扶着墙,一步一步地挨到大门口,然后趁着周围没有人,一下子跑到了马路上。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记载了这一段经历,她说:“没有风,只有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呀!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她觉得自己能够逃离魔窟一样的旧式家庭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她跑去投奔了自己的姑姑和妈妈。这时候她的弟弟也逃了出来,说:“我也要跟妈妈一块儿住。”妈妈说:“我没办法,我没有钱,我养活不了你们姐弟俩。”所以只有爱玲留了下来,子静就被劝回了父亲家。

她开始在她妈妈身边复习考试,她的目标是要考到英国的大学。后来她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在这个时候,二战已经发生了。所以伦敦大学就给了她一个通知,说你可以改上香港大学,从此张爱玲就离开了自己的家。这个书里边写叫“从此无家”,因为她开始漂泊了。

她到了中国香港,在香港大学读书。那时候在港大教张爱玲的教授中,最有名的就是许地山教授了。许地山是非常有名的中文教授。张爱玲的成绩出类拔萃,好到什么程度呢?她有一次得了一笔奖学金,有20英镑,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一年的收入。还有一次,她一个人独得两份奖学金。她在那儿靠自己学习赚来的奖学金就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她的学习成绩真的非常好,英文水平直线上升。她学会了用英文写作,并且能够讲地道的英语。很多人都认为张爱玲的英语是有伦敦腔的地道的英语。

她在那儿认识了伴随自己一生的好朋友,叫炎樱。炎樱这个名字是张爱玲帮她取的。这个女孩子母亲是天津人,父亲是斯里兰卡人,所以皮肤稍微有点黝黑,跟她是好朋友。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中国香港。张爱玲作为学生,要做志愿者。因为打仗的时候,学生们都要做志愿者,有人去做护士,有人去做防空员。她的任务是做防空员,就是飞机来的时候,你要警告大家。当时她驻扎在图书馆里,张爱玲记得很清楚,她在图书馆里看《醒世姻缘》。上面在轰炸,她在看《醒世姻缘》,听着炸弹的声音由远及近,她心里想,至少等我看完这本书吧。她一定要坚持把《醒世姻缘》看完才撤离。

在那个乱世当中,大家如果看小说《倾城之恋》,你会发现《倾城之恋》就是以中国香港沦陷的这一段时间为背景的。她说所有人的生活都发生了一个特别大的改变。她身边的人几乎都在谈恋爱,到处都听到男生追求女生的声音,然后也不会回避别人,根本不像之前那么矜持,所有的人都像面临末日一样享受最后的狂欢。所以张爱玲当时有一个感受,她说:“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谈恋爱、追求对象,一块儿出去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这些东西带来了人生的生趣,这些东西全是一些“不相干的事”。

在中国香港读书的过程中,1939年的冬天,她还参加过一个上海的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她写了一篇散文,叫作《我的天才梦》。当时收到的通知是得了首奖,就是最高的奖,结果等杂志刊出来的时候,说没有得到首奖,只得了第13名。她给这篇文章取名为《我的天才梦》,因为张爱玲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少女,所以她在这篇文章里说:“除了发展天才之外,我别无选择。”所以她就认定了自己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生来就会写小说的人。

怎么证明张爱玲生来就会写小说呢?她7岁的时候就写了一篇小说,而且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小姑子陷害嫂子的。一个7岁的小姑娘,竟然能够写出这种勾心斗角的文章。8岁的时候,她写了一篇小说叫《快乐村》。

10岁的时候,她写了一个有人专程跑到西湖去自杀的故事。她妈妈看了以后觉得不以为然,说,如果主人公想自杀,在哪儿都能自杀,不必跑到西湖去自杀。而10岁的张爱玲坚持认为,一个人如果真的要死的话,她会选择西湖这样美好的地方。这就是她比她妈妈敏感的地方。

然后她14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小说叫《摩登红楼梦》。因为张爱玲太喜欢《红楼梦》了,她这一辈子都在研究《红楼梦》,小时候就写了《摩登红楼梦》。就是用二三十年代的口吻,写贾琏、王熙凤的生活。我给大家念一段,她这篇小说写得很有曹雪芹的味道。

她说:“(贾琏当上铁道局长,凤姐置酒相庆)自己坐了主席,又望着平儿笑道:‘你今天也来快活快活,别拘礼了,坐到一块儿来乐一乐罢!’……三人传杯递盏……贾琏道: ‘这两年不知闹了多少饥荒,如今可好了。’凤姐瞅了他一眼道:‘钱留在手里要咬手的,快去多讨几个小老婆罢!’贾琏哈哈大笑道:‘奶奶放心,有了你和平儿这两个美人胚子,我还讨什么小老婆呢?’凤姐冷笑道:‘二爷过奖了!你自有你的心心念念睡里梦里都不忘记的心上人放在泌园村小公馆里,还装什么假惺惺呢?大家心里都是透亮的了。’……平儿见他俩话又岔到斜里去了,连忙打了个岔混过去了。”

各位,请注意,这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写的文字。就是她14岁的时候,模仿曹雪芹的语气写小说,就已经能够写得这么活色生香。我觉得简直没法理解,她怎么这么具备文学的天分。

1932年的时候,《风藻》杂志上刊登了她的作品《不幸的她》,这应该算她刊登出来的处女作。《风藻》是他们的校刊,之后高中的《国光》又发表了她的《牛》《霸王别姬》这些文章。

她当时在校园里就是一个有怪癖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所有人都知道,才女是有怪癖的。比如说:“张爱玲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怕上理发店,怕见客,不会织毛衣,记不住家里的汽车号码。在一个房间里住了两年,始终不知道电铃在何处。”

