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演讲实录】
各位好,今天我们带大家了解一个非常伟大的头脑——史蒂芬·霍金。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史蒂芬·霍金:友谊与物理学的回忆》,作者是列纳德·蒙洛迪诺。这个人是Caltech的教授,Caltech就是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大家知道,爱因斯坦、费曼这些人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美国,或者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物理学顶级教授的汇集之地就是Caltech(加州理工学院),在物理学领域,它的影响力甚至比哈佛大学的影响力还要大。
本书作者和霍金合著过书,两个人一块儿写过《时间简史》的普及本,还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大设计》。我们樊登读书曾经讲过这个作者自己写过的一本书,叫作《弹性》,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帮助我们研究脑科学,告诉我们弹性是很重要的。他是一个和霍金有着长时间共事经验的教授,所以这本书既写了他们俩合作共事的这条线,同时又用闪回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霍金的一生,读完之后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极其震撼的感受。
他们从2003年开始认识、合作,是霍金主动联系的这位作者。因为霍金看到了他写的书,觉得他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真的懂物理学。所以霍金找人联系他,说:“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合作写书?”这对于一个年轻的教授来讲,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他开始跟霍金两地合作。有时候是他飞到剑桥大学,跟霍金对话、记录,然后整理写书的思路。每年霍金还会有大概两周的时间,飞到加州(加利福尼亚的简称),在加州理工学院会见朋友,以及跟作者见面。
霍金这个人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到底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努力地完成了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就是霍金是爱因斯坦理论的真正的继承者。这一段我需要念一下(因为很严谨):
“如今,狭义相对论被应用于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但是,只有在有限的情景下,我们才需要使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就是爱因斯坦当年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很多人就告诉他这个东西没有用,因为大部分的人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它。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情景是关于黑洞和宇宙的起源。几十年来,这些理论似乎都遥不可及,根本无法进行实验来验证。人们认为,早期的宇宙是极其遥远的过去,对其进行研究很难做出成果,而且,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不愿意接受黑洞理论,认为它们只是数学计算所产生的奇特结果,不会是真的发生在自然界的现象。结果就是,在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论文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无人问津,广义相对论被淹没在科学的死水里。”
霍金的贡献在哪儿呢?“他的第一部著作实际上是一部与他人合著的专业书,题为《时空的大尺度结构》,主要是关于弯曲空间以及描述它的数学的。……黑洞和早期宇宙这些内容都令史蒂芬着迷,于是他把有关的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他早期的工作对其他一些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领了沉睡的广义相对论的复兴。他后来的发现涉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帮助创立了‘量子引力’这一研究领域。”相当于是,霍金继承了广义相对论,并且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产生了量子引力这么一个新的研究范畴,这就是霍金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
2006年的时候,作者第一次应邀到剑桥来见霍金。霍金的办公室在数学科学中心,这是一栋看起来很现代的建筑,很漂亮,而且是一个节能建筑,所以没有空调。这个数学科学中心就在艾萨克·牛顿研究所的旁边,所以霍金跟牛顿算是物理空间上的邻居,当然了,他俩的年代差了很远。
当作者第一次进霍金的办公室的时候,说自己是从加州过来的教授,应霍金之邀而来。然后那个助理告诉他:“霍金在沙发上。”这个说法大家都不太理解,我们很少说一个人在沙发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坐在那儿,还是在干吗?但是他也不好问,因为霍金是个大人物,所以他在那个客厅里等了很久才进去。后来他才知道,所谓的“霍金在沙发上”,是霍金在上厕所。因为霍金整个身体是瘫痪的,他上厕所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把他放在沙发上上厕所。他上厕所的过程耗时非常长,要占用很长的时间,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所以当工作人员以后再讲霍金在沙发上的时候,作者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两个人见面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都没有面对面地见过霍金,所以我们要读一下这一段,详细地描述他见到的霍金是什么样子。“朱迪思带我走了进去,只见史蒂芬在他‘著名’的桌子后面(就是他那个办公桌),坐在他那‘著名’的轮椅上。他正低头看着电脑屏幕。对于一个64岁的人来说,他的面容看起来显得很年轻。他穿着一件蓝色的休闲衬衫,最上面的一两颗钮扣是松开的,露出了他的气管造口,就是他脖子下面用来呼吸的那个孔,看起来像一枚硬币大小的暗红色血迹。他很瘦,显得身上的衬衫和灰色休闲裤很宽松。史蒂芬能正常活动的肌肉是脸部的肌肉。”就是他得的那个病,让他全身上下其他的肌肉都动不了了,就只剩面部的肌肉能动。
“其他地方的肌肉已经退化,所以他的身体绵软无力,影响了他的姿势。”他像一个布娃娃一样,就是你见到的霍金总是这个样子(头垂在两肩之间)。“他的头不自然地低垂在两肩之间,仿佛在往下沉,而且略微倾斜。大家在电视上都见过他的这种表情和姿势,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感到很不安,尽管我和他一起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过,但我还不习惯面对面看着他。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一个大众偶像,我也感到自己有点面对一个明星所感受到的震撼——我何德何能,能配得上让他每次腾出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来配合我的采访?”
