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X一位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从我的微信朋友圈列表里蹦了出来,热情殷切地发来两个字“在吗?”
讲真,无论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少年,跟人交流的时候依旧最怕这两个字——“在吗?”
因为你完全无法预计当你回复“在”之后,对方会将囊中十八般武器中的哪一种亮在你眼前,给你致命一击。
挣扎了一下,瑟瑟发抖地回了三个字:“在,咋啦?”
结果对方秒发了一个链接给我,出招之快,措手不及,下面紧跟一句:“帮我砍个价呗!”
呵,果然。链接不用点开就知道是——拼!多!多!
不知道对拼多多该爱还是该恨。毕竟,它让很多经年不见的朋友想起了我,当然,也让这些朋友彻底地失去了我。
阿信今天就来说说,朋友圈那些令人窒息的操作是怎么破坏我们的人际网络的。
—————————— 01 ——————————
走过最长的路,就是朋友圈的套路
每每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这些消息,总是如泥石流般令人窒息。
我家参加了个投票活动,拜托拜托,给我投个票吧!谁让我世界第一可爱;
老铁在吗,给我最新的朋友圈点个赞呗,40个赞老板给免单。对了,还得在评论区发个大拇指;
火车票太难抢啦,江湖救急,帮我加个速,笔芯笔芯······
一波令人窒息的操作向你袭来,你却毫无办法,谁让人家找到你了呢!
于是,为了帮人投票,你不得不关注某个公众号,使用某个小程序,并被迫允许小程序获得你的好友列表和隐私信息。
咬牙告诉自己,我忍,然后滑动手指终于从长长的名单中找到了那个渴望你一票如甘霖秘宝的人,耐着性子点击投票后,给对方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
以为终于搞定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结果对方秒回:“每天可以投一票,要帮忙投一个星期哦!”
表演一个现场狗带信不信。
拉票求赞几乎成了我们朋友圈中的常态,明明正为工作或者学习正忙得不可开交,突然一个八百年都说不上一句话的朋友发来微信。
打开一看,原来是“朋友圈集齐100点赞就能免费换牙刷”。
立刻感觉气不打一处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火气?是因为你不近人情、薄情寡义吗?还是因为牙刷太便宜,换成电饭煲你就点赞了?
都不是。
你之所以上火,是因为这位朋友的情商太低—他在你的“情感账户”里已经没有余额,却还想取款。
—————————— 02 ——————————
对不起,你的情感账户已透支
什么是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比喻。这个账户里存的是信任、价值和情感。情商中所谓的“人际关系处理”,本质上就是从情感账户里存款和取款的行为。
举个例子。2014 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一篇名为《只有廖厂长例外》的文章。
25 年前,吴晓波还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发起了一个到中国南部考察的计划,但是作为穷学生,他能筹措到的经费实在太少。
然而,这件事被素昧平生的湖南企业家廖厂长知道了,廖厂长决定无偿资助吴晓波 7000 元。
▲1989年,廖群洪(右二)和吴晓波(左四)一行合照
图片来源:华声新闻
在当时,这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吴晓波前去感谢,发现廖厂长其实也不是很富有,于是更加感激,他问廖厂长,自己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廖厂长说:
“不需要什么回报。报告出来后,寄给我一份就好。”
可以想象,廖厂长在这个叫吴晓波的穷小子的情感账户里,存入了一笔巨款!
廖厂长的故事告诉我们:随手存款,就有可能增值。
回到开篇的案例。为一些蝇头小利打扰别人的工作和休息,这种“求赞”行为不但不是存款,反而是一种无节制的取款行为。
这时,如果你在别人的情感账户里余额不足,当然就会招致反感。所以,我们必须把每一次人际交往都看成是向对方情感账户里存款的一个机会。
具体怎么做?
第一,养成“随手存款”的好习惯
情感账户的维系是长期的。
我们可以在每次交付项目后,感谢每一位提供过帮助的客户和员工;
可以在会议结束时,主动给全体与会人员发一份报告,省去大家总结的时间;
可以在同事沮丧时,陪他在茶水间喝杯咖啡;
可以在翻看朋友圈时,主动为别人点赞;可以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看似不起眼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就是在为情感账户一枚硬币一枚硬币存钱的时刻。
另外,我们帮助别人时,不能总想着“这下你欠我的了,找机会要还回来”。
最好的情感账户关系是自己觉得“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对方却觉得“点滴之恩,涌泉相报”。
而最坏的情感账户关系则是自己觉得“我举手之劳,你当涌泉相报”,对方却觉得“你的点滴之恩,我应该不足挂齿”。
第二,警惕无意识的取款行为
无意识的取款行为有:不要给微信好友群发微信求赞、不要私信推销产品、不要未经同意把朋友拉入大群……
有的人去外地旅行,抓住一个当地的朋友就说:“我要来 ×× 玩了,你帮我订个旅店吧。”
这样做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我和这个朋友熟不熟?就算熟,真的要这样挥霍自己的情感账户吗?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轻易麻烦别人。
第三,接受别人的帮助
当然,我们也要允许别人往自己的情感账户里存钱。
只帮助别人,却不允许别人帮助自己,一心想着“零存整取”,以后找别人帮个大忙,这样的人也很难交到朋友。
—————————— 03 ——————————
训练情商的几种“元能力”
是否善于向对方的情感账户存款,是否过度从对方的情感账户取款,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问题,而人际关系处理,又是情商训练的“元能力”之一。
什么是情商?
