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听读书笔记(513/FD386)

爱我羊 2023年3月7日09:58:25
评论
180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听读书笔记(513/FD386)

【荐语】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抗拒学习,而有的孩子却能主动学习、轻松取得好成绩?其实,他们之间相差的不是天赋,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家庭教育专家付立平创新性提出“五顶学习帽”概念,逐一分析自主学习的五大支撑力:学习内驱力、情绪自控力、习惯自控力、学习竞争力、学习抗逆力。同时提供了多个实用工具、互动练习,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爆发式成长。

【你将获得】

五大维度,全面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从认知到方法,提供一套实用育儿工具

【作者简介】

付立平

樊登读书·新父母学习力导师

家庭教育和儿童自主学习力培养专家

【精彩选段】

1.当孩子不用把能量消耗到跟父母对抗上,他们就有更多的能量用于自我学习与成长。P.58

2.孩子能不能有责任心、能不能学会管理自己,其实也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当父母总是一股脑地代替孩子完成他有能力做好的事情时,孩子就会丧失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当父母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时,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担责和管理自己,并且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这种成就感会让孩子慢慢地从他律走向自律。P.129

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的无条件接纳是孩子成长的“安全基地”,也是孩子面对任何困难时的底气。一个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无论面对何种境况,都能满怀信心,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P.262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思维导图】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听读书笔记(513/FD386)

【演讲实录】

樊登:“双减”以后大家发现,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把孩子扔给辅导班了,所以每一个家长身上的责任变得更重了,家长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能够帮助更多家长适应这个环境,让更多家长能够学会去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天找到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作《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我们欢迎这本书的作者付立平老师。

付立平:谢谢樊老师。

樊登:付立平老师是我们樊登读书·新父母的教育专家,专门为我们解决教育问题。您是怎么想到写这么一本讲“五顶帽子”的书的?

付立平:其实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接触了特别多的家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让孩子自觉学习、学会学习。尤其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学习问题是引发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很多家长跟我说,付老师,我们家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学习问题——家长发现的都是单个问题。而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如果孩子在自主性和学习力上有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系统问题,我把它设置成五个维度,来告诉大家。

樊登:您说的这些我也有感受,家长看到的是表象,是“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我的孩子不喜欢写作业”“我的孩子调皮捣蛋”等等,这些都是表象。因为家长不是专家,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他看不到背后的系统问题,看不到孩子的深层需要到底是什么。

付立平:就是冰山下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樊登:付老师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辅导工作,真的是专家,还作为嘉宾出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里。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五顶帽子”:第一顶是红色的帽子,代表情绪自控力。因为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用很大的精力发脾气、郁闷,或者跟家长发生情绪对抗,那他是没法学习的,是学不进去的。你表面上看到他坐在写字台前学习,其实他在生气。

第二顶是黄色的帽子,代表习惯自控力。习惯自控力就是孩子自己知道,到点了,不能看电视了,要去学习了。这是一个习惯。这是黄色的帽子。

第三顶是蓝色的帽子,代表学习竞争力。我相信很多家长认为这个很重要,它告诉你怎么学才记得住。我直播的时候,每次都有人问我超级记忆力怎么打造,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玩。我就经常说,不需要打造超级记忆力,有正常的记忆力就足够了。

第四顶是白色的帽子,代表学习内驱力。学习内驱力讲的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学习,自己有好奇心去学习。

最后一顶是黑色的帽子,代表学习抗逆力。学习抗逆力讲的是孩子有时候会遇到低谷期,该怎么应对。您先讲哪顶帽子?

付立平:我先讲内驱力。因为有家长经常说,孩子不自觉、孩子不愿意,其实这背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孩子的内驱力不足。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人生比作一辆车的话,那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动机的问题,内驱力就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动机。俗话讲“千金难买我愿意”,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我肯定想尽千方百计去做。但如果没有解决孩子内驱力的问题,家长就会天天跟在后面催孩子,而家长不可能二十四小时盯着他,不可能一辈子都盯着他。所以,如果没有解决内驱力的问题,就不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樊登:那怎么解决呢?

