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听读书笔记(573/FD427)

爱我羊 2024年2月13日09:53:13
评论
199

《我的前半生》听读书笔记(573/FD427)

《我的前半生》听读书笔记(573/FD427)

《我的前半生》听读书笔记(573/FD427)

《我的前半生》听读书笔记(573/FD427)

《我的前半生》听读书笔记(573/FD427)

我们曾经讲过很多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书,但是中国古代皇帝自己写的书,恐怕今天讲的这本是第一本——《我的前半生》,这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写的书。这本书很有名,今天我们能够讲它,是因为它出了一个新的版本,这个版本当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史料,还有授权的照片,所以非常好看。

为什么大家要读这本书?第一,普通人没有了解过皇帝的生活,我们至少可以从书中看看皇帝是怎么生活的;第二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溥仪作为中国近代史风暴眼中心的人物,能够用跟我们不同的视角看近代史。溥仪自己说,他的故事叫作“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史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

咱们来说说溥仪的家世。溥仪的爷爷是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清朝皇帝的继承都是子承父位,只有一个例外。道光皇帝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咸丰,咸丰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同治。当年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咸丰和慈禧太后他们到热河去避难,咸丰突然暴毙了。这时候,咸丰留下了以肃顺为首的几个顾命大臣,顾命大臣和两宫皇太后的关系非常糟糕,于是慈禧太后和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联合发动了政变,在这场政变当中,溥仪的爷爷(也就是奕譞)立下了大功。奕譞后来经常和后辈讲:“你们现在像什么话,我二十一岁的时候都抓肃顺了。”意思就是肃顺是奕譞亲自抓的。也就是说,从这次政变以后,醇亲王府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成为慈禧非常信任的一支人马。

然后等到同治(我们从同治这年号就能听出来,什么叫“同治”呢?就是两宫皇太后一同来治理)皇帝去世了以后,按理说应该在溥字辈里边找一个继承人,将皇位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是慈禧和慈安不同意,因为一旦找了溥字辈的人继承,她们俩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不能垂帘听政的,她们会失去权柄,所以慈禧坚持要求让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同治皇帝的堂兄弟——光绪皇帝载湉入宫。载湉是溥仪的二叔,实际上他也是从醇亲王府里边被选出来的,所以他们这个王府里边出过两任皇帝,光绪和溥仪都是从醇亲王府出来的。

光绪做皇帝的时候才四岁,在光绪这一朝还发生了戊戌变法,所以光绪跟慈禧关系也搞得非常僵,最后光绪被放逐在瀛台那个地方,连饮食都没法得到保证。到了慈禧觉得自己身体快不行了的时候,在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号这一天,突然之间宣布从醇亲王府里边把溥仪接到宫里,叫作“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就是实际上溥仪继承的是同治这一支的血脉,但是“兼祧光绪”,也继承了光绪的宗祧,一个人承担两家的香火)。这个消息公布了以后,当时载沣是叩头如捣蒜,家里的女人就直接哭晕过去了,根据溥仪的叙述,他们家觉得这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个非常大的震动。当然,我也不太理解当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痛苦,但是在他们家的人看来,当皇帝是令人非常恐惧的。

溥仪三岁就进了宫。他对进宫以后见到的慈禧太后还有印象,他说慈禧太后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张从帷幕当中露出来的又瘦又老的女人的脸,他当时吓得大哭(当然,三岁的孩子是不是能够有这么清晰的记忆,这个也说不清楚)。当时慈禧太后说了一句话:“这个孩子真别扭,抱到一边玩去。”就让人把他抱到别的地儿玩去了。入宫第三天,慈禧太后去世。慈禧太后当年说过一句话,她跟光绪赌气的时候讲:“我怎么都要死在你后边。”所以在慈禧太后去世之前,光绪皇帝就已经先去世了。当然,这是一个说不清的谜案了。

慈禧是一个相当跋扈的人,这个人手上肯定是有无数条人命的。比如,两宫皇太后原本一块儿垂帘听政,但是光绪七年的时候,慈安暴毙了,据说慈安是吃了慈禧送过去的果子然后就死了。慈禧经常会杖毙自己手下的太监,除了李莲英、安德海几个人之外,剩下的人都拿不准她的脾气。有一次,有一个老太监跟慈禧太后下棋,吃了慈禧太后的马,嘴里还喊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因为玩高兴了,开玩笑),当时慈禧太后把棋盘一掀,说:“我杀你全家。”就把那个太监杖毙了。还有一天,有一个太监在旁边伺候,慈禧就问他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个太监说:“生冷生冷的。”用“生冷生冷的”描述天气很冷,慈禧太后觉得他说得太难听了,什么叫“生冷生冷的”,拉出去打,就把人就打死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喜怒无常的人。

溥仪身上不仅有慈禧太后他们这边爱新觉罗的血脉,还有外祖父这一支的血脉。溥仪的外祖父非常有名,就是当年的大将军荣禄。荣禄跟慈禧的关系非常好,甚至野史中还有他们的绯闻。荣禄府就在现在北京后海那一块地方。荣禄立功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他和袁世凯一块儿帮助慈禧太后扑灭了整个戊戌变法的火苗,慈禧太后就决定让醇亲王和荣禄联姻,这都是政治上的安排。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份,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过完了自己七十四岁生日,之后就开始拉痢疾,然后卧病十天。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决定立嗣溥仪,溥仪进宫第三天,慈禧就去世了。又过了半个月,他们给溥仪举行了登基大典。在登基大典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因为溥仪还是三岁的孩子,他根本坐不住,而底下的人在无穷无尽地叩头,不停地磕头,溥仪觉得烦得要死,然后就大哭起来,哭的时候还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找嬷嬷。”就是哭着找他的奶妈。这个时候,他的爸爸载沣在旁边半跪着,侧面扶着溥仪。载沣嘴里说什么呢?他说:“快完了,就快完了。”结束以后,王公大臣们就说:“王爷怎么说这种话,登基大典上怎么能说快完了。”这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代了。

