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
崇祯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末代皇帝。他不是昏君,十六岁扳倒魏忠贤;他是勤勉,孜孜求治亲力亲为;他有政治气节,宁可殉社稷也不苟活。然而,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群臣离心离德。他夜以继日地操劳,希望力挽狂澜,然而事与愿违,他越作为,错得越多,最终让明朝走向灭亡。
本书作者将晚明最后十七年的历史变局、政治斗争娓娓道来,为你揭秘一个兢兢业业的皇帝为何丢掉了江山?
【你将获得】
揭秘崇祯极富争议的一生
明末十七年的风云变幻
明清之际的权力变革
【作者简介】
☉ 樊树志
复旦大学晚明史专家
著有《万历传》《晚明大变局》等作品。
【精彩选段】
1.他深知用人为第一要务,不拘一格起用人才,但用而不专,疑神疑鬼,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他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常朝从不停辍,十七年来未稍懈怠,但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终于成了孤家寡人。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令人感到震撼,思绪万千。P.2
2.历来为开国英主写传记者多,为末代皇帝写传记者少。然而,创业难,守成更难。开国英主叱咤风云的英雄业绩,读之令人振奋;末代君主于内外交困之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壮一幕,读之令人感慨,发人深省。P.3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思维导图】
【演讲实录】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皇帝是历史的奴隶。”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么一位不太自由的皇帝,他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这本书的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明史专家樊树志先生。樊树志先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
读《崇祯传》让人感慨万千。你会觉得崇祯明明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并不昏庸,而且能力很强。在明朝的历史上,崇祯绝对不是一个糟糕的皇帝,因为明朝很多皇帝根本就不上朝,二十年不上朝的都有,而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崇祯特别励精图治,想要做一番大事,反而使得明朝最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通过解读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慢慢探索答案。
崇祯皇帝说过一句最有名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也得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认同。很多历史家认为明朝的衰败不是始自崇祯,而是始自万历。万历那个时候才是明朝的转折点,而崇祯如果生在万历年间,说不定是一个好皇帝。
万历和崇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万历和崇祯之间还隔着两代皇帝。崇祯的名字叫朱由检,是泰昌帝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泰昌帝接了万历皇帝的位,但是继位不到一个月就驾崩了。朱常洛的驾崩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野史相传是万历皇帝的郑贵妃在搞鬼,所以他寿命很短。
朱常洛把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朱由校(即天启帝)。朱由校是崇祯的长兄,他没有孩子,他是一个木工高手,整天在后宫做各种木工的研究。他不是简单地打造家具,而是造出来一些有机关、有机巧的东西,很多太监、宫女围着一块儿拍手叫好,是一个发明的爱好者。
朱由校最常说的话就是“朕与厂臣”,“厂臣”指的是谁?咱们看那个武打片经常说“厂公”,下边的人叫此人“厂公”,上面的人叫此人“厂臣”,指的就是东厂太监魏忠贤。朱由校等于把掌管整个天下的权力赋予了魏忠贤,而自己基本上不问政事。
魏忠贤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这个客氏的名字叫客巴巴),这两个人一内一外,互相勾结,到什么程度呢?朱由校没有一个孩子成年,所有的孩子都早早地夭折了,甚至有的孩子刚怀上,就被他们害死了。所以朱由校没有一个孩子,到最后只能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崇祯就是朱由校唯一的弟弟。
朱由校在别的事情上很糊涂,但是唯一一件事做得很对,就是他始终对自己的弟弟特别好。他经常把朱由检(那时候崇祯还叫朱由检)拉在身边,还曾经讲过一句话叫作:“吾弟当为尧舜。”最后,天启帝在驾崩之前把皇位传给了朱由检,朱由检于1627年继位。
在崇祯继位的时候,魏忠贤其实是动过叛乱的念头,他曾经设想过,还和客巴巴商量:我们谎称皇宫内有一位皇妃怀孕了,或者我们从宫外偷一个孩子进宫,就说这是天启帝的骨肉。这样的话,魏忠贤就可以继续听政。
但张皇后是坚决反对的,她执意要把皇位传给朱由检。魏忠贤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去联系自己的走狗兵部尚书崔呈秀,说咱们能不能现在就起兵,直接造反,把皇权夺下来。崔呈秀有点紧张,当时说:“恐外有义兵。”意思是我们在宫内做了这样的事,如果外头有兵来勤王,如果打起仗来,这个可能不好应付。所以魏忠贤只好无奈地接受了崇祯皇帝上位。关于这段故事,大家可以看一个电影——《绣春刀2》,讲的就是这一段交班的事。