付立平:其实我在书里给了大家一些工具。首先是从孩子的意愿问题入手,也就是从思维方式入手,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有些人会认为“我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某些事的”,但有些人会说“这个我不行”。孩子也是这样的。那我们首先解决思维方式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孩子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问题。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内在是有力量的,觉得“我能行”,他才愿意去做。

我们会给家长一些特别实用的工具,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工具叫鼓励。我们家长,尤其是现在年轻一代的家长,大家平时都喜欢用正面语言去夸奖孩子。比如“你真棒”“你做得真好”,但是这些方式其实并不是真的在鼓励孩子的内驱力,或者他的内在能力,因为孩子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是什么。所以我们经常告诉家长,要学会正确地鼓励,甚至我们会给到鼓励的三个句式。首先是“我看到……”,用描述式的句子,强调这个过程。

樊登:比如“我看到你昨天晚上做题做到很晚”。

付立平:“我看到你昨天放学回家之后先写了作业。”

樊登:“我看到你自己在努力地寻找这道题的答案。”这是第一个句式“我看到……”。

付立平:对,你看到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感受到,通过这样的具体行为,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第二个句式是“谢谢你……”,我们把它叫作感谢式(欣赏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你跟孩子说的是“谢谢你今天帮我做了某件事”,或者比如双子女、多子女家庭,就可以跟孩子说“谢谢你今天帮我带了妹妹”等等。孩子能感觉到,他做的这件事能体现出自己是有内在能力的,自己是可以为他人服务的。

还有一个句式就是“我相信……”,这个叫赋能式。比如“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道难题”。孩子就会自己去开动脑筋想,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爸爸妈妈是信任自己的。但父母常常会说“你真的不行,你不可以,你做不到”。

樊登:你说得都客气了,一般的父母是说“你就没戏,你算了吧”。好多父母喜欢说反话,他明明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但他嘴里老说那种丧气的反话。

付立平:2013年,正面管教方法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来中国,我们俩见面聊天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的话。她说:“是什么让家长有这么疯狂的想法,认为让孩子先感到沮丧,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您刚才讲的,讲反话其实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这样的话其实对孩子的内驱力有很大的副作用。

樊登:因为正面管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自卑与超越》里写的这些东西。孩子需要归属感、价值感,你给到他这两个东西,他就会觉得自己背后有人在看,有人支持,有人会爱他,然后他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他的内驱力才能够被调动。

付立平:是的。我们在讲内驱力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目标感。因为孩子有了内驱力之后,我们还希望他有一个持续的成长动力,所以他要有目标感。还有就是孩子要有大的社会价值感。对现在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学习的动力不再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是为了未来有个好工作,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说这样的话没办法激励现在的孩子。

樊登:但是我观察到,很多家长还是在说这样的话。比如我跟很多家长讲,你别把高考看得那么重,因为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他说,你不知道,现在你不考一个“985”大学,你怎么找工作?我相信,就算我们今天讲这本书的时候,依然有很多家长认为确实是这样,认为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实际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一切东西都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经常性地去感受:你爱不爱这个社会。

付立平:你有没有自我价值要去实现。

樊登:你希望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这个太重要了。

付立平:对,但是我也特别理解为什么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大家的焦虑感就来源于,我们觉得孩子未来的人生有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认为只有考个好的大学、有份好的工作才能保持生活的稳定。但是未来的社会其实是非常不确定的,你以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可能并不是唯一正确的。你用这样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也就不会有效果了。

樊登:其实过去的社会也不太具有确定性,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发展。如果你不能调整你的价值观,去接纳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舞,把人生当作一个无限的游戏来看待,那你永远都会焦虑。所以这是很多家长格局的问题,你的格局把孩子限制到了防守的状态,他就不会主动出击。

付立平:而且这样的话,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家长就把孩子的需求拉到了最低的层面——生理需求,那其实对孩子来讲,他是不可能产生持续动力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的时候,我们是让家长去系统了解,怎样让孩子产生自我意愿,以及从短期到长期,家长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持续地帮助他。包括我们刚刚讲的鼓励,以及建立长远目标感、社会价值感,在这几个方面,我们都会给到一些具体方法。

樊登:太好了,如果家长把这些招用上了,调整了自己的价值观,我相信内驱力这顶白色的帽子就戴上了。那接下来,第二顶帽子是什么?