溥仪还有一个幼时的记忆,是关于袁世凯的,我觉得这一段是很有画面感的。当时他做了三年皇帝(这时候六岁左右),他说:“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而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莫名其妙,纳闷他们哭什么,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静得很,甚至胖老头抽鼻子的声音我都听见了。他边抽缩鼻子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皇帝退位的问题。从这次召见之后,袁世凯就借口‘东华门遇险’的事故,再不进宫了。”就是在东华门的时候,有人暗杀袁世凯未遂,所以袁世凯就再也没有进过宫了。

这一段袁世凯在跟隆裕太后说什么呢?就是袁世凯当时逼着清帝退位,主要是两手:一手软,就是给一个优待条款,如果清帝退位的话,每年民国会给清帝多少钱,然后清帝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还包括颐和园,这都是清帝的;另外一手硬,就是不断给隆裕太后讲法国大革命、讲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事,把隆裕太后吓得完全没有主意了。因为这个时候武昌起义已经打响了,1911年武昌起义打起来了以后,袁世凯实际上是篡夺了整个武昌起义的革命果实,因为他实力最强,他拥有北洋兵。

所以当时隆裕跟所有的王爷商量来商量去,核心问题商量是战是和。王爷们说拿出内帑的钱来,我们再跟革命军打仗,隆裕说内帑的钱早就被袁世凯骗光了,原来袁世凯已经把她的钱骗走了,内帑里边已经没有钱了。隆裕说打仗估计是打不过的,如果现在不退位的话,一旦这个优待条件也没有了,那将来我们孤儿寡母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隆裕是谁的皇后呢?实际上按照礼法讲,做这个皇太后的人应该是同治的妻子,而隆裕是光绪的妻子,但是她不管这套礼法,还是做了皇太后。隆裕也是一个比较霸道的人,继承了很多慈禧的遗风。

于是在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号,他们发布了退位诏书,清帝退位。退位以后,他们还一直住在紫禁城里。溥仪还经常能够听到隔壁军乐响,那个军乐队一奏乐,别人就告诉他这是袁世凯他们家吃饭了,袁世凯他们家吃饭是要奏乐的,模仿“钟鸣鼎食之家”,所以他每次听到那个音乐,就知道袁世凯吃饭了。他们在紫禁城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这个时间其实还是蛮长的,大家可以看很早以前的那部电影《末代皇帝》,就是讲的溥仪住在紫禁城这一段时间的故事。

他脑海当中有一个关于黄色的记忆,就是在小孩子的印象中,色彩留下的冲击力是很大的,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黄色的(《末代皇帝》那部电影开场就全是黄色琉璃瓦的镜头),他说:“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现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人性。”他始终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因为只有他能够用这种黄色。他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他的弟弟溥杰到宫里来玩,他发现他弟弟衣服袖子里边有明黄色的料子,他直接就发怒,吓得溥杰立刻就跪下来,溥仪说:“你不能用这个颜色”,因为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一个颜色。

咱们没见过皇宫里的生活,咱们最多看过《红楼梦》。溥仪讲《红楼梦》里贾母出去的时候,前前后后簇拥着很多人,但是这个跟皇帝出门比起来就差远了。咱们看看皇帝的排场,每次他只要一出门,那就是一大队人马;如果是要去颐和园,那就是一大队的汽车。他说:“走在宫里边的时候,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声响(就是清道,让大家让开)……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迈着腿走,鸭行鹅步),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虽然腿脚无病(也得搀着)。” “在这后面,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气候或体温变化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有各式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种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芯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 让我最震惊的是,皇帝只要出门转悠,后边都要有人抱马桶跟着一块儿走,这简直太离谱了,每次走到哪儿都是呼呼拥拥地一大堆人。但溥仪是个孩子,所以他经常捣乱,他在这个队伍里边一会儿往前猛跑,一会儿急刹车,一会儿转弯,所有太监跟着他这么晃,有时候把队伍晃得东倒西歪。他学会骑自行车以后就更糟糕了,他要在宫里边骑自行车,就要求把所有的门槛全部锯掉(紫禁城里边原来都是高门槛,咱们现在去看,那门槛迈起来还挺费劲),他好骑自行车到处跑。太监们被他折腾得真是够呛。

然后还有一段,我觉得特有意思的是吃饭。每次溥仪要吃饭,他就说:“传膳!”说完传膳以后,太监们就挨个往外喊:“传膳!”“传膳!”“传膳!”“传膳!”就像人肉的无线电,一直喊到御膳房。御膳房那边早就把饭都预备好了,立刻就端进来,所以他喊完了传膳以后,菜肴就直接摆在他面前了。怎么摆的呢?“菜肴是三桌,各种点心、米膳、粥品是三桌,另外各种咸菜是一小桌。食具是明黄色刻龙并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瓦罐。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一百多样),要用六张膳桌陈放。” 他还列了菜单,咱们就不念了,但是你知道最让我觉得震撼的是什么吗?这些菜他一口都没有吃过,每天上这么六桌菜,从来不动一筷子,因为御膳房的菜不好吃,御膳房预备着皇帝随时就要叫“传膳”,所以菜都是做好的半成品,热一热就端上来,所以溥仪从来没有吃过这些菜。他吃什么呢?“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只不过做个样子而已。太后或太妃各自的膳房,那才是集中了高级厨师的地方。”真正做得好的菜在内宫里,御膳房做的菜没人吃。这太奢华了,这简直就是民脂民膏都被他们吃光了。