你知道崇祯皇帝进宫的时候多紧张吗?张皇后作为崇祯皇帝的嫂子,跟他交代了一句话:“勿食宫中饮食。”张皇后告诫他进宫当皇帝,宫里的水不能喝,饭不能吃,所以崇祯帝是自己带着干粮进的皇宫。第一天晚上,崇祯皇帝一个人坐那儿不睡觉,旁边有侍卫,然后他把那侍卫叫过来说,来来来,把你那剑给我看看。然后侍卫把剑拔出来给崇祯皇帝看。他借口把玩这把剑,就没还给侍卫,等于崇祯皇帝自己拿着剑坐了一宿。这是他第一天晚上进宫的状况。
他刚一进宫,魏忠贤就给他送进了四个美女,而且那些美女的衣带头上都会有一颗香丸,那是一颗迷魂香。当朱由检看到了这些女子身上所带的迷魂香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感慨地说了一句:“皇考皇兄皆为此误!”意思就是我的爸爸短命,我的哥哥短命,都是被这件事害的。
就是魏忠贤把皇帝的夜间生活安排得过于丰富,用这样的方法掏空了皇帝的身体,还长期地给皇帝吃大黄,等于是慢性的毒药,所以这些皇帝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管理朝政。这就是当时崇祯帝所面临的政治格局。
因为一切权力几乎都掌握在魏忠贤手上,所以全国各地都在给魏忠贤建生祠。大家知道生祠是什么吗?比如说我们给孔子建一个祠,给关公建一个祠,建祠的时候这些人都已经走了。但是魏忠贤还活着,各地的政府就开始出面给魏忠贤建生祠。而且魏忠贤说,不要建,不要建。当时天启帝说,没关系。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种默许,各地就得争相地建生祠,为什么呢?因为魏忠贤权力极大。他说不让建你真敢不建吗?你如果不建就代表着你的态度。所以到处都在建魏忠贤的生祠。
崇祯皇帝根本不知道哪些人可以信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仍然非常有手腕、有技巧、有耐心地清除了整个魏忠贤的团体。他是怎么做的呢?第一天上朝,当大家向崇祯皇帝启奏的时候,皇帝讲的第一句话就震惊了朝野,这是之前他当王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的做派,他用非常清晰而威严的声音,说了一句:“知道了。”就这一句“知道了”,底下的大臣就觉得这个皇帝相当地有权威。
然后他先批准客氏迁出宫,因为客氏是先皇的乳母,现在先皇已经去世了,所以乳母不应该再居住在宫内了,客氏就被迁到了宫外。这样一来,就断了魏忠贤在内宫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同盟。然后罢免了崔呈秀,崔呈秀是兵部尚书,也是魏忠贤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持的力量。
他只是露出了这样的一些倒魏的风向,底下的大臣们就闻风而动。因为反对魏忠贤的人也很多,于是大臣们纷纷地上奏折,产生了大量的倒魏舆论,但是皇帝始终隐而不发。魏忠贤也知道很多人弹劾他,因为他每天先看奏折,看到了大量奏折都是弹劾他的,但是因为皇帝从来不说,没有任何反应,所以魏忠贤觉得皇帝依然会仰赖自己,这个皇帝跟之前的天启帝是一样的无为之君。
古人都讲究一个廉耻,你看到别人弹劾你,你就应该主动上书说我要回家,就是引咎辞职。在魏忠贤是看来,这是个走过场的事,因为大家都会这样,所以等到弹劾的奏折足够多的时候,魏忠贤就“引疾辞爵”,意思是“我老了、病了,我打算回家”。结果这一次,崇祯皇帝批准了。
他是十一月初一的时候让魏忠贤到凤阳担任祖陵司香,就是勒令他离开京城到凤阳。凤阳是什么地儿呢?是明朝皇帝的祖陵。因为朱元璋是凤阳人,所以那个时候在凤阳有大量的朱氏的祖陵。而司香就是管坟,到那儿去管祖陵。
魏忠贤出城的时候摆起千人的车阵,就是排场极大,而且带着武装部队,还有很多装着金银财宝的大车跟着。这件事情一下子让崇祯怒不可遏:我让你去凤阳司香是给你一个改过的机会,你竟然还如此胆大妄为,还私藏兵甲带着部队招摇出城,你是想干吗?然后勒令锦衣卫抓他。
这时候,魏忠贤走到了阜城县(阜城县距魏忠贤的老家也很近),他一看大势已去,怕得要死,在阜城县上吊自缢,这个人其实是外强中干的一个人。只有一个叫李朝钦的太监也跟他一块儿上吊殉葬,他的那些金银财宝就全部散落民间,随从的人抢了就跑,整个作鸟兽散。这就是崇祯皇帝上台的铁手腕,不动声色地清除了阉党。
在这个大刀阔斧的清理逆党的案件当中,大家能够看到新上任的崇祯皇帝既有大刀阔斧、杀伐决断的一面,同时也有绵密细致的一面。他不愿意冤枉人,认真地审理这些案情,为很多的志士仁人平反昭雪,让当时的朝廷朝纲为之一振,大家都觉得这个皇帝励精图治、能力很强。
接下来我们就说到“中兴之治”。崇祯想要掀起一番明朝的中兴,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袁崇焕。我们过去读明和清之间的交接历史,会觉得袁崇焕是一个非常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人。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落籍在广西,在1619年中了万历朝的进士,在1626年任辽东巡抚, 守宁远。宁远那个地方是一个重镇,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们每次带兵入关,就要从宁远那个地方过。在守宁远期间,袁崇焕显示出了非常强悍的军事力量,他主要用的武器有两样,一样叫“万人敌”,主要是用被子,在被子里边装上芦花、炸药,把这一面装着芦花和炸药的被子点着了以后从城墙上面扔下去,“砰”地一炸,底下会烧死很多的清兵。这是一招。
还有一个就是红夷大炮。当时的人没有见过红夷大炮那么大的炮筒,大炮轰过去的威力极强,声音震动极大。据说打努尔哈赤的时候,一个叫唐通判的人去点炮,这人没经验,点完炮以后站在旁边,没躲起来(实际上真正有经验的人点完这个炮要立刻跳到一个坑里边,赶紧躲起来)。唐通判没经验,一点完,大炮打出去,他当场就被震死了。所以当时的人讲:“苦了唐通判,好了袁崇焕。”袁崇焕在这儿立了军功。