“接连三个月坐黄包车去医院打针还是不认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着惊人的愚笨。此外,她有很多特殊的小趣味,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就是起雾的时候,有一股霉气的味道她很喜欢。“她喜欢雨打湿的灰尘,喜欢汽油味、葱蒜味、牛奶的糊味、油漆味、陈油味等等。”确实有些怪,所以张爱玲说:“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是一个废物。”

1942年5月,因为中国香港已经完全沦陷了,她在中国香港待不下去了,所以他们就回到上海。回沪以后,她就跟她的姑姑住在开纳公寓。但是她需要钱接着去上学。当时他们可以从港大转到上海的大学继续学业,但是需要交学费。她的姑姑没有这笔钱,姑姑也已经从一个大小姐逐渐变成了一个职业女性,开始在电台做播音员、评论员等等。没办法,她的姑姑说:“你得找你爸要钱,因为根据离婚协议,你爸爸是要支付你教育费用的。”但是张爱玲不愿意去,她怕她爸爸打她。

后来她的弟弟张子静帮她递话,他回家跟他爸爸说:“姐姐回来了,现在可能想要找你。”他爸爸说:“那你让她来吧。”她就回了趟家。她在家里一共只待了十分钟不到,说完了自己需要钱这件事,她爸爸就说了一句,回头我让子静带给你,然后她转身就离开了。从此以后,这一辈子再也没有见过面,就是她再也没有去见过她爸爸,也没有再回过她那个家。

拿到了学费以后,她就转到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开始跟她弟弟一块儿读书,她弟弟也在圣约翰大学。但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她就退学了,原因是什么呢?她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没有一个好的教授,都是凑合事骗钱的,所以她两个月以后干脆退学了。

退学以后,她就面临着一个生计的问题,怎么赚钱呢?子静有一天跟她讲,说你应该教书,你看你英文那么好,中文又那么好,你找一个地方当老师肯定没问题。张爱玲说教书我做不来。她都不愿意见人,怎么教书?她觉得自己不是一块教书的料。

她决定卖文为生,就是给《泰晤士报》写英文的剧评。那时候在上海能够用英文流利地写文章的人其实也不算特别多。所以她的英文剧评一写出来,马上就拿到了稿费,她觉得赚钱其实挺容易的。

然后到了1943年3月,请大家注意,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诞生了,就是张爱玲写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一段要念一下,她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斑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中国)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沉香屑》的故事讲的是在中国香港所发生的故事,叫作《沉香屑·第一炉香》。

然后紧接着她又写了《沉香屑·第二炉香》,一炉香就是一个短篇故事。“令人惊异的是,一个并未在形式上涉足男人世界的年轻女子,竟然对两性生活和男女性心理,以及由此负载的人性意义,有如此细致精确的把握,使人对张爱玲肃然起敬。”按理说她没怎么谈过恋爱,她在中国香港就是看她周围的同学谈恋爱。但是她有极强的领悟力,她只要看到他们眉来眼去,听到他们说话,就掌握了男女关系的精髓,然后写下了这两个让她一战成名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

她的姑姑是她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读后连声叫好,说写得真好。然后姑姑给她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周瘦鹃。周瘦鹃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作家以及文艺评论家。当时周瘦鹃也在办一个新的杂志,叫《紫罗兰》。张爱玲拿着她的作品,拿一个小布包包着,然后怯生生地敲响了周瘦鹃的门,把作品递给周瘦鹃看,周瘦鹃看完了以后也是大为赞赏。他把这一篇小说发表在了《紫罗兰》的创刊号上,这就是张爱玲开始成名的路线。

那个时候人们写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先发在杂志上,发得足够多了以后才有机会出书。杂志拿的是稿费,出书拿的是版税。这样一来,既然杂志要一个月一个月地出,张爱玲就一个月一个月地写。她的才华在初期似乎就没有枯竭过。她1920年出生,1943年的时候才23岁。23岁的一个小姑娘,每个月都有新作品诞生。

那个时候她写了《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每一篇都大受欢迎,像《倾城之恋》,已经成为了经典作品。这里给大家念一段《倾城之恋》里著名的文字:“(中国)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大家如果看过改编的电影的话,就会知道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直在暧昧。这个男的也没有表态过,说我要跟你好,这个女的也不好意思问,所以两个人就非常纠结,也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结果就在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日军开始入侵,然后整个城市大乱,日军开始了大轰炸。

命运把他们俩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时候他们俩只能在一起。所以从张爱玲的视角来看,她觉得有没有可能这一切只是为了成全这一个女人,所以把它叫作《倾城之恋》。这成了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且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编成话剧、电影,我相信未来还会有对《倾城之恋》的改编。

这些以中国香港为背景的故事大受欢迎以后,她开始了“上海掘金”的过程。“上海掘金”是什么呢?张爱玲的“掘金”,就是从生活当中发现故事,把这些故事一个一个地写成小说表现出来,包括《封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凋》《留情》,都是在这个时候刊登出来的。

有的记者采访张爱玲,问她《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个故事的构思是怎么来的,怎么能够想到这么精彩的故事。张爱玲很抱歉地说,写完了这篇故事,觉得很对不住佟振保和白玫瑰,这两个人她都见过,而红玫瑰她只是听说过。张爱玲跟她的朋友介绍说:“男主角是我母亲的朋友,事情是他自己讲给母亲和姑姑听的。那时候我还小,他们以为我不懂,哪知道我听过全记住了。”

她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她妈妈身边的朋友们的故事,至于这篇小说的原型是哪几位,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金锁记》《花凋》,却是各有其本的。前者以她的太外祖父李鸿章之次子一家的生活为背景,后者是以他舅舅黄定柱的三女儿黄家漪的爱情悲剧为蓝本。她写的全是身边人、身边事,把他们的名字稍微改一改,最后就变成一篇小说。