皇帝的生活大概就这么回事。

在溥仪八岁的时候,隆裕太后去世了,这时候管他的就是四位老太妃,他都叫她们皇额娘。溥仪六岁开始读书,到了毓庆宫。关于溥仪的教育水平,书里写得很有意思,按理说他的国学基础是很好的,四书、五经这些他是学了的,第一门学的是《孝经》。但是他从来不会算加减乘除,他甚至不识数,后来他去到战犯管理所里,那里其他的犯人就问他:“你身边有多少人伺候?”溥仪说:“挺多的。”其他人问:“多少呢?”溥仪说:“东边一溜,西边一溜。”其他人又问:“那一溜是多少呢?”溥仪说:“一溜,反正前面一堆,后面一堆。”然后那些人说:“你怎么说不清呢,几呀,多少个数,你总有个数吧?”溥仪说:“不知道。”因为他不识数,从来不学加减乘除,也不用数数,他没这个需要。满文他也基本荒废了,他说他一辈子只会一个满文词儿,叫“伊立”。“伊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站起来。当满族大臣们给他磕头的时候,他就说“伊立”。他就会这一句,所以满文也完全荒废掉了。

在毓庆宫里,他不好好学习,特别爱捣乱,这些老师又不能够责骂皇帝,后来怎么办呢?给他找伴学,把溥杰和其他王公大臣的几个孩子叫来给他做伴学的学童,要骂他的时候就骂那些孩子,就是指桑骂槐,当着皇帝的面骂另外一个孩子,或者打另外一个孩子给皇帝看,其实没什么用。他小时候相当顽皮,责打太监是常事,在他看来,打人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甚至喜欢恶作剧。比如说有一天,他把那个点心拿来,然后在点心里掺铁砂,自己找了些铁砂掺在点心里,让太监吃,然后被他的乳母看到了。溥仪回忆说,他这一生当中觉得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就是他的乳母(奶妈),这个奶妈是一个很可怜的普通人,从河北被人招到宫里来,给他做奶妈,她叫王焦氏。这个王焦氏说:“老爷子(他那时候其实是六七岁的小孩,但是得把他叫老爷子),这铁砂可不能吃,这要出人命呢。”然后溥仪说:“我想看他们吃到这个铁砂的样子。”就是吃包子结果吃到铁砂的样子,小孩觉得好玩。王焦氏说:“这不行,这要命,要不然换绿豆吧,咬着绿豆也挺好玩的。”王焦氏算是很善良的一个人,让他把那个点心里边放的铁砂换成生绿豆,让那些太监吃,太监也只好吃。

溥仪说,皇宫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地方。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人给他一把气枪,他拿气枪打人,往太监住的屋子里乱打。这个王焦氏马上制止他,说:“别打,这要打着人可打坏了。”溥仪作为一个完全无法无天的小孩子,他根本不知道安全的问题,这都属于溥仪“扭曲的童年”的经历。

以上是他的一些基本生活细节。

那接下来我们看这个“小朝廷”,1917年到1924年这个阶段,他一直在这个“小朝廷”当中待着,中间曾经有过复辟的机会。比如,民国三年被称作“复辟年”,“复辟年”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清朝要复辟了,实际上是袁世凯要称帝。有一天,陈宝琛来见溥仪的时候,给他递来一个小纸条,说昨天晚上臣在家里边卜了一卦,这个卦辞是什么呢?说咱们的那个仇人身体有重病,他不能对我们造成伤害,这个卦是吉,是上卦。这还真应验了,后来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就气死了,不能对溥仪他们造成更多的伤害。当时溥仪他们为了能够跟袁世凯搞好关系,甚至想过让溥仪做袁世凯的女婿,就是跟袁世凯的女儿结亲,后来袁世凯一死,这事也就算了。

然后在丁巳年(民国六年)的时候,张勋进宫请安。就是我们说的那个“辫子军”张勋,他背后的那个辫子又白又细,没有多少头发,但是陈宝琛跟溥仪讲得非常严肃,说这个人你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际上是因为当时高层产生了一些不和与斗争,请张勋进京调停,结果他趁此机会帮助溥仪复辟。两个人互相问答了几分钟,回去以后,张勋对溥仪大加称赞,说皇帝年少有为,英明神武。结果溥仪见过张勋半月以后,清朝果然复辟。溥仪重新登上了那个宝座,觉得自己终于成了一个真皇帝了,特别开心。然后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被封为一等公,就是现在重新回归到封建王朝了,所以让他别当总统了,当一等公。

没想到这一段梦就做了十二天,十二天以后段祺瑞带领的讨逆军打到了北京,而且竟然还派飞机扔炸弹,扔到紫禁城里,扔了三颗炸弹。一帮太监在那儿赌钱,结果一个炸弹掉下来,太监吓坏了,到处跑,那个炸弹还没爆炸,是一尺长的炸弹;还有一个掉在御花园里,把御花园的鱼池炸掉了一角;有一颗炸弹炸在隆宗门,炸伤了一个轿夫。总之,这是给他们一个警告。段祺瑞的飞机从天上飞过,扔了三颗炸弹,这件事把大家吓坏了,所以清帝立刻宣布退位,他不当皇帝了,再次退位。