这么一个获得宁远大捷的立了军功的袁崇焕,在阉党时期也被魏忠贤逼着辞官。所以等魏忠贤倒台了以后,有人就向崇祯皇帝推荐袁崇焕,说这个人可堪大用。推荐袁崇焕就十个字:“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你能遇到一个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仗的人,这就是财富。
而且袁崇焕打仗有一个特点,别人打仗都是把自己的家小先安顿好,让他们躲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自己来打仗。袁崇焕打仗时,是把自己的老母亲和妻子都置于军中,就是让军队里面的人知道我的老婆、孩子、我妈都跟大家在一起打仗,所以军心就非常稳定。包括袁崇焕的左膀右臂祖大寿,行军的时候也带着自己的八十老母,所以这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力量。
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跟他聊辽东的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平定。当时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他们已经相当强大了,经常会进犯关内,已经成为心腹大患,崇祯皇帝深深为此担忧。袁崇焕讲了一句话叫:“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你给我五年时间,辽东外患可以平定。崇祯皇帝大喜,他说,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一个预期,你竟然有这么大的方略,太棒了。周围的阁臣听了以后也无比振奋,说终于找到一个能干的人了,五年就能够平定辽东。
出来以后这几个阁臣就和袁崇焕说,咱们现在讨论一下五年的细节,怎么能够五年平定辽东?袁崇焕说,我就说说而已,这叫“聊慰上意”,只是安慰一下咱们老板,让皇帝能够开心一下,不会五年内平定,哪那么容易。阁臣们面色大变说,咱们这位皇帝可是一位明主,岂可浪对?就是你怎么能跟皇帝开玩笑呢?你这可不行。
这件事情让袁崇焕也变得很紧张,袁崇焕觉得自己就是说大了。按历史书上的记载,袁崇焕是一个特别爱说的人,确实比较容易夸张地表达。他打仗是玩命,也厉害,但是当时对崇祯皇帝的这个承诺确实太高了。那怎么办呢?他就只好提各种各样的条件,各种要钱、要兵权,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大权独揽。崇祯皇帝对他真的是相当依赖,全同意,你说的一切我都照办,要钱给钱、要撤谁就撤谁,就你来负责这个平辽东大业。把袁崇焕架在那儿,他更没办法了。
袁崇焕上任以后,做得最有争议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毛文龙是明朝的大将,他守在皮岛(皮岛是一个海上的岛屿)。但是毛文龙守在这个地方以后拥兵自重,成为当地的一个土皇帝,自己还做贸易、收税,他那个皮岛还挺富裕,自己和自己的毛家军们生活得很愉快。
袁崇焕到皮岛去视察,一问底下的人,发现所有的将领都姓毛,就问这毛文龙怎么回事。他说:“这都跟我姓,这全是跟我姓。”将领一个个都改成姓毛。袁崇焕觉得毛文龙尾大不掉,将来肯定是一个心腹大患,因为他已经没法受朝廷节制了。袁崇焕还认为,就算自己把他杀了,这个岛自己派人照样能够管得住。
他在带兵去劳军的时候,跟毛文龙喝酒聊天聊得还挺愉快,两个人还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结果第二天升帐,他突然之间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毛文龙的十二条大罪,斩了毛文龙。斩完第二天,他升起祭坛祭祀毛文龙。你说他心里多矛盾?他说:“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 乃我辈私情。”公私分开,从公出我要杀你,从私情讲我很尊敬你。但是毛文龙死后,后金的部队确实就能长驱直入,所以这个是袁崇焕所犯的一个战略上的错误。
在崇祯二年,也就是1629年的时候,皇太极发兵从喜峰口入关。他没有从宁远、从山海关进入,而是绕到了喜峰口,喜峰口山势很险,清兵还骑着马从山上翻过来入关。袁崇焕就入关救难,这一下子惹了大祸了,这个在历史上叫作“己巳之变”,因为那一年是己巳年。
袁崇焕犯的错误是什么呢?他认为他应该尽快地回到北京,入京勤王,但是这其实是有忌讳的。“十一月十五日,袁崇焕赶到河西务与诸将计议前往北京,副总兵周文郁极力反对说:‘大兵宜迎击敌军,不宜入都。况且敌军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离通州十五里,粮饷取给于河西务,理应在此战守。’”
意思是你应该在通州这个地方跟清兵决战,你不应该把战火烧到西直门去,你不应该把它带到北京去。又说:“外镇之兵未奉明旨,而轻易进至京师城下,断断不可!”咱们是戍边的部队,咱们今天没有收到皇上的指令就带着兵进北京,这绝对不可以,这有造反之嫌。袁崇焕不听,固执己见说:“君父有急,顾不了这些,倘能济事,虽死无憾!”就是袁崇焕认为自己非常忠贞。他说君父(就是皇上)今天有难,咱还能顾那么多吗?哪怕他要杀我的头,我也要先救他的命。
然后就带着兵直奔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这一决策铸成了大错。皇帝最怕的就是你把部队带到我面前,你危害到我的生命安全了,但是决战就发生在广渠门外,发生在德胜门外这样的地方,我们今天那些交通拥堵的地方当年都是战场。
“袁崇焕不曾料到皇太极施离间计,散布谣言说后金与袁崇焕有密约在先,故意引建州兵入内地。此举恰恰印证了民间的谣言,激起了公愤。”其实这些离间之计其实都是投降清军的汉人大臣给出的,他们抓了一个皇宫里的太监,然后趁那个太监背身躺在那儿的时候,几个大臣就在旁边聊天:放心,没事袁督军那边都安排好了,咱们里应外合,很快就进去了。然后再找一个机会把那个太监放走,因为太监是能够直接见到皇帝的人,等到太监回到宫里边把这些事对崇祯皇帝一讲,崇祯皇帝心里边就扎下了这根刺。
而且最重要的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袁崇焕没有在外抵挡,而是把清军放到了北京城下决一死战。在这个地方打得也是真狠,广渠门外祖大寿、袁崇焕大胜。袁崇焕差点被刀就砍中了,祖大寿也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两个人硬是把这个清军给打败了。