然后他就开始跟霍金打招呼、问好,像咱们一般见了人会说“你好啊,很高兴来这儿跟你工作”,霍金对这些话都没有反应,霍金跟他说的第一个词是banana(香蕉)。霍金是怎么说话的呢?是通过他的面部肌肉,操纵那个电脑屏幕上的鼠标来选字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选,选出来拼成一个词,那个电脑有一个发声器,就会把那个词说出来。
他就这样突然说了一句banana,作者就觉得很奇怪:“他怎么突然跟我说香蕉?”然后旁边的那个服务人员就说:“香蕉加猕猴桃?”然后霍金扬起眉毛。他扬起眉毛的表情表示同意,做一个鬼脸就表示反对。然后那个工作人员说:“再来杯茶?”他再次表示肯定。这就是霍金在处理上厕所之后的事,他上完厕所要补充体力,他需要吃一个香蕉加猕猴桃打成的果泥。然后这时候,霍金跟他讲了一句话:“欢迎来到DAMTP。”欢迎来到DAMTP这个地方(剑桥大学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
这栋楼里特别热,因为这是一个所谓的节能建筑,里面没有空调。霍金坐在那儿,浑身都是汗,眉毛都在流汗。他们曾经跟剑桥提过意见,说能不能自费装一个空调,因为霍金身体不好,想自己装个空调,照顾一下这个老人家,剑桥大学竟然不同意,理由就是别人都没装。霍金没办法,就只好坐那儿淌汗。然后作者看到霍金满头的汗,就觉得要帮个忙,因为霍金这样看着挺可怜的,浑身都是汗,工作人员都出去了。所以作者说:“要不要我给你擦擦额头?”他问。然后霍金扬起了眉毛,表示同意,他一扬眉毛就代表同意,可以帮他擦汗。
“我拿了一张面巾纸,伸出手,轻轻擦拭他的脸。他抬起眉毛表示感激。既然他喜欢,我决定在他脸上再轻轻擦拭一下。当我的手靠近时,他的眼睛似乎向我闪过了一个‘小心’的信号。……结果,我的手移动得有点快,而且我的擦拭动作也太起劲了。他的头像一个破布娃娃的头一样,软软地歪向他的肩膀,然后耷拉在他胸前,看上去让他很痛苦。”
“此时他扮了个鬼脸(鬼脸就代表着不舒服)。我吓坏了。我该怎么办?我可以碰他吗?我还能做什么?我伸出手,尽可能轻柔地抬起他的头。因为天气炎热,他的额头和头发是湿的。我不自觉地又放开了,结果他的头又耷拉下来,我赶紧伸手托住。我站在原地,扶着他的头,试图保持好他的头的平衡。他的眼镜滑到了面颊上。哔——哔——哔——响起了警报声。我伤到史蒂芬·霍金了,而且被抓了现行。”
就是房间里突然警报大作,为什么呢?这是工作人员保护霍金的一种方式,在他的眼镜上装了一个传感器,只要他的身体被移动了,脑袋一低下去,眼镜一掉,就会报警。所以,这时候工作人员赶紧进来救霍金。他第一次和霍金见面,就差点把霍金搞受伤了。
作者说:“我很为史蒂芬感到难过,因为当他额头发痒或出汗时,他没有办法挠一挠或是擦一擦。在这段时间里,我常常为史蒂芬感到难过。他有残疾,无法做一个常人所能做的大多数非常普通的事情,为此我替他感到遗憾。他不能自己吃饭,不能说话,也不能翻开他想读的书。他甚至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体需求。他脑子里锁着这么多了不起的思想和新奇的想法,却有一个巨大的瓶颈,使得他无法有效地表达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抱有的所有这些遗憾,都会像史蒂芬提出的会蒸发的黑洞一样,消散飘逝。”
我们普通人都会同情这样一个残疾人,但是当作者跟霍金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以后,他发现,根本不需要同情霍金。因为霍金非常伟大,他的头脑中所蕴含的力量是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企及的,他的疾病全部出在肌肉上,大脑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他们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故事。
那接下来闪回到霍金年轻的时候。1959年,霍金17岁的时候就上了牛津大学。他在牛津大学读的本科,他在读本科的时候,为了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碍,他参加了赛艇队,在赛艇队里担任指挥——他的力量做桨手不行,但是他可以做指挥(舵手)。他是一个非常让教练头疼的指挥(舵手),因为他经常引发撞船事故,经常指挥着船就让船撞到岸边了,或者撞到别人的赛艇上,但他以此为乐,觉得这样很带劲。霍金是一个很喜欢刺激、有点鲁莽、爱冒险的一个人。
1962年,20岁的时候,霍金到了剑桥大学读物理学博士。在剑桥大学,霍金甚至差点被退学,因为他的成绩并不好,他的物理学成绩赶不上那些剑桥升学上来的学生,所以差点被退学。同时,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笨拙,经常会摔倒,经常不小心就撞在门上、墙上,经常会受伤。他的妈妈就带他去了好几个医院看病,有些医院水平也不高,就是简单地给他做一个检查,然后就说霍金这个病不是多发性硬化症,告诉他们没事,不要紧,问题不大,并没有诊断出来真正的病因。直到有一次,有个医院用他的肌肉做了一个组织切片,然后去做测试,综合诊断,才给他确诊为ALS(学术名称叫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霍金有一次讲过:“我觉得自己像是悲剧中的角色。”那是1963年初,史蒂芬·霍金刚满21岁。
“ALS一旦发作(通常在下肢开始),就会逐渐扩散,直到影响全身。它会破坏运动神经元,并最终致人死亡,运动神经元从大脑延伸到脊髓,从脊髓延伸到全身的肌肉。运动神经元一旦死亡,大脑就丧失了启动和控制肌肉运动的能力。只有随意肌的活动会受到这种病症的影响。”心脏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心脏不是随意肌,但是肌肉(骨骼肌,诸如腿、胳膊上的肌肉),属于随意肌。
“在史蒂芬身上,他的病是从腿上开始的,然后逐渐往上蔓延。当他的大腿失去控制时,就无法站立了。而在失去了对躯干肌肉的控制之后,就不能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坐着了。”他坐都坐不了了。“当病扩散到他的胸部时,呼吸也开始变得困难。1985年,他40多岁,此时已经患病20年,不得不做气管造口手术,这样一来,他就没法说话了。”如果不把气管切开,他就没法呼吸;但把气管一切开,他就没法说话。所以,史蒂芬后来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他的大脑仍运转良好,但承载大脑的身体却不能动了。”
“绝大多数ALS患者会在确诊后2到5年内死亡。每20个病例中才有一个能活20年或更长时间。史蒂芬则带病活了50年。然而,当他第一次被确诊时,他认为自己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他预料自己最终会窒息而死,而且死亡会来得很快,而不是像现实发生的那样,竟然那么晚。”
大家不要以为霍金是一个天才,根本不害怕疾病,其实他有一年多的时间都在经历激烈的情感斗争。他觉得自己21岁竟然得了这么一个不治之症,所以他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边,听瓦格纳的音乐,因为瓦格纳的音乐能够给他带来力量。