然后民国七年的时候,徐世昌当上了大总统。徐世昌是一个非常复古的人,所以徐世昌在外边跟别人说的都是“我这什么大总统,我不过是为幼主摄政而已。”因为他说得很客气,所以这些满人们又再次燃起了复辟的希望,结果没有想到次年,五四运动就发生了,然后直奉战争爆发。直奉战争一开始,徐世昌就被打败了,黎元洪又上台。这段时间就是鲁迅先生讲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那段时间:一会儿这个当总统,一会儿那个当总统。

溥仪14岁的时候见到了他的洋师傅庄士敦。给溥仪安排庄士敦做老师这件事是李鸿章的儿子提议的,然后由徐世昌去找英国人谈判,后来派了庄士敦过来给溥仪当老师。在庄士敦身上,溥仪学到了很多关于西方的知识,比如西方社会都发生过些什么事,英国、法国是怎么一路变革到今天的。尤其是庄士敦向他展示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这里有一个细节,西方人每天下午要喝茶,比如英国人喝下午茶,还要喝咖啡,庄士敦告诉溥仪,这个东西千万别当饭吃,你要是见到下午茶就猛吃,这就没有礼貌了,我们吃下午茶、喝咖啡是为了恢复精神(refreshment),就是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只起到这个作用就好了,千万别把它当饭吃。

后来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有一天溥仪突然就把辫子给剪了,他剪辫子这件事把这些太妃们、老臣们吓坏了,但是他不管,还是把辫子剪了。而且他穿西洋的猎装,有一次庄士敦带了一个外国人来见溥仪,结果发现溥仪穿着一身西洋的猎装,庄士敦还挺生气,说你这像什么话,你让一个外国人看到中国的皇帝穿着西洋的衣服。但是溥仪就喜欢这些。

民国十二年初,溥仪大婚,其实他才17岁。大概是大婚前一年,他们就开始给溥仪选妻子,别人给他拿来很多黑白照片,照片上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也看不出来好看不好看,他拿起铅笔就在一个姑娘脸上画一圈儿,说这个人可以,被画圈儿的那个人就是文绣。但是把文绣报上去了以后,太妃们不同意,太妃说文绣长得丑,你要娶就娶婉容。溥仪说,你们早说嘛,早说你们画不就完了,干吗让我画。然后自己重新在婉容上面画个圈儿。溥仪娶婉容为皇后,文绣为妃子。婉容跟溥仪同岁,文绣比溥仪小三岁,所以文绣嫁到宫里的时候十三四岁,完全是一个小姑娘。

在他们办大婚婚礼的时候,还很担心民国政府的人会不会支持,结果黎元洪特别支持,婚礼办得非常风光,各地的军阀、将军们全都过来送贺礼。这一次也是皇族们非常风光的机会,大街上穿马褂的人变得更多了起来。这是一个信号,当你看到大街上穿马褂的人变多了,就会有人说快复辟了,又要回到帝制了,因为帝制的惯性实在是太大了,不光是溥仪,街上的老百姓天天讨论的也是中国得有个皇帝(就像《茶馆》里演的那样),经常就要开历史的倒车。

在这个过程当中,溥仪的年纪越来越长了,同时,他跟庄士敦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他对西方的了解越来越多,他和王公大臣的矛盾就越来越深。比如说,他近视眼,看不清东西,庄士敦就给他配了副眼镜,眼镜一戴,马上就看清了。王公大臣们说这成何体统,皇帝脸上怎么能挂一个这个东西,这是西方的奇技淫巧,而且皇帝的龙体怎么可以由别人随便看,更何况是他的眼睛,这简直是忤逆。王公大臣们特别生气,但是溥仪就戴眼镜,不管他们怎么说。然后溥仪整天想出国留洋,王公大臣们也不许。溥仪要在紫禁城里装电话,他爸爸载沣也不同意,实际上载沣家里早就装了电话,但是溥仪要装就不让装,他说溥仪是皇帝,不能随便跟别人联系。后来溥仪很生气,跟载沣闹,没办法,最后请电话局来装了个电话。

装了电话以后,你说溥仪多逗,他拿起电话来瞎拨(他不是有个电话本吗,那时候都有电话本),拨到一个京剧演员那儿,跟那个京剧演员随便聊几句,他也不说自己是谁,还在电话里边唱,给人搞得莫名其妙,他还是孩子嘛。然后还拨给谁呢?他拨给胡适,因为庄士敦曾经跟溥仪讲过胡适,说胡适这人很有意思,倡导白话诗,写的这白话诗简直不像样,叫“匹克尼克来江边”(原文作“辟克匿克来江边”),英文picnic就是野餐的意思,所以他写这诗“匹克尼克来江边”,就是到河边去野餐的意思。他们把这当作笑话跟溥仪讲,说这个留洋回来的洋博士胡适太逗了。然后皇帝就拨号拨到胡适家,胡适说:“喂,哪位?”他说:“是我,你听不出来吗?”胡适说:“我听不出来,您是谁?”“哈哈哈,我也不跟你装了,我是宣统。”他就说“我是宣统”,然后胡适大惊,他说:“皇帝?皇上给我打电话。”宣统说:“有空你到宫里来找我。”啪——电话挂了。第二天胡适真来了,宣统没当回事,胡适到宫门口说:“皇帝叫我”,门口的守卫说:“皇帝哪叫你了?”于是通报,一路通报进去,溥仪见了胡适。你去看《胡适日记》里对这件事情的描述,胡适极得意,胡适觉得很光荣,他觉得被皇帝召见这件事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但实际上就是溥仪恶作剧,他胡乱找人聊天。这是他装电话的过程。