但是等到袁崇焕进宫见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崇祯皇帝却说了一句:“着锦衣卫拿掷殿下。”就是捆起来,给我放在那儿。袁崇焕当时大惊失色,祖大寿惶惶、浑身战栗,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已经把清军打走了,我们已经成功了,怎么会被抓起来呢?你猜怎么着,祖大寿直接带兵就跑了,带着辽东的兵就出山海关回去了。
但是还有小股的清军部队在作战,所以祖大寿一走,皇帝又慌神了,说怎么办?大家说只有袁崇焕能够叫回来祖大寿。于是袁崇焕在狱中拿笔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让祖大寿回来。祖大寿都走到一半了,这时候收到袁崇焕的信,他和部队将领念着信,泣不成声,所有的将领都在那儿哭泣,觉得受到如此大的委屈,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祖大寿的八十老母就在军中,这老太太听说这事,过来跟他们讲,此时正是我们报恩的时候,咱们为的不就是袁将军吗?那么我们应该立刻回去救难,先立下军功,再救袁崇焕。所以祖大寿又带兵回来,把清军彻底地赶出关外。这个时候其实袁崇焕还未必会死,因为当时记载,崇祯说了一句话:“还得南方人来守辽东。”他还是想用袁崇焕的。
但是后来那些阉党开始大肆地攻击,把袁崇焕跟当时的内阁次辅钱龙锡绑在了一起。阉党为了攻击钱龙锡,拿出一些伪造的证据,说袁崇焕给钱龙锡行贿,然后这里边有大量的勾结、结党行为。这件事情触动了皇帝的神经,最后宣布把袁崇焕凌迟处死。
明朝之亡从这儿就开始露出端倪,真正能打仗的人已经被凌迟处死了,接下来进入事事堪忧的阶段。
崇祯皇帝所面临的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摊子,水利和驿递(就是我们说的驿站)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的负担。咱们可以看一下他们当时怎么讨论问题的:“大臣黄承吴说:‘东南时患水灾,皆水利不修之故。’朱由检问:‘水利何为不修?’然后旁边的另外一个大臣就说:‘水利是东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需要钱粮。’朱由检听了沉思良久说:‘要修水利可扰民否?’”大家听出来这个转折了吗?本来想修水利,一听说水利要花很多钱,他马上问修水利是不是扰民呢?然后钱龙锡奏说:“臣等惟恐扰民,故行彼处抚按酌议。”意思就是让他们去商量一下。
“水利话题告一段落,御史毛羽健见缝插针,呈上奏疏请减轻民间驿递负担。”驿递是什么呢?就是邮局,送信的。17世纪是邮政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欧洲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时法国国王的办法是把驿站交给了法国的邮政大臣,说这是国家的负担,我们现在承受不起了,交给你们家来承包。邮政大臣的家族开始承包整个欧洲的邮政的系统,他们做了两百年的欧洲首富。这变成了一个很赚钱的事。但是崇祯皇帝错失了这个机会,他没有把邮政发展起来,反而扼杀了这个邮政系统。
最早建立驿站的时候是为政府的体系服务,尤其是为军事服务,但是当时80%的工作量都是为权贵们服务的。而且加上有驿站的设置,就要养大量的驿卒,要养大量的马匹、粮草,是沉重的国家负担。所以崇祯的办法是裁掉这些驿站。大家知道吗?在被裁掉的那些驿站的万千驿卒当中,有一个人就叫李自成。
这就是引发了后来整个天下大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触动原因,就是大量的流民失业。本来他是依靠着驿站讨生活的,这是一个生态体系,但他没有了工作以后,再加上天下大旱粮食出产又不多,那就只好“驱民为盗”,产生了造反的人。
崇祯皇帝当时有一句感叹说:“今日吏治、民事、夷情、边备,事事堪忧。”什么事都让我非常地头疼。
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并不是所有的大臣对他都是言听计从,也有人给他进很有价值的进言,有一个叫作陕嗣宗的御史给他写了一个奏折,评价他时有一段“三不可及”和“五不自知”的言论,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有价值。
“三不可及”说皇帝好在哪儿呢?说古来帝王好学者不少,但像咱们这位皇帝这么好学的没有,这是第一不及——好学。第二,“声色不染,货利不求”,就是不贪,不像别的皇帝一样整天给自己捞钱,这个是不及的。第三个叫刻厉节约,从来不奢靡,叫作“云构不烦于土木,情思不及于花鸟”,你看跟宋徽宗比起来这强多了。所以这是崇祯皇帝好的地方,好学习、不好声色、不贪、节约。
“五不自知”,就是说五个皇帝的盲点象限是什么呢?第一个叫“今陛下批答不辍,顾问日勤”,就是什么事你都要问,什么事你都要有一个自己的意见,“使臣下凛凛于救过不及”,谁还敢畅所欲言?一个皇帝如果目光如炬,说实话是不好的。我在讲领导力的课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一条,说挑毛病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所以如果一个皇帝又精力旺盛,又喜欢挑毛病,事事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底下的人肯定是“凛凛于救过不及”。每天忙着补错,都补不过来,哪有时间去构思更大的事?哪有时间做创造性的工作?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说“今陛下一概疑之,以慷慨进言者为专擅,以一言偶误者为不敬,以修正意见者为肆欺变幻。臣恐日涉于猜疑而不自知”。就是崇祯太怀疑了,他觉得这些人只要一犯错就是发心不对,这个人包藏祸心。这种疑心可能是来自他那种不安全感,因为他是在政治斗争当中生存下来的,在政治斗争当中保持这样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敏感性,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你根本斗不过魏忠贤。