“确诊后,史蒂芬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激烈情感斗争,才重新接受并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定义他自己的不断膨胀的宇宙时,虽然身在其中的他无法活动,但疾病放大了他能做的脑力活动的价值。他所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消沉下去,要么找到一个他仍能发挥作用的精神世界。有的人,如果陷入他这样的情形,可能会寻求宗教的慰藉,但史蒂芬却投身到了物理学之中。他决定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而且令他惊讶的是,他发现自己喜欢做这件事。”
他以前不是个优秀的学生,他的物理学甚至学得不那么好,差点被剑桥大学退学了,但是当他知道自己大概只有5年的寿命能活的时候,他决定好好做个物理学家。然后他开始对物理学进行深入的思考,抓紧一切时间努力研究问题。所以,霍金有一次跟别人讲过,说正是因为得了这个疾病,才让他在物理学上有了更伟大的成就,否则的话,他跟一个普通的剑桥毕业生一样,可能就是找一份工作就去做了,他之前没觉得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如此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他正确地看待了自己的疾病。
当他喜欢上了物理学以后,他跟别人讲:“我之前的大脑在休眠。”就是他以前在牛津的那段生活,虽然也在学物理学,但他根本就没动脑子,之前他的大脑在休眠。所以我特别想把这句话送给我们的听众,各位,有没有可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大脑都还在休眠?就是你根本没有好好地使用你的大脑,因为你没有遇到这样紧迫的状况。当你看到史蒂芬·霍金的样子,就要问问自己:“我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力?”
作者在跟霍金的合作过程中,也发现他极其认真。大家想着霍金跟别人合作写书,那肯定是这个合著者写得多,因为霍金写不了,霍金整天就只能说那么几个字。作者说,你想错了,霍金极其关注写书的细节,而且会不断地修订,不断地提出意见。虽然他靠脸打字,一分钟只能说5~6个字,但他会跟你这样不断地、慢慢地讨论,总是能提出很多富有洞察性的意见。作者跟霍金说咱不能老延期,因为人家出版社的交稿期都到了,延了一次又一次,有一次霍金就用脸打字告诉他:“我觉得这书写十年才好。”就是霍金不着急,他觉得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好才行。
霍金的婚姻状况是值得大家了解一下的,他在1963年的时候,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女孩,叫简·怀尔德。之后,霍金就邀请简·怀尔德到伦敦看戏,两个人看戏看得很愉快。霍金开着他爸爸的车,开得飞快,霍金开车时是一个“危险分子”,一边开车一边聊天,扭着头,根本不看路。简·怀尔德吓坏了,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吓得心跳加速,就没让霍金进屋坐坐,而是让他走吧,和他告别。霍金就倒车准备离开,但他倒车技术不好,倒得很慢。这时候,简·怀尔德的妈妈说:“怎么会这么无礼呢?”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一个绅士送一个淑女回家,至少应该邀请人到家里喝杯茶,这是最起码的礼数。所以,她妈妈让她请霍金进来喝茶,不能这么没礼貌。简·怀尔德追出来,发现霍金的车还没有倒出去(因为他开车技术不好),于是就把他叫了回来,请他喝了茶。在这之后,两个人的感情开始逐渐地加深。
简·怀尔德知道霍金得了ALS这个病,霍金告诉她了,说自己的身体就是这样,在不断地退化,情况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危险,但是两个人还是结婚了。“在后来的30年里,她爱他(简·怀尔德爱着霍金),看着他的荣誉和成就不断累积,欣赏他的勇气、才气和幽默劲儿,全身心投入到他身上,给了他一个家,帮他付账单,抚养他的3个孩子(霍金跟他的妻子生了3个孩子,两男一女),而且后来还要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给他洗澡,和他一起经历多次入院看病,经历濒临死亡的险境。”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逐渐失去了自我,随之失去的是她的自我价值。‘我是谁?’她开始有了怀疑。‘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就是跟霍金在一起的女人都非常痛苦,各位能够理解吗?就是这个人必须被照顾,不仅仅因为他是史蒂芬·霍金,还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所以这些女性都感觉到,好像霍金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只能围绕着他转,因为他有巨大的光环,是一个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所以简·怀尔德跟他生活了30年,也是相当不容易,但最后还是离开了他。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作者一边写霍金的人生经历,一边给我们普及了很多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就是读这本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普的过程。霍金决定要做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各位知道什么叫理论物理学家吗?这个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些工程师,或者应用物理学家,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基础物理研究者的目标是找到不存在例外情形的理论。”就是找到一个能够解释万物的理论,不存在例外的情形。但是,如果一个曾经被公认为具有基本属性的理论被发现有缺陷,比如牛顿的引力说,解释了整个世界,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公理性的、很厉害的东西。但是到了宇宙这个尺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引力说不对了,如果这个宇宙按照牛顿的那个方程,也有引力的话,那么宇宙里的物质应该是都吸在一块儿,变成一大团,但实际上宇宙并不是这个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当理论物理学家们发现理论有缺陷的时候,“理论物理学家们的反应不是悲伤难过,而是感到莫名兴奋。他们会马上着手寻找下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应该能够解释前一个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同时又能通过旧理论无法通过的检验。”就像爱因斯坦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替代了牛顿的引力说,相对论能够解释牛顿关于引力的问题,并且还能够解释更多关于宇宙尺度的问题,这就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无论如何,至少从原则上讲,如果我们能找到所谓的‘万物至理’,寻找不断完善的理论的工作也就终结了。然而,关于是否真的存在万物至理,以及如果存在,它可能是什么形式的,物理学家还没有定论。”就是物理学发展到最后,都要面临着你的理论会被证伪这个情况。所以,爱因斯坦一辈子在努力地研究“统一场论”,但最后依然没有做出结论。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咱们这些普通人就会觉得他这样是被“打脸”了,会认为“你看,你做的这些研究都不对,一个个被验证是错误的”。