付立平:我们第二顶帽子讲的是情绪自控力。刚才樊老师讲了,一个孩子在精神稳定的状态下,他的所有内在能量都会用来自我成长,但如果他在一个情绪对抗的状态下,他的很多能量都会用来解决一些安全问题,比如跟父母的冲突,甚至跟他人的冲突。

但其实培养情绪自控力,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培养对象是家长自己。经常有家长说,付老师你讲的这些方法都很好用,但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问题。比如听我们课的家长就会说,老师你讲得都对,但是熊孩子分分钟把我惹生气了,我急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方法就都不管用了。所以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长首先作为一个榜样,怎么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要专注于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进入情绪对抗的状态。

所以,在情绪自控力这部分,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家长首先认识情绪。有情绪很正常,也不是说你就不能生气了,生气特别正常,但有了情绪之后你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情绪的积极暂停。

樊登:这部分有一个概念,我们在其他书里讲过,叫述情障碍。很多家长不会识别情绪,他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压力,全部识别为愤怒。比如明明是担心、担忧、焦虑,或者是关怀,他都能够识别成愤怒,因为他不会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来表达。

付立平:在一个家长的活动上,我们做过一个互动叫梳理情绪词汇。大家基本上只能说出“生气”“高兴”“烦恼”“痛苦”这么几类,但后来我们让大家去梳理情绪词汇,发现情绪词汇其实非常多。所以首先,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对情绪有基本的识别能力。

樊登:我看书里有一张图,画了各种表情的脸让大家认。

图片

(当我们不知道孩子此刻是什么情绪时,可以对照情绪脸谱图识别。当孩子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可以让孩子指出自己的情绪脸谱图,我们就能和孩子进一步确认沟通。)

付立平:我觉得尤其对孩子来讲,情绪识别特别重要。其实我们在这本书里会建议家长,你在家庭中,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从小对情绪有识别能力。比如把这张图贴在家里,让孩子知道他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可以表达出来。

樊登: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在学校里,心理学家拿画上的脸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判断这个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最后他们发现,无法识别那些表情的孩子,往往是校园小霸王——他在学校里打别人,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说“我没有把他弄疼”,他感受不到对方的伤痛。我们讲过两本书,大家可以参考听一下,叫作《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还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教大家怎么帮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人只有能够识别不同情绪,他的情商才会高。

付立平:是的。而且对家长来讲,你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在你自己已经形成的私人逻辑里,对于情绪这件事情会有强烈的自己的认知。比如你觉得某种情绪是负面情绪,那它就一定是不好的,所以你本身对情绪的接纳能力就是比较弱的。你在教养孩子的时候,一旦遇到情绪问题,就特别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我们形容的时候叫“大脑盖子打开”,就是你的原始大脑和你的情绪脑在工作,你的理智大脑基本处于不工作的状态。

樊登: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付立平:家长一定要在家庭中去练习情绪的积极暂停。我们会给到家长们一个工具,叫情绪的积极暂停角。你可以在家庭中布置一个环境,作为你的情绪暂停角。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先认知、感知到自己现在是有情绪的,自己“大脑盖子是打开的”,然后可以去情绪暂停角冷静一下。在家里面,有的妈妈会把情绪的积极暂停角放在自己的卧室、书房;爸爸会放在厕所、厨房,因为他要抽烟;孩子可能会放在桌子底下。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感受好起来的一个场景。

然后是暂停情绪的具体步骤。第一步叫作情绪识别,就是意识到“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沮丧”“我现在很愤怒”。这个叫情绪的识别。

第二步叫作情绪的归因,这个特别重要。很多家长跟我说,付老师,你看我们家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搞得我特别生气,他把我弄生气了。我就跟他们说,孩子的这个行为是你情绪的诱发事件,但是产生情绪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跟孩子说的是“我现在感觉很生气,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就是你一定要去做情绪归因。很多家长都特别容易把孩子作为情绪的“背锅侠”,让孩子感觉特别有压力,特别有负罪感,其实这个是特别不好的。

第三步,有了情绪的归因之后,再跟孩子说情绪的处理——“我现在需要去我的情绪暂停角,让我自己感受好起来”。

最后一步也特别重要,叫安全感的确认。家长要告诉孩子“当我感受好起来之后,我会再回来跟你一起解决问题”。但我们有很多家长特别爱说“我再也不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其实对孩子来讲,他会有一种内在的被遗弃感。情绪的积极暂停,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的理智大脑恢复工作,然后跟孩子解决问题。如果你这样做了,那孩子其实也会学到这一点。

樊登:我觉得您这个方法比我的方法实用。我平常总跟大家讲的方法就是,你不用生气,没什么好生气的,因为你看我从来就不生气。

付立平:我今天早上刚听你讲书,你说人有很多感性烦恼,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多感性烦恼。