但是在建设这个国家的时期,他需要的是放手 ,他需要的是信任,甚至有时候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臣下的人有容错率,这时候才有可能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说皇上的官威太大了,叫作“敬大臣之心何在”。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你很有可能对大臣们太过傲慢而不自知。第四个就是“非可旦夕责效”,就是太急于求成,咱们这个王朝都这么多年了,有这么多的积弊在这儿,得一样一样地干。但是你什么都想一下子做好,会导致我们反而元气大伤,这是第四个。第五个,皇上聪颖太高、太聪明,“不患不明察,患有人乘明察而花言巧语中伤善类”,就是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聪明程度。这个叫作“五不自知”。
我觉得这个奏折上得真是相当地及时,很可惜崇祯皇帝并不能够听得进去。他自己说:“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就是整天都特别地累,你知道当一个领导没有领导力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上下都累,领导也会抱怨自己非常累,下边的人也会抱怨这活没法干,所以他觉得夙夜焦劳。
接下来故事的高潮来了,就是民间起义开始发动,这一章叫《剿,还是抚》。就是在天启七年的时候,天启皇帝的最后一年,澄城县的一个叫王二的人造反。当时颗粒无收,大家没有饭吃,但是还要交相应的那么多的税,所以王二登高一呼喊了一句:“谁敢杀知县!”然后底下的这些人说:“我敢杀知县!”一大群人冲进县衙把知县杀了,这开始了西北地区的造反。
这里边很多支力量,其中最著名的有这么几支:定边营的逃卒王嘉胤,然后安塞的马贼高迎祥(高迎祥是最早的闯王),榆林的捕快张献忠,还有米脂的驿卒李自成(李自成最早的外号叫八队闯将)。你看这些人的出身你就能够看出来,这些人本来可能都是有一些工作的,有自己的营生的,但是因为政策的问题“驱民而为盗”。
杨鹤当时是陕西的三边总督,去进行招抚。他认为“皆吾赤子”,这都是我们的黎民百姓,你能够招安就尽量地招安。但是你知道这个农民起义军最厉害的在哪儿呢?就是你如果政策好,我就跟着你招安了,招安过两天觉得不舒服,我又造反了,所以招安基本上是无效的。后来洪承畴很快地接替了杨鹤。这个洪承畴打仗是很厉害的,叫作“荡平陕西”。
其实农民起义军跟官军打仗是打不过的,但是打不过他们有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跑。我在陕西打不过你,我就去山西,我在山西打不过你,我就到河南,就这几个地儿跑来跑去。但是这些官员们有自己的防区,所以他们的办法就是守陕西的官员把起义军赶到山西就好了,山西那边赶到河南就好了,所以这些起义军非常难以被扑灭。
实际上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洪承畴一个人把陕西、河南、山西的军务全管了,那就应该可以统筹去作战了。但是洪承畴没有得到这个权力,崇祯皇帝迟迟不愿意给洪承畴更大的权力,因为他怕洪承畴军功太盛、功高震主。
崇祯八年,张献忠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直捣凤阳皇陵。张献忠打到凤阳皇陵的时候,你知道内阁的人说什么吗?内阁的人说,不可能,张献忠他们不可能打到凤阳去。然后别人就问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说:“贼起西北,不食稻米。”这些人是西北的人,他们是西北的贼寇,不吃米,他们到那边去干吗?这简直是昏庸到了极致。在过元宵节的时候,张献忠的部队化装成进城看灯会的老百姓进到城内,然后开始大肆地劫掠。这次进攻战略意义实际并不大,但是导致明朝的人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动荡。
最可怜的是老百姓,为什么呢?有一句话叫“贼掠如梳,兵掠如剃”。起义军从前面走过一波,就像梳子梳过一样,梳子梳头你最起码还能留一点头发,但是几十万的左良玉的大兵、几十万的洪承畴的大兵从后边跟过来再走一趟,就像剃刀剃过一样,所以真正是民不聊生。
直到后来崇祯皇帝看没办法,才让洪承畴做了西北五省总督,然后让卢象昇任东南五省总理。一个五省总督,一个五省总理,让他们两个人配合来剿灭起义军。剿灭还是相当有成效的,在最有希望的时候是打到李自成只剩三百人逃脱,然后又遇到了一股部队再次作战,李自成只带着十八骑人马逃入商洛的山中。你想想看,其实很有希望直接剿灭李自成,这个叫初见成效。
但是在这个时候,清军又从喜峰口入关了,清军其实不是为了攻占北京,他们是草原民族,是来劫掠的,来这儿抢劫一些东西,就走了。清兵入关以后,当时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用了一个什么方法来对付呢?慢性自杀,他觉得这事我没法弄了,这个责任太重大了,我也不会打仗,于是他就每天吃大黄。每天吃一点大黄,每天吃一点大黄,逐渐地加量,最后死了。
宣大总督梁廷栋(宣大总督负责守住北方的门户)也这样,也是吃着大黄慢性自杀死了。当时真是搞得崇祯皇帝措手不及,崇祯皇帝让杨嗣昌接任了张凤翼的兵部尚书,然后卢象昇接任了梁廷栋的宣大总督。杨嗣昌向皇帝保证说:“下三个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结之局,是在我皇上赫然一震怒间尔。”就是皇上只要下定决心,咱们把这个十年不结之局给它彻底解决掉。
他们当时所定的策略叫“十面张网”,就是卢象昇、洪承畴,加上从北京调过去的孙传庭的部队,把这些起义军的部队围在中间。张献忠投降了,但这个叫诈降。张献忠带着大量的部队诈降给谁呢?投降给了熊文灿。熊文灿这个人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大家要把张献忠整个打下来时,熊文灿没有那个勇气,但一听说张献忠要投降,他马上就来劲了,因为这算他的功劳。关键是张献忠手里边有大量的钱财,因为他到处劫掠有很多的财宝,所以张献忠用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熊文灿,熊文灿就让张献忠投降了。