但这正是物理学家们的伟大之处,每一个有问题的物理学原理,哪怕回到更早以前的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时代,这些原理也都是伟大的。虽然他们的理论都有缺陷,但他们都是伟大的。这些理论一次一次地被证伪,就是科学性的体现。这就是霍金他们所做的这份工作,就是怎么样去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霍金的理论物理学家之路,看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作者说:“要想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你必须提出自己的理论构想,或是为一个现有的理论添加一些东西,或者找到该理论需要修正的地方,然后提出修正的方法。只有当你成功地这样做了一次或十次以后,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并且明白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意味着什么。”
对基本定律的研究只建立在两大支柱上,也就是理论物理学有两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广义相对论,这是一个关于引力的理论,以及物质在引力的影响下如何运动。但除了引力,自然界还有其他的3种力,即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这些力在广义相对论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这些力以及它们的作用,是用所谓的‘标准模型’理论来描述的,而这是基本定律的第二个支柱。标准模型是量子理论中的一种,建立在马克斯·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假设上。”所以各位知道了吗,这两个理论在霍金之前是泾渭分明的,一边是广义相对论,一边是量子理论。
“由于广义相对论是一个经典理论,它和量子理论——比如标准模型——是不相容的。……目前的物理学很分裂,一边是经典的引力理论,另一边是关于其他3种力的量子理论,这二者似乎是相矛盾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些理论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什么情况呢?宇宙这么大的尺度,广义相对论就适用;原子、电子那么小的尺度,量子力学就适用,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场景下适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井水不犯河水,这种‘精神分裂症’尚可控制。然而,这显然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大家作为人类,我们要理解:理想的境界就是,一个理论既能适用于大的尺度,又能适用于小的尺度,各种尺度下都能用,这才是好的理论。
“所以在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家都在孜孜以求,想发明广义相对论的量子版本,即‘量子引力理论’(quantum gravity)。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含量子引力和标准模型的单一量子理论。这个尚未被发现的理论将能描述所有4种自然力,因此,爱因斯坦当年将这个尚未建立的理论称为‘统一场论’,而现今的物理学家称之为‘万物理论’。”
霍金这一辈子就在研究万物理论这件事,他特别兴奋于研究万物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这个理论只需要推导就行了,这特别适合他,因为不需要做太多的记忆,只需要在大脑中不断地演化、推导,这对于他的身体来讲是非常合适的。
1965年,他和简·怀尔德结婚。那个时候他的身体还能动,但是他每天上楼或下楼,一趟就要10分钟(上楼梯10分钟,下楼梯10分钟),经常摔得浑身都是伤,鼻青脸肿。但是他坚持不让人帮助,因为他是个很要强的人。
他的一个好朋友叫作罗伯特·多诺万,是化学系的学生,两个人从刚入学的时候就认识。有一次,霍金的爸妈到学校里来看他的时候,他的爸爸把罗伯特·多诺万叫到屋外,叮嘱罗伯特:“如果霍金遇到什么情况,你就给我打电话,希望你能够多照顾一下霍金。”这时霍金突然冲出来,冲着他爸爸大喊大叫:“我能够照顾好我自己,我不需要你帮我乞求任何人的帮助。”哎呀,看得让人心里真的挺难过的,就是这个年轻人,这时候还是不太愿意接受自己的身体恶化。
霍金这一辈子过得相当尽兴。你知道他干过什么吗?他喜欢旅游,他每年要飞去美国,他还来过中国,他还试过一次体验太空零重力的叫作“呕吐彗星”的活动。那个东西怎么玩呢?把人装进一架波音飞机里,人坐在波音飞机里,让你体会在宇宙中失重的那个状态,波音飞机冲上去,然后突然降下来,再冲出去,再降下来。正常人玩这个都吐得一塌糊涂,这个比过山车刺激多了,霍金竟然玩过这个。他作为一个身体动不了的人,什么都敢体验,这个人的内心真的太勇敢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霍金的学术成就。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所谓的宇宙学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人们认为宇宙学没法探索,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那时候也没有建立大爆炸理论。大家就觉得宇宙的发端这件事就是伪科学,没有人把它当作一门正经的物理学学科。直到1964年,人们发现了大爆炸的微弱余晖,这个余晖被称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时候宇宙学才成为一门真正值得研究的物理学的学科。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总是走入死胡同,因为很难研究。这时候,有一个划时代的发现,是20世纪最非凡的科学发现之一——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叫哈勃望远镜。这个哈勃是什么人呢?