樊登:这是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创始人)讲的。稻盛和夫说,创业的人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但这个要求极高。您这个方法适合更多的人。

付立平:很多人问我,付老师,你自己做家庭教育的,你是不是不会跟你女儿大声说话?我说并不是,我也会的。因为有时候你肯定会在一些瞬间里突然情绪爆发,这跟你自己成长的私人逻辑有关系。我对于错误,或者做得不够好这件事情的容忍度不太高,是因为我自己从小就被贴了太多优秀的标签。我整个中学阶段只考年级第一,我就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是第二名这件事情。那有了孩子之后,我就重新要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但是在我女儿的某些事情上,尤其她上中学之后,有时候我会产生情绪。比如我有一次给她讲题,我就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然后说话的声音就变大了。但这个时候我女儿会提醒我,她说,妈妈,我现在感觉你是有点生气的,你需不需要自己去调整一下。然后我说,哦,好的。

樊登:这孩子将来能当领导。

付立平:她就很冷静地跟我说了这些,然后我就察觉到了,我就自己先去冷静一下。所以对大部分的家长来讲,有情绪这件事情是非常正常的,大家不用自责。

樊登:但是情绪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很多人是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跟家长斗智斗勇,就是进行情绪对抗,或者互相斗争。孩子有很多事不让家长知道,假装在学习,实际上在玩游戏等等,会有很多的手法。但我们家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孩子要玩游戏可以当着我的面玩,这很正常。父母不会成为他的一个外在压力,他不需要分一大半的精力来对付我们,学习效率就会高。但是我们很多家长,自己变成了孩子的阻力,孩子除了要应付那些题,还得应付一个吼叫的妈妈,孩子感觉旁边有个炸弹随时要爆炸。

付立平:所以我们在讲情绪自控力的时候,会给到一些特别实用的方法。一个普通家长,或者一个正常人类,大家都是适用的。有情绪不可怕,大家也不用自责,也不用担心,但是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要学会处理情绪。你吼孩子一顿,其实无非就是在发泄你的情绪而已。

樊登:这就是一种投射。我经常用“投射”这个词,就是你把你心中的愤怒、你心中屈辱的感觉,全部投射在这个孩子身上,说“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这两句话我们一听就知道,她在把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她在说“你不能怪我”,仿佛有一个人会怪谁。

付立平:是,因为这个就是大家的成长经历里面形成的逻辑。

樊登:其实你已经长大了。

付立平:对,但你还有一个内在小孩,你总觉得孩子的错是你的错,是你的责任,你不能正视这个问题。

樊登:你觉得“我不应该是个坏妈妈”,但实际上你吼他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坏妈妈。这种心理真的很有意思,大家要懂点心理学。而且虽然我刚才讲,付老师讲的这个方法很好,但它是权宜之计。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正确地理解孩子的错误,不升起愤怒的念头,这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境界。

付立平:所以在“情绪自控力”这一章里,我们也会讲到一点,就是孩子要从错误中学习,要有效犯错。你别因为孩子有一点点做得不如你的期待,做得和你认为的那个正确答案不一样的时候,就产生情绪。其实错误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引导。如果这个错误一发生,你就开始和孩子起冲突了,那就变成无效犯错了。

樊登:好。第三顶帽子是什么?

付立平:当我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状态,有了好的情绪之后,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可以倒推一下,就是你希望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反过来再看孩子需要形成的能力是什么。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自主和自律。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关于学习的冲突,都在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有问题,不能自己进行时间管理。

樊登:该黄色帽子了——自控力。

付立平:对,就是习惯的自控力。我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玩游戏,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如何保持专注、高效,这就要求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习惯。我认为在养成习惯这部分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时间管理能力。我们有一个工具叫作日常惯例表,让孩子从小对于自己的事情有自我决定权,我自己安排我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而不是全部都由家长说了算。

我们讲日常惯例表的时候,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自己的日常行为非常担忧。家长说,你看我们家孩子回来看电视看到很晚,还一直玩游戏,就是不学习、不阅读。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抱怨。然后家长就说,付老师,我们学了这个日常惯例表,回家就赶紧让孩子用这个方法,你不是说这个方法很好吗,为什么孩子用了三天就不用了?我就去问他,那你是怎么做的?他说,我就帮他把时间都安排好了,然后把这个表贴在他书桌前。我说,那是你安排的时间表,对孩子来讲,那是个任务,孩子没有体会到自主感,不觉得是自己的事。所以我们在养成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时候是我们家长的错误做法,让孩子原本天然趋向于做得更好的习惯被破坏掉了。