但是投降以后,张献忠没有交出一兵一卒。按理说你投降就应该解散部队,然后你的部队应该编到我们的体系里边来,老百姓该回乡的就回乡。但是张献忠一个士兵都没有交出来,还是自己管着自己的人,而且粮饷还要从熊文灿那儿来。“万一他真的是投降呢?”熊文灿为了能够获得这么一个可能性,把张献忠养了很长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关外又出了事,叫“内忧外患”。杨嗣昌就提出跟清兵议和,议和这个事其实是皇上首肯的,但是这位崇祯皇帝从来不愿意承担道德上的压力。如果是皇帝提出来可以议和,皇帝说可以光明正大地做这件事,那杨嗣昌就可以放开手脚干了。但是杨嗣昌跟清军议和消息一传出来,马上就受到了弹劾,然后崇祯皇帝又动摇了,觉得不能够拿这么大的江山去跟那些外族议和,这是很丢脸的一件事。
但是清军那边传出来的话很简单,叫作“夏秋必有举动”。多尔衮说,你要么就答应我的条件,咱们赶紧谈好条件议和,和平相处,就像宋朝结一个澶渊之盟一样,要么我夏秋一定会有异动。
崇祯皇帝在攘外和安内这件事上始终摇摆不定。那边李自成和张献忠其实已经有机会可以扑灭了,但是他听说清兵“夏秋必有异动”,他就把洪承畴和孙传庭调往北方进行边防。把最能打的洪承畴和孙传庭调到了山海关,去守着北方的入口,就等于给李自成和张献忠留了一口气。
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清兵从墙子口、青山口入关,纵横两千里,一直杀到山东、杀到河北这些地方。大部分的官员关起城门不管,就不敢跟清军交战。
但卢象昇这时候主战。“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率部赶到巨鹿县贾庄,被清军包围。从早晨战至下午,炮穷矢尽、身中四箭,又受三处刀伤,还呼号督战不停,从马上跌下,阵亡,年仅三十九岁。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弃总督于不顾,突围而逃,全军覆没。”卢象昇是主战的,但是有很多部队就直接没有战,只是尾随着清军,远远地看着清军在两千里地之内不断地劫掠。崇祯皇帝大怒,杀了三十六个官员,其中包括武将,也包括文臣,孙传庭也因此入狱。
孙传庭因为这件事牵连入狱,但实际上他很冤,因为接手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到末局了,清军都已经走了,但是崇祯给孙传庭也安上了一个罪名,关起来了。
在崇祯十二年时候,张献忠再次造反,而且张献忠这次造反的时候曝光了一张贪腐名单,所有收过他黑钱的人全部被曝光出来,令朝廷颜面尽失。杨嗣昌亲自督军跟张献忠打仗,在玛瑙山还完成了一次大捷,杨嗣昌特别地振奋觉得有机会能够剿灭起义军。
但是,杨嗣昌对于张献忠的围剿政策总是慢半拍,他在军事上不够快捷,所以总是离张献忠有几天的路程。甚至张献忠嚣张到什么程度,杨嗣昌向天下发布布告说,有擒张献忠者,或者斩杀也行,“赏银万两”。然后有一天,杨嗣昌的那个衙门门口贴了一张布告说:“有斩阁部者,赏银三钱。”张献忠的部队(或者密探)能够深入杨嗣昌的衙门口,贴上这样的布告,而且非常讽刺地说杀了阁部只赏银三钱。
这种尾随追逐的政策直接导致了洛阳陷落和襄阳陷落。大家知道洛阳住着谁吗?住着万历皇帝的一个非常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然后襄阳住着襄王,这两个人都被杀了。这个事情传到京城以后,崇祯皇帝痛哭不已,这是自己的叔叔,自己的叔叔都不能够得到保护,他觉得非常愧对,说我真是应该羞愧而死。
然后底下的大臣就讲,皇上你不要太难过,“此系气数”。我觉得这话说得也实在是难听,说这是咱们大明王朝的气数。然后另外一个人也跟着附和说:“气数所致,皇上不必过于挂心。”然后朱由检说:“就算是气数不足,人事总有可为。”但这些年来打过什么胜仗呢?一路上都是这样丢盔弃甲的,连我的叔叔都被人杀了。
十三年的时候,崇祯皇帝要求洪承畴出山海关,解锦州之围。当时多尔衮带着部队已经包围了锦州,洪承畴出山海关,正好是清军期望看到的东西。因为清军当时围锦州,它的目标只有一个,叫作“围点打援”。咱们看军事题材的电影就知道,我把你这个地方围起来,我不是为了打你,我是要打增援你的这些人。所以洪承畴带着部队到了锦州以后,就陷入了清军的重重包围中。
“叱咤风云的洪承畴此时已是穷途末路,遵旨极力死守的松山孤城已毫无实际意义,不过束手待毙而已。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叛降清军,俘获洪承畴做见面礼,松山陷落。然后锦州守将祖大寿陷于绝境无可奈何,献城投降。”
这时候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来说,咱还是讲和吧。皇帝说,可以,没问题。但是其他的大臣又进行攻击,叫“堂堂天朝,何至讲款”。你看崇祯的痛苦就在这儿,他没法坚持一个可行的战略,他的脑海当中总是被道德绑架、犹疑不定。每次只要有人提出来说“堂堂天朝,何至讲款”,就有人出来背锅,这次背锅的是陈新甲。陈新甲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执行的是皇帝的这个策略,没想到皇帝出卖了他,所以陈新甲下狱。
接下来这一章就到了亡国篇了。
闯王李自成这时候三围开封,把开封府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崇祯皇帝没办法,看手边还有什么人能用,能打仗的都没有了,想起来监狱里边还有一个——孙传庭,然后就把孙传庭从监狱里边放出来。孙传庭特别兴奋,很激动说,你只要给我几万兵马,就没有任何问题。然后孙传庭开始去和李自成作战。