“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的时候,哈勃注意到,与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原子发出的光的光谱相比,其他星系发出的光谱会向频率较低的一端偏移,即朝光谱的红端偏移,这就是所谓的‘红移’,他还指出,星系距离我们越远,‘红移’的程度就越大。”红移代表什么?这个星系发出来的光,向光谱红端的那一边偏移的这个现象,代表着这些星星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那个时候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就是“我们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但是我们知道宇宙在不断地扩张”,宇宙在不断地变得越来越大。
那时候霍金想要报考的一个剑桥大学的教授,叫作霍伊尔,他提出了稳态理论。他为了嘲笑这些提出新理论的年轻人——尤其是1927年比利时的天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个牧师),叫作乔治·勒梅特(提出了“宇宙膨胀”的想法)——霍伊尔为了调侃他们的这个理论,说他们提出了一个big bang(大爆炸)。Big bang就是“嘣”这么一声的爆炸,这叫big bang(大爆炸理论),没想到这个big bang竟然成了大爆炸理论的正规名字。就好像我们说印象派、野兽派,这些名字也是当时那些评论家为了调侃这些艺术家起的,后来就成了它们正式的名字。这就是大爆炸理论的来源。
24岁的时候,霍金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叫作《膨胀宇宙的性质》。这篇博士论文里的最后一章使得霍金名声大噪,就是他一下子在物理学界有了一定的名气。有可能这段有点难,但是大家可以听一下。
当时有一个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叫彭罗斯,彭罗斯通过爱因斯坦的公式进行计算(因为大家默认爱因斯坦的公式是有效的),他发现,“恒星的物质都被吸引到它的正中心,在那里物质被压成一个单一的点,在这个点上物质的密度是无限的。”你注意,这就是我们说的那个黑洞理论的开始。
“1969年,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将这种中心有一个无限密度点的死亡恒星称为‘黑洞’,但在1965年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对它们产生足够的兴趣,没有人针对它们提出一个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名字。”
“物理学家把物理量无穷大的点称为奇点。物理学家之所以要避免奇点出现,是因为我们想避开无穷大;而之所以要回避无穷大,因为尽管它们可能出现在数学中,但却不会出现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测量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断定,任何预测奇点发生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而史蒂芬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坍缩,这让人想起大爆炸,只不过是反向的。”大爆炸是往外,坍缩是往里,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
“如果宇宙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如果你让时间倒流,它就会像彭罗斯描述的一颗恒星那样坍缩,这种情况该如何描述?……史蒂芬此次是利用彭罗斯的数学来研究宇宙。他的博士论文的第四章,以及随后几年与彭罗斯本人一起进行的研究,使史蒂芬的声誉很快就超过了他的导师丹尼斯·西阿马,而且最终超越了他原本想要投靠的导师,声名显赫的弗雷德·霍伊尔。他证明大爆炸以及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解。不存在什么膨胀和收缩的循环,而是只有一个开端,在那一刻——尽管物理学家不喜欢这一点,宇宙被塞进了一个零体积的空间。至少,这些结论是爱因斯坦方程式的必然结果。”
我们今天读科普书,都会说宇宙的历史是140亿年,140亿年以前大爆炸开始于那一个点,这个是逐渐地被观测到的现象证明的。人们可以观测到大爆炸之后几秒钟所剩下的宇宙的余晖。霍金当年是用数学推导出了这一切,这个东西和爱因斯坦的公式是吻合的。
“指出大爆炸是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相关的数学证明是史蒂芬做出的,而且这一丰功伟绩在他进入物理世界之后的第一次重大尝试中就完成了。”一个身体越来越糟糕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只有5年的时间能够存活,结果用了3年的时间就为物理学做出了如此重大的一个贡献。
与此同时,他的身体在不断地退化。1985年,他43岁的时候,由于一次严重的肺炎,导致他长期插着呼吸机,最后需要抢救。在这个时候医生没法跟他商量,因为他插着呼吸机,处于昏迷的状态。医生说,如果想要活下来,就一定要开气管切口,但是开了气管切口,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就不能再说话了。后来他的妻子简签了字,同意开这个切口。史蒂芬·霍金醒过来了以后,因为开了切口,他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了,他极其愤怒,觉得“你凭什么做这个决定,让我不能再说话了”。从之前患病的消沉,到这次丧失了说话能力的消沉,霍金经历了这两次疾病带来的消沉。
但是他依然参加社交活动,依然参加聚会,依然进行长途旅行。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热爱探险的人。之后霍金又发现了黑洞辐射,黑洞辐射的发现是霍金在物理学界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史蒂芬对黑洞物理学的第一个贡献与黑洞视界(event horizon)有关,这是定义那些奇异天体的一个关键概念。通俗一点来说,物理学家一直认为黑洞是空间的一个区域,在它巨大的引力作用下,没有什么东西能从中逃逸。”这也是我们大家想象黑洞的样子,这个区域可以看成是由黑洞视界所界定的,黑洞是有一个边界来界定的。
“1971年的头几个月里,史蒂芬开始意识到,思考黑洞视界的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是把它看成‘时空’里的一个区域。”就是你不能只认为它是一个空间,它还有时间范畴。“而不是像彭罗斯那样,把它看成某个既定时刻的空间区域。所以史蒂芬把视界重新定义为时空领域的边界,进入它范围的信号(比如光线),无法发射到外面的宇宙空间。他从数学上证明了这个定义弥补了彭罗斯方法的两个弱点,表明黑洞视界对所有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而且它总是平稳地变化,不会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随着时间流逝,史蒂芬的定义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被学者广泛引用。它引导了这些人的思考,塑造了他们头脑中黑洞的演变过程。史蒂芬将他定义的视界概念起名为绝对视界(absolute horizon),彭罗斯的视界起名为表观视界(apparent horizon),以此来区分它们。史蒂芬重新定义的不仅仅是视界,还有理论家对于黑洞的认知方式。”
他曾经一连几天把自己关起来,潜心地研究,很少回应他的妻子。“越是这样,简·怀尔德就越想确认,自己在他心中是否重要,但史蒂芬却总忽略她。史蒂芬一边工作,一边用唱机大声循环播放瓦格纳的歌剧。……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在与两位同事的合作之下,史蒂芬取得了第二个重大突破,提出了黑洞力学定律。这条定律创立于1972年8月——那时候史蒂芬30岁,这一套定律描述了当物质坠入黑洞时,黑洞是如何膨胀的,以及当两个黑洞相撞时会发生什么。”
“直到2015年,人类才第一次直接观测到黑洞碰撞的标志产物,这种标志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引力波,是时空的扰动。基普·索恩凭借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缩写)的实验和他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直到2019年,史蒂芬去世后的第二年,人类才第一次(算是)直接‘看’到了黑洞。”