然后为了要去留洋,溥仪准备干吗呢?他打算筹备钱,想偷跑出宫。他让人在天津帮他租了房子,因为那时候要出洋就得从天津走海路。在天津已经租了房子,那钱怎么能够运出去呢?找人帮他运出去。那时候跟他搭档偷东西的就是他的弟弟溥杰。这一段真是听起来让人心痛,他们把大量的宝贝从紫禁城里偷出去,以备将来变卖。

他说:“我们行动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于是溥杰就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把皇宫里的那些东西装一个大包袱,每天放学带一个大包袱走)。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念一下这个名单有啥:“我记得有草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等,也有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赵构、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原稿,有唐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和夏珪以及马麟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古版书籍方面,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都被我们盗运走了。运走的总数大约总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画,两百多种挂轴和册页,二百多种上下的宋版书。” 所以你知道在文物史上有一个词,叫“赏溥杰单”,凡是能够上到“赏溥杰单”的这些东西,都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被他们偷走的。然后在天津的时候,这些文物被他卖了几十件,因为到天津他也需要钱,他经常要赏赐别人,所以就卖了几十件。伪满成立了以后,日本关东军把这些珍品全部运到了东北,日本投降后就不知下文了,这些国宝就慢慢地丢了。

当时紫禁城里边有多混乱呢?1924年的时候,他整顿紫禁城。有一章就讲述了紫禁城里边混乱的状况。他十六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路过建福宫(是个库房),他突然间说:“打开看看,把这建福宫给我打开看看。”一打开发现里面全是宝贝,比如一屋子的礼器,一屋子的金器,一屋子的字画,一屋子的珠宝,就是海了去了。而且全部都封着印,全部封的是嘉庆的印,后来他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都是乾隆年间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那个时候宝贝是特别多的,乾隆给他留下了特别多宝贝,这些东西全部都封存在建福宫里边。

然后溥仪说,那咱清点一下吧,要不然老听说丢东西,宫里的东西老被人偷出去卖。因为在外头的文玩行里,经常能够收到宫里边出来的东西,溥仪说咱们就清点一下。白天说清点一下,晚上火就放起来了,一把大火烧起来,烧到什么程度呢?紫禁城的门都打开了,然后东交民巷(就是外国使馆区)的消防队进来救火,附近的居民也冲进来救火,甚至有人在救火现场直接大打出手,打起架来了。一把火烧了一个通宵,烧完了以后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全部烧没了。那剩下的残骸怎么办呢?拍卖,就是把那个剩下的残骸拍卖掉,有一个金店说我们花了很多钱把那烧焦的泥拿走,拿走以后,从那个泥土里边提炼出来的金子足足有一万七千多两,就是从烧的残骸里边提炼出来一万七千多两金子。还剩下一堆烂泥就被内务府的人拉走了,后来听说内务府的人家里边给雍和宫、柏林寺各捐了一个黄金的“坛城”,用的都是从那堆烂泥里边提炼出来的金子。你想,这次大火糟蹋了多少好东西,金子还能被提炼出来,古玩字画、珍珠、玛瑙那可就全烧没了,整个建福宫的仓库全部烧掉了。

这件事完了以后,还发生了太监之间打架的事,有人互相举报,有人的头上直接被开了瓢,这个让溥仪很害怕。怎么办呢?遣散,他几乎把所有的太监从紫禁城里遣散出去了。这件事在民国是件大事,还有很多人在报纸上写,这皇帝真进步,懂得节省钱。其实根本不是节省钱,主要是他害怕被太监谋杀。他只留了几个贴身使唤的太监,剩下的全部遣散出去了。紫禁城里边是相当混乱。

然后故事发展到民国十三年,冯玉祥的部队打到了北京,当时正值直奉战争。直奉战争的时候冯玉祥突然倒戈,然后杀回北京。冯玉祥这个人特别直,他是从底层起来的一个将军,他说溥仪不能住在紫禁城里,得赶走,就派了手枪队的队长鹿钟麟来解决这件事。鹿钟麟限溥仪他们三个小时之内搬出紫禁城,溥仪就带着一家老小从紫禁城里搬出来。在车上,鹿钟麟问他:“你要做平民,还是要做皇帝?”溥仪说:“我要做平民。”然后鹿钟麟说:“那就好,如果你愿意做平民,我就保护你,因为现在是民国了,我们不能够再有皇帝。” 离开了紫禁城以后,他就住进了北府(北府就是他爸爸醇亲王的王府)。然后他的大臣罗振玉开始积极地联络日本人,因为日本人认为溥仪是很有价值的,所以罗振玉就不断地跟日本人联系。在郑孝胥和庄士敦的帮助下,又经过了很多逃亡的设计,溥仪先躲进一个医院,后来就悄悄地辗转躲进了日本使馆里。在日本使馆里过了自己的二十岁生日宴,还办得挺大的,很多人都过来觐见、送礼。他在日本使馆一共待了三个月的时间。

后来在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三号,他们坐火车去了天津。溥仪的“小朝廷”结束以后,他到了天津“行在”。前后在天津住了七年的时间,一开始在天津住的地方叫张园,在张园住了五年,又到静园住了两年。这期间他身边的人主要就是罗振玉、郑孝胥,还包括王国维。在天津的这个阶段里,溥仪一刻不停地在幻想着实现他的复辟梦想,比如说吴佩孚见到他称臣(吴佩孚是大军阀,在他面前称臣),张作霖见到他磕头,后来他还试图依赖过军阀张宗昌。