樊登:还有很多家长特别奇怪的是,有了时间表以后,家里就变成监狱了,孩子到点了就必须干什么。因为家长觉得只要突破了这个时间表,那就是孩子不负责任,那就是孩子没有自控力。

付立平:它就变成了道德问题。

樊登:你换位思考一下,你长这么大,是个成年人了,然后有一个人要求你必须按照时间表严格执行,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呀?你的整个人生被一张时间表给掌控了。所以,时间表是帮助这个人的,是他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提醒,我大概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假如这局比赛没结束,我就多看一会儿,不需要向你们请示,因为这张表是我的,不是你们的。

付立平:对,我会知道我接下来要怎么办,怎么调整它。

樊登: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相信他自己安排时间的能力。这个很重要。

付立平:其实做日常惯例表,不是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一个任务,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对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时间有掌控感。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犯错误,他会进行自我调整。这是他成长的过程。家长不要想着全部都必须正确、完全正确,否则就会变成您刚才形容的监狱式生活。

樊登:我每次说这个,就会有家长说,但是我儿子一玩就没头,他能一直玩到睡觉,都不写作业呀。这种情况您怎么办?

付立平:我们讲到,虽然做日常惯例表是要让孩子对时间有掌控感,但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你依然要做一定的跟进执行。但这个跟进执行是非常讲方法的。第一,就是你发自内心,是否真的信任孩子是可以去执行的。其实有很多家长是非常不信任孩子的,所以他依然像个监工一样,不怕自己辛苦、麻烦,不停地去提醒孩子。其实,一旦孩子做了日常惯例表之后,你首先要表达信任,一定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做的。

第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家长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当你去提醒孩子的时候,你要讲究方法。有的孩子可能确实会玩很长时间的游戏,因为游戏确实很有吸引力。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要提醒孩子下一项安排,我们给家长两点建议。

第一,要提前一点时间去提醒他,不能到点就去提醒他“你要马上放下,立刻放下”,这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提前十分钟、五分钟去提醒他一下,“你注意一下,你的日常惯例表的下一项安排是什么”。第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孩子早期形成习惯的时候,家长的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但我们很多家长都反过来:语气不温和,会特别生气地说“你看,你就是说话不算数,你又如何如何”;态度也不坚定,孩子一哭二闹,就说“那好吧,你再玩会儿”。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日常惯例表的下一项安排是什么。

樊登:您说的早期有多早?

付立平:所谓早期,其实不是指年龄,而是指你用这样的方法去帮助孩子形成习惯的阶段。

樊登:刚开始用的时候?

付立平: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去思考怎么样安排日程更合理。因为我们还要跟孩子说一句话,就是我特别理解你想继续玩,因为确实很好玩,那你的日常惯例表做完之后,是可以有个复盘的。不是一张表做完,孩子就一直照着做了,不能调整,而是在开始执行之后,你可以跟孩子约定,三天、一个星期或是多长时间,孩子可以自己调整惯例表。如果孩子觉得哪里不合理,是可以去重新调整自己的安排的。

我女儿最开始做日常惯例表的时候,她就把每一项事情都安排好,比如五点到六点阅读,六点到六点半吃饭,然后再玩耍一会儿,七点以后干什么,把每一个时间点都安排得特别紧。然后她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跟我说,妈妈,我感觉每天都被时间追着跑。因为上一件事跟下一件事之间,时间很有可能卡得不那么准确。然后我说,对哦,看起来你感觉很难受,那你想想看,你要怎么调整一下它。后来她就在两件事情之间,安排了一个缓冲时间段,比如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她就感觉自己舒服多了。有时候惯例表也会被打破,就像您刚刚说的,不是安排了就一成不变,但即使被打破,也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在特殊情形下,惯例表也是可以调整的。

樊登:那您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打游戏成瘾的孩子?

付立平:有,非常多,这个是家庭中特别大的一个问题。

樊登:那这种应该怎么调整呢?

