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论语:学而》听读书笔记(441/FD314)

爱我羊 2022年4月22日18:07:16
评论
235

《樊登讲论语:学而》听读书笔记(441/FD314)

【演讲文稿】

说起《论语》,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都不可撼动。因为,其中的任何一句,都足矣受益终身。樊登老师,从《论语》的前十篇中,挑选出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20个名句。如果知晓和掌握了这背后的故事,那就不难抓住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即学习后需要不断地练习。

检验真正学会的标准,看是否经过大脑中系统二的思考。正如《刻意练习》书中所说,这只能来自于大量的练习。

“学而时习之”是自修,而“有朋自远方来”则是共修。意为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孤军奋战。还需要同行人外在的信息与力量传递。

会不会联想到《他人的力量》书中的“第四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互动,助力达成最终目标。

这句话作为开篇,力量无限——

艰苦的求学过程,不只要勤读书,还要不断练习,以及和他人的互动。自修与共修,达成“人不知而不愠”。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孔子,一个人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骄慢,您觉得这个状态怎么样呢?

孔子说可以,这样已算不错。但是,贫穷一样可以很快乐。

子贡所说的,其中有一股暗力量,需要时刻提醒和控制自己不要骄慢,不要谄媚。这是修炼中,并不是本质的感受。

而孔子的快乐,不来自于外在的财富与地位,是由内而外所生发的。他已经沉浸于此境界之中,不需要痛苦,也不需要和自己较劲。不去向外找,这就是中庸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过去的原意是:为政要用德性,北极星不动,其他的星星围绕着北极星转。即先将自己的位置定好,其他人自然各归其位,整体也会运转起来。

看过《复杂》之后,真实的感受到,这个领导力的境界真的特别高。为什么呢?

因为太多的领导过度的追求“有为”。

凡事都要插手和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公司上下大事小情均要请示领导,导致领导忙到无法深度思考,员工没有成长,公司也在原地打转。

简单体系需要的是不断地控制,但孔子的这句话,却是复杂体系的反应。

华为有一句话——“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意为,我们要保证方向大致正确,随时调整,有错误马上改正,才能保持活力。

【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意为:人不能够被物化。

《跨越式成长》书中的观点:假使从事某一项工作到了四五十岁,也依然可以再去发展出一个新的能力来。

就如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师,是一个官僚,是一个写书的人。他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把前人的转述一下而已。

对他来讲,不能完全定义。甚至孔子礼、乐、射、御、书、数都非常好,能学的东西都尽量学,因为“君子不器”。

《跨越式成长》《未来学校》,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个模子复制给所有人,而是要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有动力去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生命的各种可能。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周游列国去到了卫国,王孙贾是卫国的一个大臣,卫国当时的情况是“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南子长得漂亮,但名声不好。但是南子掌握着朝廷上的诸多权力。

王孙贾问孔子,表面上看起来是请教,实际上说:你整天向屋子的主神求祷,还不如去贿赂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孔子的回答,如果你所做的事获罪于天,根本就不对,是违反天命的,那向谁祈祷都没用。

孔子认为,名正言顺是极其重要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世界上有两种秩序,一是自然规律,一是社会规律。

所有的事情短期之内看,或许是社会规则起作用,但真正长期起作用的,一定是自然规律。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书中讲到,“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一件都不要做”。这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法则,而不是被社会规则所带走。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进如太庙后,每件事都要问,旁边的人指指点点说,这人是谁啊,怎么什么都问?

孔子认为,进入太庙是接受了一个重大的责任,要代表国家要去行使祭祀的礼仪。这其中的规矩,应该一点点地调研和了解,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这代表着诚敬的态度。

这正是《终身成长》书中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评判,更害怕丢脸,生活在评判与被评判之中。因为,他做事不是考虑怎么做的对,而是如何才能赢,从而证明自己。

一个具有终身成长思维的人,做事考虑的不是面子,不是别人怎么评价,只考虑如何做的对,做的更好。这就是孔子的终身成长心态,“入太庙,每事问”。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一个人被摁在水缸里,一定是不快乐的,那冒出头来呢?也不能长久的快乐,还会焦虑和痛苦。为什么?

因为底层的价值观错了。仁者,有着正确底层逻辑的人,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仁者,真正安处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心的境界。

《幸福的方法》书中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幸福?