他身边还有形形色色的特务,形形色色跑江湖的骗子,一些从白俄跑过来的人、日本方面的人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共同的目的就一件事,就是骗他的钱。他以前跟别人结交都是给人手写几幅字(皇帝写的字多少有点价值,所以写点字赐给别人),后来这些骗子不满足了,骗子说不能老拿那些字、扇面什么的骗人,得拿点实货出来,从宫里边带出来那些东西送上一两件,这事就好办。这些像苍蝇一样围绕着他的人,一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才逐渐地绝迹,那时候他也离开了天津。

192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溥仪一直试图依赖的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了,这让溥仪少了一个念想。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孙殿英把清东陵给炸了,这件事让溥仪和皇族们大为震惊,甚至说大为震恐。他发表声明要求蒋介石严惩孙殿英,蒋介石一开始说要严惩,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据说是因为孙殿英把清东陵里找出来最好的东西送给宋美龄了,所以这事就了结了。然后溥仪在宗庙、牌位前面发誓,说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但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报仇的能力。1929年,他把溥杰和润麒(婉容的亲弟弟)送到日本去学军事,因为他觉得将来要复国肯定得有能打仗的人,所以让自己的亲弟弟去学日本的军事。

在他身边的日本人是很重要的一股势力,因为他被日本人控制着。其实当时日本人也不团结,日本人分三支:司令部、领事馆、黑龙会,这三支人的意见不统一。他手下的大臣们意见也不一样,郑孝胥和罗振玉就不一样,分属两派。罗振玉是完全投靠日本,他认为我们就应该投靠日本,跟日本人合作;但是郑孝胥认为应该让“列强共管”,“列强共管”的意思就是中国现在不行了,我们把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都引进来,这叫“列强共管”。

1931年的时候,文绣宣布跟他离婚,文绣说:“我不能再跟你一块儿过了,我决定要离婚”,溥仪没办法,最后只好登报同意离婚。文绣一辈子也没再嫁,1950年的时候在天津去世。

他们怎么到东北的呢?这个过程还挺惊心动魄的。首先是土肥原在天津见了溥仪,土肥原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的坏家伙,是(日本)关东军司令,而且被称作“东方的劳伦斯”,这人也是一个大间谍。他见到溥仪,溥仪最关心两件事,问他:“你让我去东北建国,我就问你,是帝制还是共和?如果是共和,我就不去了,如果是帝制,我就跟你去。”土肥原说:“没问题,肯定是帝制,你跟我们去就行了。”他们商量好了,但是溥仪这边其实一直在犹豫,一直下不了决心。包括当时民间有反对声音,大家都知道他见了土肥原,第二天报纸就登出来了,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所以有很多反清的志士、反日的志士都声称要暗杀溥仪,所以溥仪很害怕。有一天,就在他的静园里边,他收到一个炸弹,据说这个炸弹是土肥原安排的,就是故意要把溥仪吓到东北去。

溥仪是怎么跑的呢?说起来都丢脸,溥仪是钻在车的后车厢里跑出去的。就是开来一辆车,把后车厢打开,让皇帝钻进去,再盖上,开到一个日本料理店,然后再给皇帝换装,给他穿上日本人的衣服,然后拉到码头,坐上了一条船。在这个码头上,他见到了郑孝胥父子,他们一块儿走,还有几个日本人陪着他。他们坐着小渡轮从白河下水,然后一路往营口那个方向开。在路上,过了租界的地段以后,日本人就很紧张了,日本人告诉他说,前面就是中国人的地方,咱们得做好准备,中国人架着机枪在岸上,说不定会开枪。果然到那儿,中国的军队就喊,说:“什么人,停下来。”这个渡轮就慢慢停靠岸边,就在中国的守卫军放松警惕的时候,日本人突然打开马达,加速就跑,那边就机枪扫射。虽然没有打中,但溥仪是在机枪扫射当中离开了天津,然后跑到了营口。

他一到营口就感觉不对劲,因为他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就等于被完全软禁起来了。在营口待了几天以后就到了旅顺,在旅顺一登岸,他的那个老师傅陈宝琛(已经八十多岁了)也到了旅顺,还有很多遗老们都到旅顺来,干吗呢?找官做。就只有溥仪这么一个人,这些人还跑来找他要官做。结果在旅顺,大家正讨论所谓的“建国”这件事的时候,溥仪收到了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说日本人要建的是一个“满洲共和国”,让他做“执政”。溥仪非常生气,说好的是做皇帝,怎么变成做执政了。日本人说,现在关东军定下来就是这个,你要做就做,不做你小心点。他也很害怕,最后双方协商的结果是先做一年执政,做了一年以后转成帝制。从旅顺到长春,这就开始了他的伪满十四年。

他要当这个执政之前还要先假模假式地做一些请愿表演,就是让过去的这些官员们、遗老们一块儿打着横幅来请愿,要求他出山当执政,他还拒绝几次,然后再同意,就跟中国古代禅让的那个过程一样,要把戏做足。在1932年的3月8号,长春升起了伪满洲国的旗子,他担任“执政”,郑孝胥担任“总理”。他这个执政主要的工作是啥呢?就是日本人给他拿来文件,他看一下,在上面写一个“裁可”(裁可就是同意)就行了,后来他就发现他只能写“裁可”,他写别的意见也不行,他干脆就连那个封套都不打开,就是给他送来一个文件,他连那个文件袋都不打开,直接写一个“裁可”,然后让人拿走。再到后来,他更烦了,连两个字懒得写,写个“可”就让人拿走,因为他实际上一点权力都没有。