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小说的来源,但是特别容易得罪人。她的舅舅看了《花凋》这篇文章之后暴跳如雷。因为她舅舅对她很好,她在家里被她爸爸欺负了,她就躲到舅舅家去,听舅舅他们聊天。她听到感情故事,就喜欢追根刨底地问。她舅舅说,他什么都没有隐瞒,啥事都跟她说,她转头就放到小说里来骂自己。她舅舅在小说里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的形象,她把听到的故事全部写在了小说里。外人读了肯定不知道写的是谁,但是当事人一读就明白了。

1943年~1944年是张爱玲的高产期。张爱玲早年的文字特别多,而且特别好,一上来就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但是晚年的作品产出量越来越低,这一点也曾被人批评。我觉得这可能跟她的身心憔悴有关系。

每个月都有小说刊出,张爱玲很快就出名了。那时她有一个好朋友叫柯灵,柯灵也是著名的作家。柯灵的故居在湖南路附近,我有时候走路会从那儿过。柯灵那时候在做《万象杂志》,1944年的时候,这个杂志上登了一个署名叫迅雨的人所写的一个文章,这篇评论文章的题目叫《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文章相当重要,因为迅雨就是大名鼎鼎的傅雷——《傅雷家书》的作者。

傅雷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格。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那时候文坛觉得张爱玲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最美的收获。傅雷认为,《倾城之恋》对两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挖掘还不够深入,把范柳原和白流苏的调情放得过大,华彩胜过了骨干。《连环套》的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

傅雷出于对才女的爱护,善意地提醒张爱玲,即使在创作的高潮期,也要边创作边提高,不要被技巧所迷惑,不要太沉溺于旧小说的笔调中。总而言之,才华是最爱出卖人的。其实他说的话非常恳切。傅雷在最后写道:“一位旅华数十年的外侨,和我闲谈时说起:‘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但愿这两句话永远扯不到张爱玲女士身上!”就是奇迹很多,“伤仲永”的事我们见得多了,希望这件事不要扯到张爱玲身上。

其实傅雷写的这个东西不过分,他肯定了她好的部分,然后又提出了一些批评的部分。但是张爱玲对这件事的反应是稍微有点过激了。张爱玲首先写了一篇谈自己创作的文章,题目就叫作《自己的文章》,她说:“我虽然在写小说和散文,可是不大注意到理论。近来忽然觉得有些话要说,就写在下面。”她给自己做了一些辩解。当然张爱玲对傅雷的批评有辩解,也有自我的批评。

但是她此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希望能够趁热打铁,因而听不进去傅雷说的“多写少发表”的忠告,也听不进柯灵类似的看法。她迅速把小说收集为一册,交给杂志社刊行,书名就叫《传奇》。在前言中她解释说,书名叫《传奇》,是为了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张爱玲的价值观是“出名要趁早”,所以趁热打铁很重要。她觉得你让我冷静、反思、提高没用,先写了再说。

最可气的是什么呢?傅雷这个人本身性格是有弱点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有过失恋所导致的自杀倾向,他跟自己妻子的生活也不愉快。傅雷当时有一个婚外恋,这个婚外恋的事被张爱玲知道了,张爱玲就根据傅雷婚外恋的故事编排他,原模原样地写了一个小说,叫作《殷宝滟送花楼会》。她在小说里把傅雷描写成了一个古怪、贫穷又神经质的男主角,叫罗潜之。

这个文章发出来了以后,傅雷的婚外恋的对象就按照小说里的建议,离开了傅雷,然后随便找了一个人草草地嫁掉。这让张爱玲也觉得很内疚,觉得自己怎么能给别人的人生造成这样的影响。然后傅雷大发雷霆,觉得这简直太过分了。所以这一次,傅雷和张爱玲闹得有点不愉快。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有市场头脑的作家,她是和鲁迅一样,自己给自己设计封面的作家,她的小说封面是自己设计的。而且她还参与市场策划活动,她甚至曾经跟那些出版社的人讲,你们可以放出风来,多让大家关注一下,我是李鸿章之后。就是名门之后也可以成为大家的关注热点,能够让书多卖几册。

总之,这是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接下来你会发现,人红是非多。等张爱玲红了以后,1944年,她就引起了一个男人的关注,这个人叫胡兰成。1944年的时候,胡兰成在南京读到了《封锁》这篇文章,读完了以后,就觉得应该去结识这个女孩子。他一下子迷上了这个作者,然后就到上海打听到了张爱玲的家,开始登门拜访。

张爱玲是一个很怪的人,一般人敲门她不开,最怕遇上渣男。这本书后边写到张爱玲和桑弧的故事,桑弧是著名的电影导演,同时也是一个杂志的出版人。桑弧对张爱玲极其爱护,大家都觉得,他们俩应该在一起。但是因为桑弧是一个谦谦君子,像张爱玲这种内敛的人,她只要说拒绝,桑弧一定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他们俩就没有结果。

但是张爱玲遇到的是胡兰成,他能够一次一次地登门,一次一次地缠着张爱玲。有一天胡兰成跟张爱玲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胡兰成说了一句话,张爱玲就动心了。胡兰成说:“你的身材这么高,这怎么可以?”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没有说完,但是给了你一个想象空间,就是你的身材这么高,咱们俩好像不太般配,我没有你高或者怎么样,“这怎么可以”,一下子就让张爱玲芳心大动。

这样的女孩子,一旦被攻破了防线以后,她会全身心地投入。她会像一个癫狂的傻子一样,沉入到这段感情当中。实际上那个时候,胡兰成还有妻子,还没有离婚。胡兰成这个人的背景是什么呢?他1906年出生,在燕京大学旁听过。因为当时文人特别稀缺,尤其是愿意投靠汪精卫的文人特别稀缺,所以他们就接受了胡兰成。