付立平:其实我们在讲抗逆力的时候,会讲一点,叫作抵抗虚拟感。我记得网飞拍过一个纪录片,叫《智能陷阱》。我跟我女儿看过这个片子,就是讲互联网对于人的吸引力。如果你要完全杜绝孩子去做这件事情,你就是在对抗人性,这是很难的。对孩子来说,他对网络,尤其是游戏的依赖,其实是因为他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很多愉悦感、归属感、胜任感,那他对虚拟世界当然就会很沉迷。其实你反过来想,如果他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通过跟父母、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获得这些感受,那他就会相对减少对于网络的依赖。

但如果孩子已经形成对网络的依赖的话,我们也会给到大家一些方法,比如有限的屏幕使用时间。家长们还是要用这样的一些工具的。

樊登:我经常感觉到家长和手机,也就是所谓的虚拟世界,是在争夺孩子的注意力。实际上,如果你真的研究脑科学,你就会知道成瘾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成瘾的孩子,正处于一种压力很大的状态,他必须要获得那个多巴胺,否则他受不了。

所以你在抢夺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你应该让他的现实世界变得更温馨、更有爱,让他更有获得感,让他分泌多巴胺,让他觉得兴奋、开心。而我们看到大量的网络成瘾性孩子的家庭,就是经常对孩子批评、唠叨、辱骂、讽刺、挖苦,甚至是暴力威胁。

包括在学习上,有的家长都是用奖品来和孩子做交换:你要是考得好,我再给你买鞋;考得不好没有。这就是一个交换,是暴力威胁。这就会导致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根本无法分泌多巴胺,他会觉得痛苦、压力很大,然后还会和家长博弈。

付立平:对,这个时候如果你还不让他用游戏去缓解一下,可能情况会更糟。

樊登: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去玩游戏,因为游戏好玩。

付立平:因为那是人类的正常需求。

樊登:咱们这就等于直接跳到“抗逆力”这块了。“抗逆力”这章里还有什么别的内容?

付立平:其实“抗逆力”这章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孩子遇到的困境和挫折,还有刚刚我们讲的各种不确定性,这个是特别常态的。有一段时间里,我们在社会新闻中看到很多孩子,因为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做出一些非常负面的行为,让人感觉很痛心。一方面,作为家长,平时给了孩子太多负面的东西。另一方面,从孩子的心理来讲,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相对来说玻璃心的状态比较多,而不是一个有弹性的心理状态,所以心理修复力会比较差。还有就是,这也和孩子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有关。有一个工具叫ABC法则*,就是帮孩子乐观地看待困境。孩子是积极乐观地去看待一件事情,还是用非常消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件事情,结果是不同的。

*ABC法则

A(Adversity):客观描述遇到的负面事件。

B(Beliefs):写下自己对负面事件的想法。

C(Consequence):记下负面事件发生之后的感受、反应。

孩子会产生负面情绪,是因为某种想法B触发了感受C。如果孩子能够找出想法B,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C。

所以我们会建议家长,要教会孩子换一个角度,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比如这次考试考得不太好,那应该怎么看待它。我女儿刚上中学的时候,数学考试经常充满了挑战。她回家以后跟我说,这次考试我没考好,我想了一下,是这几个知识点我没有掌握,这个题的练习我没太搞明白,我决定明天去找班上考得特别好的同学,找数学老师问问,把知识点弄明白。这样,她就拥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心态,她看到的是我还有哪些地方不会,那我就去解决它。但是如果她说,我真的不行,我就没有学数学的天赋……那她就会非常沮丧,在这件事情上就会陷入沮丧的状态。所以,一个负面的事件发生之后,孩子怎么看待它,其实是可以练习的。家长知道之后,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心态。就像您刚刚说的,孩子犯错误,你不会感觉焦虑,是因为你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就是积极的。

樊登: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有错误才有学习的机会。

付立平:是的。但是如果你没有经过这样的练习,就很难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因为成年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一种已经形成惯性的私人逻辑。既然已经形成了,要想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真的是需要练习的。所以我们给到家长的建议就是重新去认知。

樊登:在“抗逆力”这部分里,我想提一个话题。过去有很多人,包括公众人物,他们当然不是教育专家了,所以做出了错误的示范。他们说,你要想提高孩子的抗逆力,你必须给他增加很多逆境,你得打击他,甚至还有人说,你现在不打他,他出门被别人打,他受不了,所以我得怎么怎么样。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付立平:我其实特别不认同这个方式。我认为对所有的孩子来讲,我在“抗逆力”这章里讲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作为家庭、作为父母,你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心理的安全港湾。心理的安全港湾就是无论我遇到什么挫折,即便这个世界都与我作对,但是在我的父母那里,在我的家庭中,我都是可以得到包容、爱和关怀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人生的底线。