这个政府里的高官全是中国人,就是那些部长、总长都是中国人,但是没有一个中国人见溥仪时谈国事,每个人来了都是谈世界格局,谈文化,谈家长里短都可以,没有一个人谈政务。为什么呢?说到任何政务,只有一句话,叫作“次长办着了”,次长全是日本人。就是高层让中国人来担任,但是他们都没有发言权,次长是日本人,他们来负责办理所有的这些事务,所以“满洲国”完全就是一个傀儡政府。有时候他们跟日本人发生一点点争执,日本人只需要说一句“是关东军决定的”,他们就不敢再说二话。甚至连郑孝胥现在也不害怕溥仪,有时候溥仪跟郑孝胥生气,拍桌子,他说:“如果在紫禁城,我一拍桌子所有人都得跪下。”因为他是皇帝,拍桌子,别人就得跪下。他现在在这儿拍桌子,郑孝胥没反应,而是说这得跟日本人说。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屈辱的亡国奴的政府。

1934年3月1号,溥仪实现了自己的春秋大梦,真的登基做了皇帝,叫作康德皇帝。然后1935年,陈宝琛病逝。1935年的4月,溥仪去了日本,就是关东军安排他到日本去见天皇,当时的裕仁天皇还到车站接溥仪。溥仪身边有一个人叫作吉冈安直,在很多外人的叙述当中,都说这个人是溥仪的好朋友,但是溥仪说他根本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吉冈安直是关东军安排在溥仪身边的间谍,他牢牢地操控着溥仪。而且这些人一定在溥仪身边安排了窃听的装备,因为溥仪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吉冈安直第一时间就能知道。

溥仪非常恐惧,他说:“从此我怕的东西更多了。我怕日本人,怕家里人,怕大臣们(因为大臣们会出卖他)。后来我连睡觉也怕人害我,我不敢叫随侍守夜,更不敢叫童仆们为我站岗,找护军来我也不放心。最后,我想出了个依靠假人守卫的办法。我叫人给我用草和泥做了几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假人,给穿上军装,放在我屋后。当然,我不把用途告诉别人。到晚上临睡时,我把它们搬到我的卧室里,排列在我的床前。我想,谁要是半夜里想进来害我,至少可以把他吓一跳。”你说,这可怜不可怜,一个人睡觉的时候面前摆几个假的泥人,因为真人他一概都不能够相信。

他的弟弟溥杰娶了日本的一个贵族——嵯峨浩,这是发生在1937年的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呢?因为溥仪没有孩子,所以根据伪满洲国的继承的安排,如果皇帝有孩子,那优先皇帝的孩子继承,如果他没有孩子,那就优先他的弟弟,如果他的弟弟不合适,就优先他弟弟的孩子。这是一个继承的顺序,所以当溥杰和嵯峨浩结婚了以后,溥仪就很害怕了,他知道日本人更想要辅佐一个有日本血统的人当皇帝,因此,如果溥杰跟嵯峨浩生下了孩子,他的死期就到了,他越来越觉得恐惧和担心。

在这过程当中还发生了婉容吸毒和私通的事。婉容吸毒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据说跟人私通,生了一个孩子。婉容一直以为那个孩子是被别人带出去养了,实际上那个孩子生下来就被杀死了。这也都是很惨痛的事。1937年的时候,因为婉容的状态非常差,所以他就又娶了谭玉龄,可谭玉龄1942年就突然去世了,日本人给她治病,治着治着,谭玉龄就死了,为什么呢?因为谭玉龄经常在溥仪面前跟他讲国际形势,跟他讲日本人不行了,讲日本人的坏,因为谭玉龄受过教育,是受过教育后来到这个伪满洲国的,所以1942年的时候,谭玉龄被杀了。接下来他又娶了福贵人李玉琴,这是他第四任妻子。这是溥仪在伪满的十几年的时间。

1945年8月15号,日本宣布投降。8月13号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逃亡了,先是跑到通化大栗子沟,然后在大栗子沟这个地方溥仪又发布了他的退位诏书,溥仪就一直是上位、退位,上位、退位。然后他的妻子问他,能不能跟他一块儿走?日本人说飞机太小,坐不下那么多人(因为可以用飞机把他们拉到沈阳,他们计划从沈阳飞去东京)。飞机上能坐的人很少,所以吉冈让他挑选随行的人。他挑了谁呢?溥杰、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和随侍大李。然后当他们正在沈阳机场等待飞机的时候,就看到天上一架架飞机飞过来,飞机停在跑道上以后,从飞机里出来的都是一队队手持冲锋枪的苏联士兵,他们在沈阳这个地方被苏联俘虏,然后被拉到了苏联的赤塔。

在苏联赤塔这个地方,溥仪过得还挺好,他觉得日子过得很舒心,因为苏联人知道他是中国的皇帝,所以很尊重他,他身边的那些遗老遗少还都照顾他的生活,他感觉不错。他甚至给苏联人打报告,申请在苏联留下来,问苏联能不能让他长期居住在苏联。他为了讨好苏联人,给苏联人进贡珠宝。他随身都带着大量的珠宝,一个黑色的皮箱里全是各种珠宝。他把很多珠宝进贡上去,进贡上去以后,他跟苏联人讲自己进贡了全部的珠宝。但实际上他的珠宝还有很多,放在箱子夹层里,珠宝多到夹层里放不下,还有一些零碎的珠宝没地方藏,怎么办呢?你们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吗?《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主角走在路上,从口袋里边扔出那个石子,满院子扔。溥仪是扔珠宝,扔各种各样皇宫里的珍宝,他在操场上走着走着就扔一个。后来,他扔的珠宝被苏联的守卫发现了,守卫拿过来一个珠宝,问这是谁的?没有一个人敢要,都不承认,都说这不是自己的。可是那上面写的这个东西是北京的,这很明显是中国的。溥仪还是不要,自己只留着夹层里边那点珠宝。