情商其实是智商的一个结果。
把智商持之以恒地用在数学领域的人,成了数学家;
把智商持之以恒地用在物理领域的人,成了物理学家;
而把智商持之以恒地用在与人打交道上的人,就拥有了所谓的“情商”,成为情感专家。
世界上之所以存在情商很低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是因为他们更喜欢把智商用在训练专业能力上,而不是训练情感能力。
因此,情商 = 智商 × 情感训练。
那么,应该怎样训练情商?
情商一共有五种“元能力”的训练:同理心、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人际关系处理。
前文已经讲过人际关系处理的方法,接下来阿信和大家讲讲自我控制和同理心。
【同理心】
我们常说 “移情聆听”。所谓移情,就是指从别人的感情出发,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其实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之所以被称为“元能力”,是因为很多其他能力都是从这个能力上演化出来的,比如管理能力、职业化能力、演讲能力、销售能力等。
所有的职业化能力,比如上车坐什么位置、进电梯会不会大声喧哗、走路时会不会主动靠右、是否守时、是否尊重别人等,其实都是在训练从别人的感情出发、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训练同理心的一个有效办法——指路练习
假如一个朋友开车迷路了,又没有导航设备,他打电话向你问路。你会怎么指路?
你说:“你开到一个XX卖包子的小店,然后右转就到了。”这是缺乏同理心的指路方式。
如果站在迷路者的角度想一想,你就会理解,他找到那个包子店的难度,可能和找到正确的路的难度是一样的。
有同理心的人会先问清对方周围是什么环境,然后和自己记忆中的位置匹配,最后告诉对方:“再往前开 400 米,过两个路口,右转就到了。”
经常练习指路,能有效地训练同理心。其实,在游戏中表现出超常判断力的人,通常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同理心很强的人。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情商中第三个核心能力,即抵御外界的感性诱惑,坚定实现理性目标的能力。
自我控制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因为诱惑总是充满动物野性,汹涌而来、势不可挡。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自我控制力?
第一、 增强长期目标。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朋友约你晚上出去狂欢,但你还有几个线上课程要学习;
教练叮嘱你一定要控制饮食,但今晚公司聚餐的重头戏是烧烤、火锅和小龙虾......
怎么才能抵御住诱惑?
这个时候,你需要想想心中的长期目标。设置长期目标时,最好给它巨大的意义和利益期待,用诱惑战胜诱惑的做法,有助于成功。
第二,训练自我控制。
训练自我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延迟满足。
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孩子们独自待在房间里,每个人都面对一块棉花糖。这些孩子被告知,如果 15 分钟内忍住不吃掉棉花糖,就会得到两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在这个实验中,有 1/3 的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实验室后来跟踪研究了这些孩子的成长,结果发现,没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
一块棉花糖能影响人的一生吗?其实不是,影响人一生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第三,减小短期诱惑。
美国船王老哈利在把事业传给儿子小哈利时,带他去了一次赌场。老哈利给了小哈利 2000 美元,并对他说:“要留下500 美元。”小哈利答应了。
然而,年轻的小哈利很快赌红了眼,在反败为胜的强烈欲望下把钱输了个精光。小哈利非常沮丧。老哈利对他说:
“你以为走进赌场是为了赢谁?你要先赢你自己!控制住自己,你才是真正的赢家。”
终于有一次,小哈利在输到一半的时候,坚定地站起来,离开了赌桌。他虽然输了钱,但却有了赢家的心态——不再轻易被诱惑,始终把输赢控制在 10% 以内,超过这个范围坚决离场。
老哈利放心地把公司交给了小哈利,并告诉他: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这就是通过训练,减小诱惑对自己的吸引力。
如果实在做不到怎么办?那就远离诱惑。
有时候,把“棉花糖”拿走,而不是挑战自己的自控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END——————————
微信里集赞、转发、投票也好,和同事朋友的日常打交道也好,情感能力,也就是“情商”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好处是,情商确实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问题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所做所为是低情商的表现之一。那么,不如今天起,从不在微信好友里群发链接开始。
参考资料:
1. 微信最新潜规则:你发的朋友圈,别人根本看不到,澎湃新闻
2. 高情商的5个表现,你中了几条,笔记侠
3. 吴晓波之《只有廖厂长例外》引热议,华声新闻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中信出版集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