胡兰成投降了以后,立刻受到了汪精卫的赏识,成为了一个高级文化汉奸。他站在汉奸汪精卫这一边写文章,并且跟大量日本人有非常多交集。他是一个特别善于自我包装、吹嘘的人。那这个人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根据胡兰成和张爱玲的对谈,你就会发现胡兰成的知识当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和错误。因为他没有好好上过学,张爱玲总是在不断地纠正他,这个典故用错了,那个词用得不对等等。但是这样的人能够唬人。

而且胡兰成走到哪儿就娶到哪儿,他还没跟他老婆离婚,就跟张爱玲在一起了。在一起以后,他老婆宣布跟他离婚,然后他到了武汉,又在武汉娶了一个人。逃亡的路上,在温州还娶了别人家的女孩子,他就这么一个没有底线的人。

但张爱玲这种女孩是没有好好谈过恋爱的,再加上她有自己的家庭问题,她跟她的父亲从来没有好好地交流过,不知道什么叫被关爱。因此,如果真的有一个渣男跳出来,对她好一点点,这个女孩就沦陷了。所以张爱玲深深地爱上了胡兰成,她给胡兰成写情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非常著名的情诗。

后来胡兰成的老婆跟他离婚了,离婚以后,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他们就自己立了一个婚书,前半段是胡兰成起草的,写的是:“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就这么一句话。后面一句是张爱玲写的,“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就是一个小女孩心中的所想。那一年胡兰成39岁,张爱玲24岁,张爱玲真的迷上了胡兰成。

实际上张爱玲一生当中的污点,就来自于她跟胡兰成的这一段经历。她之后在文坛上受到的那些打击、辱骂、排挤,也是因为她和胡兰成走得这么近。但实际上,张爱玲是一个完全不懂政治的人,她也不关心政治,她就是喜欢胡兰成这么一个人。

1946年2月,抗战结束了,汉奸就要逃亡,胡兰成逃跑到了温州。当张爱玲打听到胡兰成在温州的时候,一个人坐着船,从上海跑到温州去找他。当时的温州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交通极不便利。张爱玲一个弱女子竟然跋山涉水,跑到了温州。这一段经历,她写成了一个小说叫《异乡记》,就是讲她在农村里面跋涉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当她到了温州,突然出现在胡兰成面前的时候,胡兰成身边已经有一个人了,而且他跟那个人结婚了。他们三个人竟然在一起过了好几天,就是三个人一块儿生活,很尴尬地待在一块儿。胡兰成见到她,反应是“惊而不喜,甚至有怒”,就觉得“你怎么追到这儿来了,你有完没完”,然后张爱玲非常伤心,后来她在给胡兰成写信的时候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意思就是我离开了你以后我也不会去死,但是我也不会再爱别人了,我就凋谢了。

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之后,她离开了温州,回到上海。1947年的11月,胡兰成潜逃回上海,敲响了张爱玲家的门。他们两个人在上海度过了最后一夜,两个人分床睡,一个人睡一个房间。胡兰成走的时候收到了张爱玲的一封诀别信,这就是真正的诀别了。

几个月后,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信,时间是6月10日,她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这个小吉就是劫难的意思,就是为了避免晦气,所以叫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加了30万元,那是张爱玲新写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稿费。

张爱玲一直在接济胡兰成,无论从文学上、财富上、感情上,她都在接济胡兰成。胡兰成没什么钱,张爱玲的稿费非常稳定,而且很多,所以她就经常接济他。真是一个傻孩子。1981年7月29日,胡兰成死于东京。在张爱玲给她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中,她说:“在我生日当天,收到了7000美元的稿费和胡兰成的死讯,难免会觉得这是一个生日礼物。”

关于胡兰成和张爱玲的故事,中国台湾作家三毛写过一个电影剧本叫《滚滚红尘》,里面的主人公章能才和沈韶华就是以胡兰成和张爱玲为原型的。

胡兰成逃离了中国以后,张爱玲留在了上海,但是她在文坛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有很多人站出来骂她是汉奸。关于张爱玲到底是不是汉奸这件事情,后来文学界做了很长时间的辩论和调查,最终的结论是,张爱玲从来没有参加过伪和平文学的写作。

所谓的“伪和平文学”,就是当时所谓的汉奸文人——汪伪政府和日本的日寇,会要求他们写一些和平文字,宣扬“大东亚共荣”,宣扬生活变得很美好。张爱玲从来没有参与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她只是遇人不淑,但她自己并不能够被定为汉奸。她在文坛上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经常有人在杂志上、报纸上写文章骂她。这就是她和胡兰成的交集。

1947年4月,她又写了《华丽缘》《多少恨》,《多少恨》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不了情》。1948年,她写了一个长篇小说叫《十八春》。《十八春》是代表着张爱玲文风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十八春》当中,她开始写人物的政治观,写了书中人物在十八年的岁月中政治思想的改变。

1946年,张爱玲的妈妈又回国了一次。这一次张爱玲的妈妈走了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见过她的妈妈。1946年张爱玲才26岁,她的妈妈就再也没有跟她见过面。她的爸爸终于把自己的家产吃光喝净了,抽大烟花光了钱,开始变得越来越穷。他们家从那些大宅子里搬出来,她爸爸把那些别墅都卖掉,抽大烟,最后1953年的时候,她爸爸贫穷地去世。

有一天张子静跑到他姑姑家去找张爱玲,他姑姑只说了一句话,说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就把门一关,也没有让子静上楼。1952年张爱玲离开了中国大陆。1949年刚刚解放的时候,其实张爱玲的名气很大。那时候上海文艺界的领导是夏衍,夏衍一再叮嘱周围的人说,一定要把张爱玲留下来,因为张爱玲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包括夏衍在内,都知道张爱玲很有才华,希望能让她留下来。