樊登:这种孩子抗逆和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

付立平:一定是很强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觉得不是事儿。

樊登:反过来,如果这个孩子在家里边经常被父母体罚、暴力、折磨,给他设定无法完成的目标,这个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会更差。

付立平:这种心理状态就特别脆。因为他的精神状态常常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像绷紧的橡皮筋,或者说像玻璃一样。如果你在家庭中,天天让他处于紧张状态,那他的心理就会变得很脆,外力稍微一来,马上就碎了。但如果他的心理是橡皮状态,摔一摔也没事。

樊登:我是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专业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疲劳”。什么叫“疲劳”呢?就是这个材料放在这儿,你说我要锻炼它的韧性,怎么锻炼呢?掰,就使劲掰。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你锻炼了它的韧性,实际上它“疲劳”了。你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如果你用显微镜去看里边,它其实是有裂缝的,产生了细小的裂纹。这时候如果再有一个外力轻轻一掰,它就会突然断裂。一块钢铁会突然之间断掉,原因就是你之前没事干就瞎掰它,造成了“疲劳”。

付立平:这跟孩子的状态特别像。

樊登:所以这些纯民间的、简单直接的想法,觉得“我不打他,别人打他就受不了”这种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人生本来要面对的困难就已经足够多了。就像我儿子他们这些成绩好的孩子,他们也要面对很多的挑战、挫折,这些就已经足够他们去练习了。你根本没有必要再人为地制造恐怖的氛围,这会导致孩子过早地“疲劳”。

付立平:其实反而会带来更加糟糕、负面的效果。

樊登:所以抗逆力的核心其实是爱、尊重、信任,这些东西才是抗逆力的核心,而不是把孩子带到沙漠里走。

付立平:不是去反复磨炼,而是让他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一个软着陆。他在家庭中、在父母那里,他是可以得到一个软着陆的,这对孩子来说是蛮重要的。

樊登:当然,你说让孩子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户外徒步之类的,都没有问题。但是你不需要吼他,你不需要故意地欺负他。你可以跟他一块儿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共同努力走出来,但绝对不要打他、拖着他、欺负他。

付立平:我特别认同你的这句话。我们有时候说,大人吼孩子,其实无非就是大人在感受上面,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大。但是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的困扰就变多了?因为孩子长大了,这时候家长在力量对抗上面不占优势了,吼他不管用了。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束手无策,就会觉得教个孩子太难了。所以,我们在你还可以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保持情感连接的时候,你一定要用对方法。

在培养孩子逆商的时候,我觉得家长要掌握几个比较重要的小技巧。第一,当孩子遇到困境的时候,你要好好说话。你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别上来就批评、指责,这让孩子感觉特别糟糕。第二,你要让孩子知道,犯错误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常常让孩子感觉到的是,我不可以犯错,犯错就意味着我的人生是特别糟糕的。甚至有些家长会无限放大孩子的错误,说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将来就会如何如何,你会怎么怎么样。而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犯错误也是可以接受的。第三,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专注于解决问题,去学会怎么样才能够做得更好。这是家长帮助孩子的三个步骤。你记住了这个原理,那你在做的时候,就照着这个方法去做,这是可以帮助孩子,让他的心理变得更强大的方法。

樊登:我们叫“吃一堑,长一智”。

付立平:对,就是当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如果你只是给孩子很多的批评,让他觉得不能犯错,那他在今后的人生成长过程中,但凡犯了一小点错误,他的那种自我负疚感就会特别强烈,特别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选择,这其实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樊登:而且他会躲避艰难的任务。

付立平:因为他觉得,只有不犯错的时候,我才是个好孩子。

樊登:孩子就会不做难题,不参加挑战,各种各样的比赛能推就推。

付立平:只做他熟练的,只做他确保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樊登:非常好。最后一顶帽子是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学习竞争力。为什么把这顶帽子放在最后呢?