溺水型人格的人,就好比被摁在水缸中,认为先忍着点,过了这段就会好。等考上大学就好了,等找到工作了就好了,等结婚生子就好了。但实际上呢?正是这样的价值观,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孔子所描述的,是最高境界。达到仁者的状态时,人是通达的。

有钱了,住别墅开豪车,可以坦然的享受,但不会以此为骄慢。同样,穷困潦倒了,依然能够平静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因为,已经具有了从生活点滴寻找乐趣的能力。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幸福从来都不是某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大家都想过有钱有地位的生活,假如是以贿赂的方式获得富与贵,不符合道,那我不做。贫穷低贱,的确是被讨厌的东西。但要做违背道的事,去改变贫贱的状况,我也不会做。

君子没有了仁德,还要名声做什么呢?真正的君子,即使是吃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能够违反仁德。当周边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我也依然要坚持。

特别是遇到极大的压力或打击,甚至是危险的时刻,还能保持淡定和仁德,保持着对他人的关心,这是衡量君子的关键标准。

参看《王阳明哲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苏东坡传》,这些都是经历颠沛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仁德和修炼之人。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突然感慨:道估计是很难推行了,怎么办呢?我就驾一艘小船出海。能和我一起漂洋出海的,就是子路了。

子路听后非常高兴,但孔子说,我带他的主要目的是做保镖,因为他比我打仗厉害,其他的无所谓。

孔子也有弱点,不是一直刚强。他难过失望的时候,直面它,甚至用幽默的方式讲出来。

如果在生活中,有苦恼、愤怒,压力巨大时,不妨试试自嘲。自嘲好过嘲笑别人,嘲笑别人是尖刻,嘲笑自己是幽默。幽默也许是最好的强心剂。

这是孔夫子拿自己打趣的一段话,显示出孔子可爱人性的一面,圣人也是会发牢骚的。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子点评说宁武子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变得很聪明,有很多想法和创意,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国君昏乱、奸臣当道的局面出现,宁武子就立刻装傻充愣,好像什么都不会。

孔子感叹,他聪明的状态,我能做到,但装傻充愣,这辈子是学不会了,也是佩服他的能屈能伸。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标志是什么?是愿意为某种事业献身。那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而苟活。

联想到书籍《钝感力》,宁武子的钝感力极强的。如果缺乏钝感力,不能够将自己好好地保护起来,那生活中任何的小刺激,都会激起拼命的想法。

但是感受到活下去的重要性,还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方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用草卷成容器,装糙米饭吃,拿破瓢舀水喝,住在贫民窟的地方,没有人能忍受这种糟糕的状况。但颜回并不是忍着凑合过,而是如此的境况,依然能保持精神状态。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

请注意,孔子称赞的不是“一箪食,一瓢饮”,号召大家都去过穷苦日子,称赞的是颜回在如此境遇之下的心境,这是关键。

《次第花开》、《正念的奇迹》,都是关于人生修为的书。读过后,才知道人的快乐分为3个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战胜了别人的快乐。

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面。比如:别人的房子不如你的大,你快乐;别人的车子不如你的好,你快乐。这是最低层次的快乐。

第二重境界,是战胜了自己的快乐。

我在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好,所以我快乐,看起来似乎比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

但想想看,战胜了自己才能快乐,那人生的后半段怎么办呢?因为经历过人生巅峰后,身体会越来越差,事业也走下坡路,精力也不济了。一天不如一天,难道要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吗?

当然不,我们需要走入第三层次。

第三重境界,是无条件的快乐。

这是充满正念的,时时刻刻都能与当下这一刻产生联结。

快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需要不断修炼,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等方式来慢慢体会。

若只从外在的环境中,去寻找快乐和美好,则是无穷无尽的挑战和烦恼。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根据多年的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人们在极其专注做某件事时,完全忘情或是忘记时间的状态,这是内心最愉悦的时刻。

书中说道,如果做一件事情感到无聊,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做事情的方法不对。如果足够投入,哪怕是煎鸡蛋如此简单的事,也能够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心流。

简单的“知之者”,知道这件事的人,只是停留在说说的层面。但是“好之者”,想要研究和钻研的人,内心会有一股力量驱动去做事。而“乐之者”,则是完全沉浸在事中,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推动。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意为:孔子如果今天哭过了,他今天就不唱歌了。

孔子是音乐家。“在齐闻《韶》。然后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

听了《韶》乐后,感觉这音乐如此的美好,三个月都食之乏味。怎么会有这样的状态呢?其实就是感受当下,处在心流的状态中。

有本书是《感受爱》——生活中并不缺少爱,但我们似乎没有了感受爱的能力。

感受爱的能力,来自于压力足够小。

正所谓古人讲“以理化情”,孔子参透了,他是合于道的。所以当一个人,真的懂了很多道理后,压力状况就会小很多。因为,不再将所谓的名利权情,视为追求的目标。

孔子最讨厌“临丧不哀”,就是去参加葬礼,却没有发自内心的痛苦,连哭都是假的。这也是一种麻木的状态。

《幸福的陷阱》《内在动机》书中都有相关内容涉及,一个人完整地生活,才有可能活泼且真实。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真的很难吗?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只要想要它,它立刻就到了。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作既难又不难。

爱一个人难不难呢?我们认为是爱是本性,那爱孩子怎么会难呢?