但是张爱玲对于当时世界的态度是“无精打采”。首先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她没有稿费。张爱玲在解放前的稿费,一个月大概有450块大洋。你如果看过《骆驼祥子》就知道,一块大洋多值钱。张爱玲有450块大洋一个月,能买9000斤大米,就是张爱玲一个人的稿费,一个月能买9000斤大米。但是解放以后,大量的杂志不办了,也没有那么高的稿费了,她一个月的稿费只能购买150斤大米,收入一下子下降得很厉害。

更重要的一点是,张爱玲实在不喜欢穿中山装,她有点受不了所有人都穿一样的衣服。解放后,她去参加文联的活动时,她是全场中唯一一个穿旗袍的人。1950年7月下旬,上海召开了第一次文代会的会员集,陈毅市长做了形势报告,夏衍做了今后努力方向的报告。出席和列席的七百余名与会者,当时代表着上海万余名文艺工作者。会议总主席是夏衍,副主席是梅兰芳、冯雪峰、周信芳,秘书长是陈白尘,这是一次空前的文艺盛会,会场是在一个电影院里边。

柯灵的回忆是这样,他说:“她坐在后排,旗袍外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使人想起她引用过的苏东坡词句‘高处不胜寒’。那时全国最时髦的装束,是男女一律的蓝布和灰布中山装,后来因此在西方博得‘蓝蚂蚁’的徽号。张爱玲的打扮,尽管由绚烂归于平淡,比较之下还是显得很突出(我也不敢想张爱玲会穿中山装,穿上了又是什么样子)。”

有一次张爱玲跟她的弟弟说,我是绝对不会穿这个衣服的。怎么办呢?1952年她以张煐的名字申请赴港读书。因为她突然收到了港大发来的信,说现在战争结束了,你们可以回来,接着把没读完的学位读完,你还有半年的课没读完。张爱玲一听,觉得挺好,就拿着赴港申请的东西,到派出所要求去中国香港读书。她说派出所的人首先是用非常警惕的眼光看她,说你为什么要出去。但是很有趣的是什么,当这个审查通过了以后,派出所的人马上变得非常客气。

她拿着准许证去了中国香港。她也把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所以你如果想了解张爱玲赴港的那段经历,也可以在她的小说里看到。回到港大以后入学两个月,她便退学了,这是让大家很意外的事情。按理说张爱玲那么喜欢港大,成绩又那么好,她应该能够把书读完。

结果她读了两个月就退学了,去了东京,在东京待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成为了张爱玲人生当中谜一样的三个月,没有人知道她在东京到底干了什么。一种说法是她去找炎樱。她跟别人讲,因为她的好朋友炎樱在日本,她希望能够从日本坐船去美国,结果到了日本以后,并没有从日本成功到美国。也有一种说法是,她去日本找胡兰成,因为胡兰成在东京。没人知道真实的情况。

三个月以后,她又从日本回到了中国香港。这时候港大的人就非常生气,说,你把我们这儿当什么?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港大坚决不给她入学,而且还要她退还之前的奖学金,搞得张爱玲特别尴尬。然后她只好留在中国香港工作。

这时候你就发现,偶像还是有作用的。她在中国香港遇到了一些出版人,他们是她的粉丝,过去读过她在上海发表的那些文章。于是他们给了她工作,让她帮助美国的大使馆翻译《老人与海》。我们今天看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一个版本就是张爱玲翻译的。然后她用英文又创作了一个以土改为背景的小说,叫《秧歌》。这个小说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到现在评价都很高,获得了《纽约时报》的好评。同时又用英文创作《赤地之恋》等等,可见她能够用英文写小说。

中国香港的著名影星李丽华邀请她,张爱玲一开始不见,后来别人说这是很大的明星,你见一下吧。李丽华邀请张爱玲给自己写电影剧本,但是张爱玲没有答应。

1952年她到中国香港,三年后到了美国。1955年,她坐着克里夫兰总统号,从中国香港出发,到了檀香山。胡适也是坐这艘船,比她早几年到了美国。然后她从檀香山再坐船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坐火车到了纽约。到了纽约以后,她首先找她的闺蜜炎樱,就是那个斯里兰卡和中国的混血儿。但是炎樱也不能帮她太多,只能够给她一些精神上的支持。所以张爱玲当时住在纽约哈德逊河边所搭建的那些难民营当中。

她到了纽约以后,又去找了是胡适。因为胡适在纽约,她和胡适之间有过去祖上的交情。张佩纶曾经帮过胡传——胡传是胡适的爸爸——而且张佩纶应该帮了胡传一个非常大的忙,所以胡适知道张家对他们有恩。那时候胡适64岁,落了一个老来穷。胡适一辈子那么风光,那么大名鼎鼎的一个人,结果晚年受穷,没有什么钱,跟她老婆两个人住在纽约的寓所里。

张爱玲去见他的时候,两个人谈话的主要话题是《海上花列传》,因为《海上花列传》是他们俩都特别喜欢的文学作品,而且是被埋没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是苏州话写的,所以大量的人读不懂《海上花列传》到底怎么回事,而胡适跟张爱玲都很喜欢。所以胡适就鼓励张爱玲说,你把它翻译一下。张爱玲给大家翻译了一个白话文版本的《海上花列传》,把《海上花列传》“救活”了。而且她还把《海上花列传》翻译成英文。张爱玲的语言能力特别强。

胡适在纽约还挺帮张爱玲的,他经常会去探望她,像一个父辈一样对她表示关心。但是在1958年的时候,胡适离开了美国,回到了中国台湾。

因为英文写作没有那么容易,没有那么顺利,在美国又没有中文写作的读者。1956年3月,张爱玲没有什么谋生的道路,所以就申请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就是有一些家族,他们会出一些钱,或者到社会上到处去募捐,然后建一个营地。所有有作品的人都可以申请这个营地,我觉得你的作品不错,你就来,管吃管住。那里允许你免费吃住,但是你要拿出作品来。所以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的集中地,而且都是落魄文艺青年的集中地。张爱玲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寄过去,拿到了录取的通知,她终于可以有个地方能住下来。