付立平:其实如果你解决掉了前面所有的问题之后,孩子就自动地进入了一个“我要自我成长”的过程。但无论是学习也好,成长也好,这其中还是要遵循一些科学原理的,比如刚刚樊老师讲到的脑科学。所以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还是需要用一些科学原理。比如孩子要想有好的学习能力,他就要有好奇心。他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要永远保持提问的能力,因为有提问能力的孩子才会真的去思考。

还有一种能力,我非常建议家长一定要特别重视,就是深度阅读力。阅读力就是学习力。我讲的学习竞争力大部分是底层能力,我肯定不会讲太多学科上面的方法,但我讲的都是底层能力,包括提高知识的留存率。很多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也特别用功,花很多时间学习,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遗传基因的问题,是不是天生就不会学习?其实都不是,他有时候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会给到孩子们、家长们一些相应的方法,培养孩子的通用的底层能力,去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樊登:这部分有几本书可以推荐给大家,一本是我讲过的《认知天性》,就是专门讲人为什么学习能记住,为什么记不住,怎么样能够提高学习的留存率。还有一本书叫《考试脑科学》,也是从大脑的结构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骗过我们的海马体,让我们觉得这个知识是生死攸关的,这样才能够记得住。这是两本很有意思的书。所以,如果你保持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能主动地对外输出,并且还能获得成就感,他的成绩自然就会慢慢提升。

付立平:对。前两天我在跟我女儿聊天,我问她,你希望以后从事什么样的专业,她就说,我想学习人类学。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我觉得人的行为是非常有意思的,想知道人所有的行为是怎么来的。她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会很乐意去观察别人。在同学间,她也经常给同学做“心理咨询”。那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孩子会自己去学习。有一个阶段,在她小学的时候,她为了帮助新转学来的同学解决跟其他同学的交往问题,就回来跟我说,你能给我几本书吗?然后我就去给她买了DK出版公司的《心理学百科》,她就去看了。她看了之后,就想到一些方法是可以尝试的,就到班上给同学用。她就是抱着这种想解决问题的心态,知道自己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求答案,那她就会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她想了解任何一个门类、任何一个新知,都会主动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寻求答案。

樊登:这部分有几个很重要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你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对外输出的机会,让孩子用他的知识帮助别人,在班上讲出来。我儿子有很多好朋友,我经常鼓励他说,你可以帮帮你的好朋友,他数学没考好,你给他讲讲。所以他自己找到了用知识来帮助别人的乐趣,倒逼他更需要把每个知识点都搞明白。这种方法既能帮孩子找到成就感,又能够帮助孩子记忆。这也就是费曼学习法(通过复述概念并反馈结果来加强记忆),知识的输出是非常重要的。

我做了樊登读书以后,讲了几百本书,对我的帮助极大。过去我读书读完了,可能过几年看过的书就忘了,不记得了。但是现在你要把这本书讲一遍,那你过几年还能记住三分之一。所以这个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要让他的大脑产生大量的摩擦。输出的过程就是产生摩擦的过程。有的孩子看起来很勤奋,一直抄书,然后拿笔在书上划。

付立平:我们家长就让孩子用阅读时间来摘抄。

樊登:对,这就叫作看起来很勤奋。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问题是他所做的这个工作,没有让大脑产生摩擦,没有让它使过劲儿。他应该把书本放在一边,用脑子想,或者默写,或者讲出来,这都能让大脑产生摩擦。

付立平:他要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我刚才讲阅读力的时候,有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也看很多书,那为什么他的输出能力、表达能力不太好呢?我说,因为他做的是浅阅读,并不是做了一个有思维过程的阅读。

樊登:所以我觉得,一个家长与其花很多时间、很多钱去寻找上辅导班的办法,不如在自己身上投入一点精力,让自己稍微懂一点教育的原理,把这五个部分翻来覆去搞明白了就好了。每一个部分里都给了大家很多工具。

付立平:有原理、案例、场景、工具,还有细节。

樊登:对,你去用就好了。你要相信什么呢?你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千万不要觉得我的孩子没这个基因,或者没这个环境,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只要这个小屋子里有爱,父母是开明、开放的,是爱学习的,是自己在不断进步的,这个孩子就能够创造出奇迹。

付立平:是的。所有的孩子天然都是一颗好的种子,家长作为土壤,只要别做很多破坏性工作就好了,最好还能给孩子一点助力。就像我们说的,家长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阻力,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天花板,而要成为他人生的助力。如果你能使用一些好的方法,改善自己基本的认知,那其实就能激发孩子身上的潜力。

樊登:对。书上还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可以听付老师在樊登读书开的一门课,叫《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在我们新父母的栏目里。欢迎大家到樊登读书去听付老师进一步的课程,也感谢付老师拿时间跟我们分享这本新书,收获很大,谢谢您。

付立平:谢谢樊老师。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