李自成在这一次兴起的时候,已经吸取了前面的很多教训。他的作战能力和他的政治方针都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改变。之前他们是以劫掠为生的,他们是起义军,需要民间补给粮食。但是这一次他再出征以后,他喊出来的口号是“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我要团结老百姓,所以民心向背一下子就显示出来。最后老百姓纷纷打开城门,然后迎接闯王,叫作“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叫大顺政权,这是崇祯十六年的事。同时,张献忠在湖北的武昌把自己称作大西王,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孙传庭的部队主要守在潼关以内,就是关中地区当时受孙传庭的控制,还是比较安定的。大家想一下这个地图:关中地带、西北,这是孙传庭的部队;然后河北、北京,崇祯皇帝在这儿;中间的这段河南、山西这一带是闯王力量最强盛的地方。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出了一个主意,他要求孙传庭出潼关和闯王决战。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演,就像当年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潼关去和安禄山决战,是一个道理。潼关不能出,为什么呢?因为潼关有天险,守着潼关的天险,西安这一带是安全的,整个西北地区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出了潼关,一旦让闯王的部队过了潼关的话,那么天下一大部分都会被闯王控制。
但是崇祯皇帝说只能这样,因为没有别的部队可以调了,他就强力地要求孙传庭出潼关。当时有一个阁臣跟他说:“皇上只此一副家当。”你看这话说得多惨,说您今天就这一副家当了,你没有家底了,这就是你最后的依靠了,你怎么能把他们也拿出来呢?但是没办法,孙传庭出了潼关跟闯王打了一仗。
最后孙传庭被崇祯皇帝定义为“轻进寡谋”,实际上这个“轻进寡谋”的人就是他自己,是他要求这样做的。孙传庭阵亡,闯王的部队进入西安,把西安改名为长安,这就是大顺王朝的都城。
在大顺永昌元年的时候,当时的气氛我们给大家念一下,感受一下这个国之将亡时候的气氛:“崇祯十七年的春节就在这种形势下到来了,正月初一日,北京城内大风震屋,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讲究迷信的官员以为是一种不祥之兆,占卜以后证实了这种预感:风从乾起,主暴兵至,破城,臣民无福。”
“这一天的元旦早朝,照例有皇上接受群臣朝贺的仪式,朱由检一大早来到了皇极殿,殿上只有一名值班的官员,上朝的钟声早已响过,不见一人上朝。值班官员对皇上说:‘群臣不闻钟鼓声,以为圣驾未出,来者更迟,不如再令鸣钟,开启东西长安门。’朱由检下令再鸣钟,不准停歇,果然文武官员们陆续从东西长安门而入,在皇上天颜正视之下,惶恐得不敢过中门,文臣直入武班,武臣直入文班。”整个朝上完全乱了,乱糟糟的,人们以为这是一个更不好的兆头。
然后大家讨论到平叛,这个的事核心就是没钱了,没钱怎么办呢?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皇上的内帑了。内帑是什么?就是皇上的私房钱,你得把你的钱拿出来平叛了。朱由检说了一句话:“今日内帑有难以告先生者。”说完潸然泪下,说我这儿也囊中羞涩,我也没钱。这个确实是钱的问题。
但问题是什么呢?各位,“三个月以后李自成进入大内,查出库藏金银数量十分惊人,待仓皇撤退时,用骡马载运从四十多个地窖中搜罗来的三千七百万两金银”。这个都是罗雀掘鼠之辈藏起来的。我相信崇祯皇帝不是假装的,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有这些钱。这些藏在地窖里边的钱,都是宦官们贪污藏起来的。
还有很多人提出来,干脆迁都,就是不行咱们就南迁。这个崇祯皇帝怎么做决定的呢?“朱由检做出了与他本意大相径庭的决断”,就是朱由检其实一开始在不断地问人南迁如何、如何安排南迁,甚至他都参与了很多南迁的安排的工作,但是到最后,等他真的要行动的时候,他又被道德绑架了,他认为南迁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南迁是抛弃了祖宗家业。
接下来就到了亡国的这一刻了:“三月十二日,李自成农民军逼近京郊,朝野大震。朱由检召集群臣询问有何对策,举朝束手无策,有人提出关闭城门,禁止出入,此外一无所为。”就是大兵来了,皇帝问这些大臣能干吗?大臣说把城门关上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建议。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指挥农民军冒雨猛攻,然后李自成派人来跟崇祯皇帝谈判,说再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可以割地讲和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两,此后可为朝廷内遏群寇,犹能以劲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觐。”就是我跟你平起平坐,我可以帮你打清军,气得朱由检推倒龙椅匆匆而去,朱由检觉得这根本没法谈判。
实际上李自成想做的就是南北朝,而且只要百万两的犒赏银子。朱由检如果知道他的地库里边有几千万两银子,我觉得说不定他就答应了,但是他当时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没有钱了。
“太监曹化淳按照‘开门迎贼’的公约打开了彰义门,向农民军投降。”那农民军进城以后,有一些大臣确实是为社稷而死的。有人死国,也有人改换门庭,很多人就开始准备上大顺国的朝了。李自成手下最重要的军师叫牛金星,大家如果听过闯王的那个评书,你会知道牛金星负责筛选这些官员,当时所有的这些人都去巴结牛金星。
看看崇祯皇帝的结局:
“内侍们劝皇上急走,朱由检将信将疑,便带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就是今天景山公园的景山)上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内城确已陷落,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他对结发妻子周皇后说:‘大势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然后皇后答应,说没办法。
“两个人痛哭流涕稍倾,心境平静下来,意气自如地坐下,命左右侍从进酒,他正襟危坐,连饮十几杯左右,侍从紧张地伏在地上,仰视不敢动。朱由检命他们立即传旨给后宫嫔妃及懿安皇后,要她们自尽,叫‘莫坏皇祖爷国体’。”