在这个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里,她遇到了赖雅。赖雅是一个65岁,体重超重、秃头的老外,是一个老大爷。这个老大爷年轻的时候其实非常有名,他曾经带红过布莱希特(三大表演体系中,有一个叫布莱希特体系)。布莱希特是个德国戏剧家,赖雅把布莱希特引入到了美国,所以他是蛮有成就的一个人。但是赖雅在晚年经常喝酒,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又出不了作品,所以他颓废了,也住在这个文艺营里。两个人很快坠入了爱河,他就跟张爱玲好起来了。

1956年3月,他们两个人在文艺营里相遇,7月张爱玲就怀孕了。张爱玲怀孕了以后,跟赖雅说自己怀孕了。赖雅说,你知道我不喜欢那个东西。他用的是“东西”这个词,就是他不想要孩子。虽然赖雅跟前妻有过孩子,他的女儿跟张爱玲差不多大。赖雅说咱们不要这孩子,但是我爱你,我要跟你结婚。所以赖雅向她进行了求婚。

张爱玲去找她的闺蜜,说这孩子怎么办,因为她们完全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打掉这个孩子,后来有人给她提供了途径,她把这个孩子流产了。张爱玲自己也说她不喜欢孩子,然后赖雅又特别喜欢她,两个人就在8月14日结婚了。根据赖雅女儿的回忆,赖雅极其爱张爱玲,她用的词叫作“痴爱”。他真的是爱这位中国的妻子。但是很遗憾,赖雅刚结婚不久就中风了。他已经65岁了,生活习惯又不好,又那么胖,很快就中风了。所以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张爱玲在照顾他。对于张爱玲来说,这给她带来非常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张爱玲的英文创作又不顺利,更是雪上加霜。

1957年8月,张爱玲收到她妈妈从伦敦寄过来的信,告诉他们说她要做手术,一个很大的手术,张爱玲马上给她妈妈寄去了一百美元。能寄一百美元,就已经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大支持了。寄过去一百美元后没多久,她妈妈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后,张爱玲的妈妈给她留下了一个小箱子,小箱子里全是古董。那个小箱子从英国寄到了美国,交给了他们。

她妈妈这一辈子都是靠变卖他们家的古董为生的。她妈妈每次回国,都是为了拿一箱古董,到国外去以后,今天没钱了,卖一件;明天没钱了,卖一件。到最后手上还剩小小的一个箱子的古董,就寄给张爱玲,说,你要没钱了你就卖吧。张爱玲就开始卖这一小箱古董,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她妈妈61岁去世了。

这时候有一个转机,就是张爱玲开始给中国香港的电影公司写剧本。因为中国香港的人知道有张爱玲这么一个人。之前李丽华已经邀请过她了,大家再问她说你愿不愿意写的时候,张爱玲说可以。因为现在没钱了,她就要写剧本。她通过写剧本有了收入的来源,然后又移居旧金山,因为她觉得西部阳光更好,可能更有利于赖雅的身体健康。

1961年10月,张爱玲飞到台北。她去台北干吗呢?她一直在构思一个伟大的小说,她想写《少帅》,她觉得张学良的这一辈子是特别值得记录的。所以她要到中国台湾去采访张学良,想跟张学良面谈,然后把《少帅》的小说写出来。结果到了中国台湾,发现中国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把张学良软禁起来,不允许张学良见任何人,所以她并没有见到张学良。

但是也有些意外的收获,张爱玲在中国台湾收获了一大堆粉丝。到台北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14日中午,麦卡锡夫妇为张爱玲接风洗尘,地点是台北国际戏院对面的一家名叫大东园的酒楼。陪客有台湾大学外文系二年级的几个学生,他们都是谁呢?白先勇、陈若曦、王祯和、欧阳兴、王文光,他们当时正在办《现代文学》杂志,就是这么一群热血的大二的小孩在接待张爱玲。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教授,比如白先勇。

这些人里跟张爱玲关系最好的是王祯和,因为张爱玲已经完成不了采访张学良的任务了,所以她说,我想去中国台湾看看,我想去花莲。王祯和说,我们家在那儿,我带你去。一路上他带着张爱玲到处玩,别人问张爱玲是谁,王祯和说这是我们家亲戚。然后别人问张爱玲,说你来中国台湾干吗,她说我来走亲戚。后来王祯和就问她说,你们家亲戚谁啊?她说就是你啊。两个人其实有点惺惺相惜。

后来过了几年,王祯和去美国时,张爱玲住在洛杉矶,王祯和写信求见。她回信说不见,还说你应该了解我的意思。就是王祯和想见张爱玲,但张爱玲不见他,张爱玲说你应该了解我的意思。在王祯和看来,张爱玲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这样理解的:“后来没见面是对的。让我记忆中她永远是那青春的一面。其实我应该寄张现在的照片给她,告诉她我也老了,请她也寄张现在的照片给我。不要,还是不要,还是留着以前的记忆吧。真是奇怪,我真的能把她的每一件事、每个动作,说的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包括她喜欢戴的大耳环……”王祯和很明显还是喜欢张爱玲的。

张爱玲在中国台湾遇到了很多粉丝,交了很多的朋友,这时候她听说赖雅又中风了。但是张爱玲没有立刻回美国,而是在中国香港写了大量的剧本。那时候她想写的三部戏,一个叫《少帅》,一个叫《雷峰塔》,还有一个《易经》。这三部小说是张爱玲根据自己的人生写出来的,有人把这三部作品叫作“张爱玲六十年代自传三部曲”。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在英文世界当中,始终没有能够像林语堂那么有名,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张爱玲和林语堂不同,张爱玲很清楚地知道西方人想要读什么,但是她不会按照西方人想要的东西去写,她就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但是林语堂很清楚西方人想要什么,他也愿意按照西方人想要的东西去写,所以林语堂在西方的影响力就很大。但是张爱玲的英文写作一直没能有成就。