溥仪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不会系鞋带,他什么都不会,负责给他洗衣叠被的是他的岳父。1946年8月,他到东京参加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质证,他是作为证人出席,来指证那些日本人。土肥原他们后来都被判了死刑。

溥仪在苏联待了五年。五年以后,1950年7月,一列火车把这些人拉回了祖国。然后他一下火车,迎面就走过来一个军官,军官说:“我奉周总理之命,接你们回国。”先是到沈阳,然后从沈阳到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在这个地方学习政策,进行改造。“政策”“改造”“学习”这样的词对于溥仪来讲很陌生,一辈子没听过,他熟悉的要么就是审问,要么就是酷刑、拷打。他以为战犯所里应该是阴森森的,但是这里的氛围很文明,没人打他,没人骂他,所长对他很客气,对他还挺尊重,这让他觉得很奇怪,然后他在这儿开始接受改造。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不许有人伺候,你得自己干活儿。溥仪每天身上穿的衣服都跟咸菜似的,因为没人替他弄衣服,他总是穿得窝窝囊囊的,衣服扣子永远扣不齐,总是歪着,从来不会扣衣服扣子,系一个鞋带能系十几分钟,也系不好。每次剪指甲时,他一定要在身边放着止血药,因为他百分之百会剪着肉,他不会剪指甲,一剪就流血,所以只好一边止血一边剪指甲,过得相当窝囊。

他在这儿也感受到了很多的震撼,尤其是让他们去参观矿山、工厂、农村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些当年的农民、工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吃不饱饭、衣不蔽体的人,而他们现在过得都很体面,还很受尊重。他看人家吃的饭,然后他们每天读书、学习、讨论问题,他觉得这真有意思。

然后到1955年春节的时候,有一天,有个人说:“溥仪,有人要见你。”把他叫到一个办公室,一看办公室里这几个人就是大领导。几个大领导跟他会面,他也不认识。但是看了一会儿后,他觉得有一个人怎么这么面熟呢,好像在画上见过,后来一想,这人是贺龙。原来那天是贺龙和聂荣臻到战犯管理所里去看他,就是想了解一下他改造得怎么样了,所以溥仪其实还是很受我党的重视的。

在这过程当中,他觉得一切都在变,尤其是会见了来自北京的亲属以后。你想,他有那么多满人亲属都在北京,七叔载涛,他的妹妹三格格、五格格(满人不是念gégé,是念gēgē)……这些人来了以后就跟他讲:我们现在干什么工作,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他才知道他的那些外甥、侄子,好多人都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工程师,而且新生下来的孩子的存活率非常高。溥仪专门做了一个记录,在清朝的时候他们生的孩子的存活率是多少,在新中国的时候存活率是多少,多少人能够受到教育。这些事情让他心中感觉大受震撼。

而且在1955年,政府还帮他找到了他的妻子李玉琴。李玉琴给他写信,说这些年都在想他什么的,还来探望了他好几次。他心中燃起了爱的火焰,他觉得跟李玉琴可以结为真正的夫妻,可以一块儿生活。结果在1956年,李玉琴提出离婚,溥仪非常受打击,所长还过来给他做安慰工作,让他不要太灰心,再争取争取,但最后溥仪还是同意跟李玉琴离婚。

1959年9月18号这天,战犯管理所把所有的犯人集中在操场上听广播,大家以为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结果广播里播出来的是新中国要进行一次特赦,很多伪满洲国的、国民党的战犯经过了改造以后已经符合了改造标准,可以重新做人,要特赦他们。大家很激动,说谁能够被作为被特赦的这个人呢?溥仪一直觉得自己是头号汉奸、头号战犯,所以他回到中国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死定了”,他觉得第一个枪毙的肯定就是自己。所以他在回中国的列车上就已经开始发疯了,已经开始出现各种要被杀掉的幻觉了。结果没有想到,12月4号宣布特赦名单的时候,他得到特赦。他痛哭流涕(这书里边有他的照片),就是非常激动。

然后组织安排他离开战犯管理所,回到北京。他就住在自己的妹妹五格格家里边。然后12月14号,他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周总理跟他说:“你想干什么工作,给你安排个什么工作?”溥仪说:“我也不会什么,但是我就是对文物、古玩、植物、园林有点研究,学过这个。”于是就安排他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工作。你到香山底下那个北京植物园,溥仪就在那儿工作过,从1960年开始参加工作。

组织还给他介绍了一个新的对象,是一个护士,叫李淑贤,跟他结婚了,所以有人照顾他的晚年。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12月23号,因为尿毒症住进了协和医院,1967年10月17号凌晨去世。他是1906年出生的,1967年去世,享年61岁(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是62岁)。一开始溥仪是被安葬在八宝山,后来1995年给他迁到了清西陵(旁边),就是让他跟他的那些祖先们葬在一块儿,距离光绪的墓只有三四百米远,所以算是让他回归到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怀抱当中。

这就是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