“然后传主儿来(就是把儿子们叫来),太子及定王、永王匆匆赶来,还穿着宫中的服装,朱由检训斥道:‘此何时,可弗改装乎?’(你还敢穿这样的衣服吗?)立即命宫女取来旧衣,亲自为他们换上,系上衣带,告诫道:‘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恋朕,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长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又说:‘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诫也。’”
大家能听到,大难临头的时候父亲给儿子的这种交代,因为太子什么时候把别人叫过老爷?所以崇祯得教会他的儿子,到了社会上你要用这样的方式求生。
“临别时,他大声说:‘尔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你们三个人怎么这么倒霉生在我们家,然后送这三个皇子出宫以后,来到坤宁宫,见周皇后已经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徽媞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检对她说:“尔何为生我家。”挥剑向她砍去,公主用手臂挡了一下,手臂被斩断,立刻昏厥了过去。这就是后来我们在很多武侠小说里边看到的独臂神尼的来源,就是这个公主的胳膊被砍断了一只。
然后朱由检就和王承恩两个人来到了煤山下,朱由检在寿星亭附近的一棵大树下上吊自杀,王承恩也随之自缢,这个时间在十八日后半夜,也就是十九日的子时。“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就是161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崇祯十七年,就是1644年三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岁,虚岁。他的死意味着明朝的灭亡到来。”
今天大家还可以去景山公园,看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树,据说崇祯皇帝留下了很多的话,每种记载不同,但是大部分的含义就是无脸见先祖,所以他把头发披在前面挡着自己的脸。还说“无伤我的百姓”,不要让百姓遭难等等。这是崇祯皇帝最终的结局。李自成后来把崇祯皇帝收殓了,在崇祯皇帝的棺材前边,四拜垂泪,因为毕竟这是他的皇帝。他虽然是造反的人,但这依然是他之前的皇帝,所以李自成还希望能够给他一个得体的结尾。
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并没有能够待得住。到这儿,就要讲到一段八卦,过去我们讲“六军恸哭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讲陈圆圆的故事。陈圆圆到底是怎么回事?她是一个名妓,据说是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把陈圆圆收在自己家里边,本来是想把她送进宫里边去讨好皇帝的,后来没进去,田弘遇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陈圆圆是一个很有脑子的人,她就跟田弘遇讲,你看现在天下将要乱,如果李自成的兵进了北京,咱们得找一个靠山,得找人能保护咱们,所以我有个建议,听说那个叫吴三桂的是个大英雄,你把他找来,我愿意奉献我自己,让吴三桂来保护咱们。
田弘遇觉得不错,就把吴三桂请来跟陈圆圆见面。一见之下,两个人相互都很倾心,一个是少年英雄,一个貌美如花,两个人就结为夫妻。这时候吴三桂收到军令要回到山海关去驻守,本来想要带陈圆圆走的,结果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去,陈圆圆就留在了北京城里边。后来有人说,吴三桂问来问去别的事都不重要,最后听说李自成想要霸占陈圆圆,一下子怒了,所以就发兵来进攻北京。
但实际上,樊树志先生在书里边讲这个基本不太可能,吴三桂发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首先国亡了,其次家破了。
吴三桂觉得自己力量不够,所以他向清军泣血求助,自己穿着孝服跑到多尔衮的帐下痛哭很长时间,最后说动多尔衮,派了十万铁骑跟着他一起打农民军。农民军之前的战斗力很强,但是跟这个关外的铁骑一打,马上就溃败。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称帝,第二天便开始撤离北京,就是只在北京当了一天皇帝,然后北京形成了权力真空。多尔衮是一个相当有政治头脑的人,他要求吴三桂接着去追李自成,北京交给他们。而且多尔衮为了笼络人心,还发布告示,要臣民们为崇祯帝挂孝哭灵三日。
大家知道清朝的皇帝对于崇祯皇帝还是有一分敬意的。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顺治帝前往明十三陵祭扫。“十七日,至祭思陵,失声而泣连呼:‘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他把这个崇祯皇帝叫大哥,说我跟你一样,都是咱俩想干事但底下的人不给力。这个思陵成为十三陵中最为简陋的一座,前面十二个皇帝都有他们的孝子贤孙帮着打理,崇祯皇帝这儿是清朝人帮着建造的,所以就显得简陋了很多。
我们在这儿就打住不讲了,我们就通过今天的这个故事了解了崇祯这个人。我相信大家能够听出来,这个人其实挺能干的,他在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是相当有能力的。但是当他需要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团结一批人的时候,在不是仅仅靠怀疑和亲力亲为就能够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显得有些过于多虑和自负。所以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这本书,虽然有点难读,但是故事还是非常精彩的。大家各自去体会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谢谢大家,下周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