后来赖雅瘫痪了两年,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张爱玲因为照顾他,收入也开始减少,两个人过了一段非常窘迫的生活。赖雅的亲戚去看赖雅的时候,赖雅背过身去不见,他最后已经变得非常憔悴和痛苦了。

1966年9月,张爱玲接受了迈阿密大学的一个工作邀请,做驻校作家。驻校作家就是你不是教授,但你可以写作,你是一个驻校的作家。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这个老人家和张爱玲从1956年开始在一起,一直生活到了1967年,也算是给张爱玲的中年、晚年带来了一些安慰,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赖雅一去世,张爱玲就转运了。1968年开始,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张爱玲热”,就是张爱玲过去的文学作品,全部都“热”起来。当时有特别多盗版书,还有特别多假书。假书就是根本不是张爱玲写的书,但是署一个张爱玲的名字就能卖钱,可见张爱玲真的很火。

于是中国台湾的皇冠出版社联系张爱玲,决定重新出张爱玲的文集。皇冠出版社的社长,是一个著名的出版人叫平鑫涛,平鑫涛是什么人呢?平鑫涛的叔叔就是张爱玲当年在上海的出版人,他们是一个出版世家。平鑫涛到了中国台湾,成立了皇冠出版社。平鑫涛的太太叫琼瑶,他是琼瑶阿姨的老公,当时负责出版张爱玲的小说。所以张爱玲的收入一下子大涨,她的生活立刻就好转了。

张爱玲的社会地位之所以得到提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夏志清对她的研究。夏志清后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文学研究与教学。五十年代初,他就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并从事英文本《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在读了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小说名家的主要作品后,他也读到了张爱玲的作品。

他大为其天才成就所惊喜,于是为张爱玲辟以专章,以多于讨论鲁迅的篇幅讨论张爱玲。在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边,鲁迅占了27页,张爱玲占了41页。如果说傅雷在四十年代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话,那么十多年后,夏志清的文章则是第二个里程碑。夏志清第一次正式地,把张爱玲请进文学史,并给予她重要的地位。

他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安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已经是本不朽之作。”

“她能和简·奥斯汀一样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至于《金锁记》,夏志清下了一个惊人的断语,他说:“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在夏志清看来,只有曹雪芹能够超过张爱玲,这个评价真的是非常高了。

后来张爱玲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工作,她那段生活被自己描述为“老鼠洞中的生活”。什么叫“老鼠洞中的生活”?就是她每天待在宿舍里,基本上不出门。偶尔要参加公众的聚会,她也是一个人悄悄地走到后边,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所有人描述张爱玲走路的感觉,说感觉她是飘过来的,远处看到一个单薄的身影,慢慢地飘到了眼前。所以对于她当时的同事来讲,他们认为张爱玲只是个名字,而不是一个身体。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体在哪儿,几乎没有人见过她,就只是听说咱们学校有这么一个人。

在学术领域,张爱玲开始研究《红楼梦》,她后来写了一本书叫《红楼梦魇》。张爱玲说人生有几件恨事,哪几件恨事呢?第一个叫海棠无香,第二个叫鲥鱼多骨,第三个叫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第四个叫高鹗妄改——死有余辜。张爱玲特别恨高鹗,因为他瞎改曹雪芹的文章。后来她自己研究《红楼梦》,写了《红楼梦魇》这样的研究著作,晚年做了很多学术方面的研究。

1980年,她收到了姑姑张茂渊的来信。张茂渊跟她说:“这一转眼你都多少岁了,但是在我的脑海当中,你还是当初的那个小姑娘。”1983年,她的弟弟子静联系到了她。1984年到1988年期间,张爱玲一直在过着汽车旅馆躲跳蚤的生活。

有一个作家叫水晶,他跟张爱玲曾经深谈过一次,谈完了以后双方感觉都不错,张爱玲能够跟人谈就很不容易,她觉得水晶不错。结果水晶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张爱玲病了!》。

张爱玲总觉得周围有跳蚤。她到任何一个酒店去,第一时间先检查有没有跳蚤,检查完之后开始住,住了没几天就投诉有跳蚤。所以她整天在汽车旅馆中搬来搬去,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她的人生没有任何包袱,搬家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小箱子,自己一拎就走了,所以她流落在各个旅馆当中。后来她去看医生,医生认为肯定不是那么多跳蚤,不可能每个酒店都有跳蚤,是你有皮肤病。所以水晶也就是猜测,写了一篇《张爱玲病了!》,搞得张爱玲很生气,就再也不理他了。

1988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戴小姐垃圾事件。戴小姐是一个疯狂的“张迷”,她打听到了张爱玲大概住在什么地方,但没有立刻去打扰她,因为她知道,敲张爱玲的门是敲不开的。张爱玲敲门不开,打电话不接,谁要约她也很难约得到,这是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当中的人。所以戴小姐就在她旁边租了一个房子,每天在那儿看张爱玲什么时候出门,看她什么时候扔垃圾。她只要一扔垃圾,戴小姐就去把那个垃圾捡回来。捡回来以后翻开看,看她吃了什么,用了什么,就这样研究她。

后来戴小姐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都会产出什么垃圾的文章,揭露了张爱玲的很多隐私。这件事情让张爱玲非常生气。张爱玲在给她的朋友的信里写道:“那台湾记者那篇淘垃圾记还是登出来了……现在为了住址绝对保密,连我姑姑都不知道,已经有好些人不高兴。一旦发现你来看过我,更要得罪人,无论我怎样解释是因为实在感激,不亏了你热心,我还是在旅馆流浪。” 没见过这么怕麻烦的人!她的地址不愿意跟任何人暴露,每天在旅馆当中到处流浪。