你想想看,他的研究多么有前瞻性。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通过数学上的计算得出了这个结论,一直到2019年,人们才看到了这个证据。
什么叫作黑洞辐射呢?这部分大家也可以听一听,简而言之,“一个发光的黑洞,会慢慢地将它的质量转化成电磁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E=mc)并把它辐射出去。在某种意义上,它会‘蒸发’,其内部的一切最终会以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今天,我们知道这种辐射就叫作‘霍金辐射’,但讽刺的是,当时史蒂芬并不相信能存在这种辐射。”他也不相信其他人(贝肯斯坦)提出的任何这样的观点,且物理学界大都反对这个观点。
“由此事例也说明了为什么在物理学中倡导新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事情的发展我们现在都看到了,后来,仅仅基于对广义相对论的旧黑洞理论进行的修正,在其中纳入量子理论,如此一来,黑洞具有熵值的观点也就得到了解释。”
但是,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大家会问为什么霍金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有一次,在一个有很多物理学家的聚会上,大家就问他说:“你发现了霍金辐射,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霍金用他那个机器的声音打出来说:“需要找到证据。”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颁发给伟大的思想,而是颁发给那些被验证了的思想,所以只有找到了证据,才能够颁发诺贝尔奖。在霍金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找到霍金辐射的证据,霍金去世以后,人们才找到了相关的证据。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会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人,所以霍金和诺贝尔奖擦身而过,但他的贡献足以担当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金在街上经常会遇到粉丝找他签字,因为他那个样子很特殊,很容易被认出来。大家看了《时间简史》,就说“我喜欢你的书”。霍金在他那个电脑里储存着一句话,只要点一下就能发出来(他会把这些常用的话放在电脑里存着)。这句话是什么呢?“谢谢,但是请问你读完了吗?”就是能够读完《时间简史》的人非常少。
他每天身边有9个护理,轮班倒地照顾他,他是需要24小时监护的。他的女儿有时候会来看他,他的大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作者有一次生病,得了很重的病以后,他有了很深的感悟,他觉得自己得这点病,都觉得生命受到了这么大的威胁,想想霍金整天都经受着很大煎熬,每天在生死边缘徘徊。他有一天跟霍金讨论关于生死的问题,说:“你是如何接受你这个病的,为什么我得了肠梗阻对我的冲击都这么大,而你能够适应你的身体是现在这个样子?”霍金说:“因为我的身体是一点一点变糟的。”就是不像普通人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就会有很深的感悟,霍金的身体是一点一点变糟的,越来越恶化。
有一次,作者跟霍金在美国看作者的儿子打篮球,作者感慨说:“对年轻人来讲,篮球就是他的生命。”然后他扭头问霍金:“物理学就是你的生命吧?”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喜欢的东西,就会像那个人的生命一样,所以他问霍金:“物理学是不是你的生命?”霍金做了一下鬼脸(鬼脸代表着不同意),然后打了一行字:爱即生命(Love is life)。霍金不认为物理学是他的生命,爱才是他真正的生命。
书里有一个篇章是专门讲物理学界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霍金有一次要把他的一个研究在卢瑟福实验室里发表,这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因为一般的物理学家都不会进行正面的碰撞,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在杂志里,这样学界的同行可以通过论文的审议,确认自己的这个研究。但是霍金对自己的研究很有把握,于是他就在卢瑟福实验室发表了他的这篇论文。
通过这个发表论文的过程,你就会知道,物理学家是一群非常难对付的人。有一次,有一个人在演讲,底下坐着一个物理学家,上面的人在讲他的结论,这个物理学家就在脑袋上顶着一张纸,纸上写着“一派胡言”,就是表示自己抗议这些观点,认为这是一派胡言。霍金自己也这样,他有时候听别人演讲,他觉得这人讲得太糟糕了,都是胡说,虽然他动不了,但他的手可以操纵轮椅,他把自己的轮椅一直左右转,故意制造噪声来抗议。
霍金这一次在卢瑟福实验室发表他的研究结论的时候,底下有一个物理学家,叫作约翰·G.泰勒,是这场研讨会的主席。这个人站了起来说:“这个理论相当荒谬,我从未听过如此荒唐的理论,我只好宣布这一节讲座到此为止。”说完他就走了,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给,就这么不给面子。所以,物理学界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但是霍金依然认为这次发布会是成功的,他说:“我们进行了带有善意的争论。”之后,他把这篇文章投到《自然》杂志,结果《自然》杂志拒发,原因是什么呢?《自然》杂志把这篇文章拿去让别人做同行评议,负责审这篇文章的人依然是约翰·G.泰勒,约翰·G.泰勒就是认为他这个论文不行。但是,经过多次掰扯以后,这篇文章最后被登在了《自然》杂志上。物理学界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了挑战,但是又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的一个地方。
1974年,霍金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研讨会上,发表了他关于黑洞辐射的第二次重要演讲。当时在场的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和默里,这是很有名的大物理学家。霍金在上面演讲,他的一个学生就在下面观察费曼的表现。这个学生特别高兴,因为他发现费曼竟然做了笔记。霍金在上面演讲,费曼竟然做了笔记。因为费曼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经常听上面的物理学家讲,没讲完他就走了,他不听了,觉得不行。但是这一次,费曼竟然做了笔记。费曼后来来到霍金的办公室,跟霍金聊天,发现两个人的理论是相互认同的,后来两个人成了终身的好朋友。所以物理学没有国界,物理学的这些人的研究是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认同的。
1985年,基普告诉霍金:“你可以申请麦克阿瑟天才奖,这个奖是奖励天才的,你就是天才。”所以,霍金就给麦克阿瑟基金会写了一封申请信,获得了这笔奖金。也就是因为有这笔奖金,他才能够延长寿命,才能够活下来。同样是这笔奖金,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护工,这个护工叫作伊莱恩。伊莱恩是一个打扮得很前卫的、踩着滑板去工作的一个女孩。伊莱恩后来爱上了霍金,霍金当时已经瘫痪了,但两个人依然有了感情。而这个时候,霍金的妻子已经有婚外情8年了,后来两个人分手,简和霍金正式离婚。
然后,在1995年,霍金和伊莱恩结婚。伊莱恩的情绪不太稳定,结婚以后就有不好的传言,因为有人经常看到霍金鼻青脸肿,身上受着伤出门,而且伊莱恩的情绪原本就是那种很奇怪的、难以控制的情绪。大家就问霍金他是不是受到了虐待。霍金说没有,他否认这一切。作者有一次被霍金邀请到家里去吃饭,而且霍金很高兴告诉他说:“今天晚上伊莱恩做饭。”因为作者从来没有见过伊莱恩在家里做饭,一般情况下都是护工在做饭,这次竟然是伊莱恩在做饭。到霍金家以后,作者抢先打招呼说:“嗨,伊莱恩。”他正要说“很高兴再见到你”的时候……
她没有理睬我,而是瞪着史蒂芬。“他是谁?”她说道。听得出来,她似乎很生气。
然后,她又冲着我说:“你是谁?!”