垃圾事件以后,张爱玲变得更加封闭,更加紧张。那时候唯一能够照顾她的人叫林式同。林式同是一个建筑师,他并不是“张迷”,他在认识张爱玲的时候,并不知道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只是他的朋友委托他说,麻烦你照顾一下这位老太太。张爱玲发现这个人不是“张迷”,还挺高兴,觉得不是粉丝挺好。

她对林式同唯一的要求,就是找房子。她从来不打扰林式同的生活,只有在需要找房子的时候,才会给他打一个电话。张爱玲找房子的要求都非常奇怪,你们看一下她给林式同写的信就会发现,她说不能够有灶具,不能够有家具,如果实在要有家具,有一点也能忍受。你想咱们如果租房子,首先会问有没有灶具,有没有家具,咱们都要有。而张爱玲说,最好不要,实在要有我也能忍受。

她要的房子,就是只要干干净净的,没人打扰,保持绝对的隐私。她不做饭,张爱玲晚年吃的东西都特别可怜,就是随便买一点东西,牛奶、面包,给自己吃。她从来不做饭,她也不会做饭,她就这样度过了晚年生活。

然后她整天抱怨时间不够用,因为她有很多事情要做,张爱玲说:“剩下的时日已经有限,又白糟蹋了四年工夫,在这阶段是惊人的浪费。想做的事来不及做,生活走不上轨道,很着急。”张爱玲的关注点就是,我的事来不及做,做不完。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只能靠她的来信来还原了,因为没有人再跟她访谈过,也没有人见过她,就靠她给别的朋友写信。

她1992年宣称要毁掉《小团圆》,因为《小团圆》写的是她自己人生的经历。1993年的时候她又写到要出版《小团圆》。她从1975年开始写《小团圆》,一直写到她去世。后来她又写了一本还原过去照片的小书,叫作《对照记》。这本书里有很多照片都是来自于《对照记》。

张爱玲告诉皇冠出版社,再版《对照记》时,要把她的那张照片放在最后一页,并补上了一段文字。那张照片是什么呢?是她1994年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文学奖,她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就拿了一张当天的报纸的题头放在肩膀这里。张爱玲晚年已经变成这样了,虽然风度还很好,但是真的是一个憔悴的老太太。

然后在这张照片后面,她附上了一段文字,说:“写这本书,在老照相簿里钻研太久,出来透口气。跟大家一起看同一条新闻,有‘天涯共此时’的即刻感。手持报纸倒像绑匪寄给肉票人家的照片,证明他当天还活着。其实这倒也不是拟于不伦,有诗为证。诗曰:人老了大都是时间的俘虏,被圈禁禁足,它待我还好——当然随时可以撕票。一笑。”

谁对她还好,那个绑匪是谁?指的是时间,她说时间就是绑匪,时间绑架了我,但它随时可以撕票,意思就是我随时就可能会死亡。

1995年7月5日,根据信的落款,张爱玲还给王家卫写过一封信。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张爱玲很长时间才翻一次自己的信箱,她发现中国香港有个导演王家卫给她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她的一个作品改拍成电影。然后她就迟迟疑疑地给王家卫回了一封信。实际上那封信是王家卫替另外一个导演写给她的,这是一个误会。

1995年的9月8日中午,林式同接到了张爱玲的伊朗房东打来的电话,伊朗房东打过来电话说,你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可能认识她的人,你的这位朋友可能已经去世了。然后林式同就赶到了张爱玲的家里。

除了警察之外,林式同是唯一一个见到了她逝后遗容的相关的人。他是这样描述的:“张爱玲是躺在房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朝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法医说张爱玲死于心血管病,她不爱自己烹煮食物,也不爱上馆子,尽用些罐头、牛奶等方便食品果腹,体质衰弱,免疫力下降,常常几天不吃东西,人都瘦干了,一遇大病就毫无抵抗能力了。

她死前即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清醒地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靠门的折叠桌上,她就这样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张爱玲遗嘱主要有这么几条内容:“死后马上火葬,不要让人看到遗体。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洒向空旷无人处。遗物全部交给宋淇先生。”宋淇是她的朋友,就是帮她联络剧本的经纪人。

张爱玲去世的时候,她身边堆了一些纸箱子。她写作是趴在纸箱子上写作的,就是过着这么简单、奇怪的生活。她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尤其是牙不好,眼睛也不好,她写作的时候,眼睛里面经常会流出血来。她的眼睛有疾病,牙齿也非常糟糕,但最后是一个心血管的疾病攻破了她。这就是张爱玲的这一生。

她的一些朋友,就是在美国的一些中文系的教授凑在一起,把张爱玲的骨灰洒向了大海。本书作者最后总结,说:“(她)避世而不弃世,执着而不自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生活负责,所以她还认真做她应该做的事,拒绝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她没有拒绝人生,她只是拒绝苟同这个和她心性不合的时代罢了。”

9月30日是张爱玲75岁生日,美国西海岸的华人作家们为张爱玲举办了一个追思会。她一共活了75年。后来法医鉴定说,在人们发现张爱玲遗体的时候,她大概已经死亡了3天~4天。

在我们看来,觉得她晚景凄凉。但是我觉得,张爱玲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她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甚至连她最后知道自己要走了的时候,她都把包都收拾好,放在那儿,让人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结束这一切。她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人生,她自己愿意负责,就像她在年轻的时候说的,过一种干净、利落、痛快的生活,这就是张爱玲。

2020年,“张迷”们把它叫作“爱玲爱玲年”,就是2020年的谐音,也是她诞辰100周年。张爱玲的小说确实值得一读,她对于人性的洞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所以一个天才的、孤独的女性,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值得回味的文字,我们今天通过这本书,了解她的一生,也算是对她的纪念。

谢谢大家,下周再见。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