“我是列纳德。”我带着歉意说,“咱们在——”
“你是谁?!”
“我是正在和史蒂芬一起写书的——”
“你是个编辑?”
“不,我是他的合著者。我——”
她没有再理睬我,而是转向史蒂芬说起来。“你是带他来吃晚饭?”她说这话时的语气很愤怒,按说她得是在他耳边窃窃私语时才应该用这样的语气,不该让我听见,但她确实是大声地说出来的。
“要是能提前告诉我就好了,”她继续说,“你从来就不告诉我,是不是?因为你是史蒂芬·霍金,你没必要这么做!嗯,这下可好了,家里的饭不够吃的!”
可以看出来,伊莱恩的情绪是极其崩溃的。
“听完她的这番话以后,我往后退了退,准备离开,但我能从史蒂芬的眼神中看出来,他希望我留下来。他没有表示出任何羞愧或抱歉的意思。他甚至飞快地笑了一下,仿佛伊莱恩刚才说的是:‘亲爱的,你带了一个朋友来咱家吃饭,这真是太好了!’”
“我告诉伊莱恩我并不是很饿,但我很乐意和他们坐一坐,陪陪史蒂芬。她平静了下来。‘不要怪我。’她说。说罢,她不再理睬史蒂芬,而是请我进去。”
最后她说:“对不起,我只是觉得自己给他当了20年的奴隶,我真是受够了。”就是这个二婚的妻子对霍金的态度真的不太好,作者都受不了这个气氛。伊莱恩说过:“我什么都不是,我是个无名之辈!”有一次,她跟霍金一块儿参加书展。在书展上,作者想给她拍个照片,伊莱恩就大发雷霆说:“我只是不想让人给拍照,我什么都不是,我是无形的——就像空气一样。”作者当时觉得她好像就要哭出来了。各位能够理解这种人格吗?叫自我价值感太低,自我价值感低到她觉得她配不上霍金。但她同时又为霍金付出了这么多,她是非常纠结、非常痛苦的。
“多年以后,在史蒂芬去世以后,我和伊莱恩有过一些交流,……‘史蒂芬就像一个演员,’她说,‘他需要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他喜欢这种感觉。这会赋予他能量。他爱周围的人。他的生活很艰难,但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但是他需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的,我可能很讨厌这一点。当然不是一直都讨厌,但是当我累了,或者是有个护理员跟他调情,或者是发生了别的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就很烦。但是讨厌和心烦都是暂时的,那些情绪都会过去。在内心深处,他是我唯一的爱。’我相信她所说的都是真情实感。”
外界的人都认为伊莱恩是贪慕霍金的名声和金钱,但是作者列纳德觉得大家不应该这样想,因为这样想是对霍金的贬低。他说,霍金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他依然很有魅力,他有他的幽默感,他有他关怀别人的方式。这很复杂,这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时间简史》这本书。《时间简史》是霍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为什么呢?没有《时间简史》,霍金就活不到2018年,因为他需要大笔的钱养病,而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是没有多少钱的。理论物理学家就算研究出了最好的东西,无非就是大学给你一个终身教职,终身教职的那份工资养活不了9个服务人员,而且他还没得诺贝尔奖,所以也没有这笔奖金。
在1985年,一个叫彼得·古扎尔迪的图书编辑在美国等着见霍金。他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关于霍金的一个报道,因为那时候霍金并不算很有名,报道上只是说有这么一个身体残疾的物理学家在研究宇宙的奥秘。当时霍金是想把《时间简史》这本书交给剑桥大学出版社来出版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只给了2.5万美元的预付金,而班坦图书公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图书公司,竟然愿意付25万美金预付金来让霍金出这本书,所以,霍金毫无疑问地就交给了他们。
“当时,除了《纽约时报》的报道外,物理学世界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史蒂芬·霍金的名字。”他不是一个大众偶像,基本上只有物理学界的人知道他。此外,当年科普市场也并不繁荣。1985年初,费曼写了一本书叫《别逗了,费曼先生》,大获成功,但是依然没有现象级的科普图书出版。
古扎尔迪后来回忆说,他看到那辆车停在那儿,然后司机下来。“司机的胳膊里抱着的那个人‘看起来像个稻草人’。他一直看着司机把‘稻草人’抱到轮椅上,放下,帮着那人坐好。然后,他抬起那人的右手,慢慢地、精确地把手放在控制椅子的把手上。”
最后见到霍金的时候,“嗨!很高兴您能光临此处!”他开口道,“见到您真高兴!希望您的讲座非常成功!也希望您旅途愉快!”古扎尔迪说了这么多客气的话,你们猜霍金说什么?霍金就一句:“你把合同带来了吗?”就是他特别简单、直接,因为他说话很难说很多字,他是直接打出来:“你把合同带来了吗?”然后马上付预付金。
结果没想到,这本书一下子让霍金成了“勘破上帝的人”,西方人的宣传就说“这个人了解了上帝”,这一下子让霍金名声大噪。他在英国的那栋房子就需要花掉360万美元,而这些钱都只是《时间简史》这本书的稿费的一部分。出版界有一句话,叫作“作者是人,编辑是神”。《时间简史》这本书能够大获成功,跟古扎尔迪这位专业的编辑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是他帮着霍金把特别难懂的物理学的书,编辑到让大家可以接受。但即便是这样,《时间简史》依然不是一本特别好懂的书。
人们宣传霍金的方式是说“世界就要毁灭啦”“霍金是了解上帝的思想的人”“这人是宇宙的主人”等,这都是商业上的包装。但是,实际上霍金所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对物理学的宣传。作者说,霍金名声大噪了以后,物理学界有很多对他的批评。我们大家也曾经看到过,有人说他其实不是最了不起的物理学家。
“史蒂芬的一些同事对这种炒作感到暗自欢喜,为他感到高兴,但也有人有所抱怨。一位物理学家在1988年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中说,要是举出20世纪最优秀的12位物理学家,史蒂芬不会包括在内。如果求证于史蒂芬本人,他对这个评价也会表示同意。他知道,早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他在劳瑞森实验室四楼的物理学家中也只能排第三名,排在默里·盖尔曼和理查德·费曼之后。”
但是对于史蒂芬来讲,金钱的确能够延续生命,就是因为出版了《时间简史》这本书,他才能够一直活到2018年,因为金钱就是维系他生命的力量。而且霍金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对物理学的推广。如果物理学家真的都只靠做研究,物理学不会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科学,但是因为有了霍金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全民偶像级的物理学家,才使得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也会关注黑洞,也会关注引力波,也会关注这些物理学的前沿话题,所以他在物理学营销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
当然,作者和霍金的合作也是一波三折,因为霍金是一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他一直不断地拖延,交书稿也就不断地往后延期,一直延期到2010年。有一天晚上8点,那边出版社已经下了最后通牒了,说已经延期了这么多次,不能再延期了,今天晚上必须交稿,不然的话,他们就会采取严厉的措施。这个作者焦虑得一塌糊涂,然后等到那天晚上8点的时候,霍金突然跟他宣布说“好了,这个稿子可以交了”。他在改完了最后一幅插画以后——霍金管得很细,一直管到最后一幅插画——宣布《大设计》这本书写完了,可以交稿了。他们俩的合作也在这儿告一段落。这个作者发出了一段感慨,他很高兴,因为截稿了很值得高兴,他说:
“但这种极致的欢欣也有不好的一面。看着史蒂芬沉浸在音乐中,我意识到这是我生命中一个时期的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不可能如此经常地见到他了。这几年来,我和史蒂芬走得很近,但我们什么时候会再次相遇?我们在一条战壕里奋战了多年,写了两本书,我们争论,合作,一起用餐,一起思考,但是,自此以后,我们之间的友情会消失吗,就像他和他的前任之间的爱情一样?当然,他每年还会去加州理工学院,另外我偶尔仍会来英国,但在过去几年的紧密联系之后,以后匆匆见面的场景就很难让人激动了。”
“想到这些,我心里很难过。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么重要的工作,我的喜悦为何如此的短暂,为何要为未来而伤怀?我觉得我需要再来一杯。”
《大设计》后来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本书也成了一本非常著名的科普书。作者最后一次见到史蒂芬,是在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场聚会上。“我最后一次拜访史蒂芬,是去他在帕萨迪纳住的地方(帕萨迪纳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所在地),在那里和基普以及其他一些朋友共度了一个星期天。其中一位来访者是前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他是第二个踏上月球的人。那是一个慵懒的下午,我们吃了点东西,闲聊了很长时间。史蒂芬的交流速度到那时已经减慢到每分钟不到一个词。”
“在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那个下午,我们竟然谈了20多个问题。但对话并不是只在我们俩之间进行的。……我问他,在他众多的发现、成就和创造中,哪一项是他最满意的。过了几分钟,答案才出来。他的回答是:‘我的孩子们。’”霍金认为他这一生当中最满意的创造,给他带来最大安慰的创造,是他的孩子,这一段让我也非常感动。
2018年3月14号,霍金去世,英国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给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着牛顿,以及很多其他我们知道的各种各样的为人类历史做出过了不起贡献的大人物。最后的结语,我觉得用作者的话来讲比较好,因为作者的文笔真的非常棒,他能够写出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高度。
“人们有时会问我,对于史蒂芬来说,似乎每时每刻死亡都近在咫尺,但这么多年来,他是如何在这场看似绝望的战斗中获胜的?我回答说,信仰是他最强大的武器。他可能不信上帝,但他相信自己。他相信,当他每晚上床睡觉时,他会在次日的早晨醒来。他相信,每次进医院,他还会活着出来,而且不管医生怎么嘱咐,他仍然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讲学,并且活下来。他相信,那些爱他的人所爱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金钱或名声。他相信,只要他继续活下去,他每天获得的回报,将抵消并超过他每晚必须忍受的无休止的痛苦睡眠的惩罚,以及被迫让别人用勺子喂他吃饭,或是给他洗澡的羞耻感。”
“很多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史蒂芬的人以为,对于史蒂芬来说,似乎活着就意味着攀登科学的珠穆朗玛峰。但是,在我了解了他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他本人就是珠穆朗玛峰。他是一个无法行动的巨人,时间的流逝无法动摇他,大自然掀起的最猛烈的风暴也无法摧折他。”
“我知道时间最终会杀死我们所有人,但是看着史蒂芬在他的生命中所展示的力量,让我觉得他甚至能掌控自己死亡的时间。在听到史蒂芬去世的消息时,我坚信,死亡并没有压倒史蒂芬,只是他决定此刻不再抵抗死亡的攻击。他做了足够多的事,看到了足够多的东西,度过了有朋友、有家人、有情爱、有物理学的美好一生。他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在自己遭受的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激励他去帮助那些有类似需求的人。最后,他跟世人道别,当他的疾病再次袭来时,他放下武器,安息了。”
这就是作者对史蒂芬·霍金的最后的告别。我讲这本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我们的身体就算像史蒂芬·霍金一样毫无抵抗外在力量的能力,我们的头脑依然可以创造出金子般发光的思想;另外,也让我们知道物理学家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物理学家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够被史蒂芬·霍金的精神所影响、所鼓舞,去开发我们那个可能已经休眠了很久的大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