但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爱“坏”了,让孩子特别痛苦。所以爱,既难也不难。如果发自内心地真心想要“仁”的状态,其实这一刻,仁的状态已经到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想成为“士”,必须有大的格局,宏大且广博的理想和梦想。推行仁道,这件事要做到最后离开人世的时候,这难道还不够远吗?别给自己设定退休的年限。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核心主题,每个人的人生一定都有意义,只不过有时候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一辈子,都没能找到那个意义。但是要相信这个意义一定存在。

以及《悲剧的诞生》,哲学家一直在问,我们的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周国平先生说,可能真的没有意义。但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件事,本身就有意义。

邓晓芒教授所著的《哲学起步》中也说道,人要慢慢地活出自己来。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很多人知道却总在错误的使用这句话,推卸责任时经常说,这件事不归我管,所以别找我,这真的理解错了。

这句话其实是说给领导听的,意味着不能什么事都去插手,任何岗位的负责人,都应该负该有的责任。

《责任病毒》书中会看到,组织中如果出现了责任病毒,大家理解这句话全都是反向的,会认为这不怪我,不应该找我。

但是,如果能够解决“责任病毒”的问题,给予下属充分的授权,在分派任务时,更多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时候才是真正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作用。

作为领导者、管理者,随时插手每一项工作,其实是傲慢的表现。要相信员工,相信组织的力量。

任正非所讲:“让能够听到炮声的指挥员指挥战斗”,就是这个道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有四件事是不做的。“毋意”,不要胡乱推测;“毋必”,没有什么事是按照必须的规则去做的;“毋固”,不要固执己见;“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在生活当中,能够做到这四件事的人少之又少。这其中和两本书是非常有关系的——

一本是《思考快与慢》,读过之后会了解,人的大脑有很多缺陷,会产生奇奇怪怪的想法,我们的思维根本不是理性的,而是充满了大量的非理性判断。

另一本是《怪诞脑科学》,书中的“克鲁机现象”告诉我们,人的大脑进化得并不完善,所以才会有推理和脑补。人们习惯支持鲜明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统计数字,这些都来自于我“意、必、固、我”,这也是人和人之间困扰的根源。

“子绝四”,也许是孔子早已看出人脑的缺陷,我们没有想象得那么冷静和理智。所以,不要对自己过分的信任。过度的自信导致的结果,只会想到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只能够看到自己能够看到的东西。对于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想法,或者别人复杂的动机,根本无法洞察。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出现障碍、领导力出现困难的最重要原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一个心中有别人的仁者,不会忧愁。一个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知者之所以不惑,是来自于知者接受随机性。如果能够接受随机性,接受命运的安排,知天命,乐天知命,迷惑就会减少很多。

《混乱》中所讲的爬山算法:命运随机将你抛到人生中的任何一个地方,立刻就近展开搜索,去寻找你可以达到的最高峰。然后下次再抛的时候,一样立刻就近搜索,去找到能够达到的最高峰。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而反过来,如果不是知者,不接受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一定要按照原来既定的方向去走。结果或许是,永远徘徊在山谷中,无法走出来。

“仁者不忧”,当内心考虑的不只是自己时,幸福就会容易了很多。因为,这是自内而外所生发的快乐。

过于强大的自我,做任何事只关注会有怎样的评价?自我越大,烦恼会越多。“仁者不忧”,正是由于自我变小了,忧愁自然也就随之减少。

“勇者不惧”,不畏惧不害怕,并不是莽撞,也不是什么都不害怕了,而是就算害怕也要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怕死》一书讲到,人类前进的动力,是来自对于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价值观,建立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以让内心坦荡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和无常。

“智,仁,勇”三大德,也被称作儒家三宝。能够做到其中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着火了,孔子上朝后回到家中,问的第一句话是:伤人了没有?

人和马比起来,哪个更重要?

看过电影《被解救的姜戈》就会了解,奴隶制之下,人均被物化,用钱来衡量,所以,马一定是比一个受伤的奴隶要贵得多。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是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关心他人的人。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上车的时候必须站直了,拉着上车的带子,相当于今天的安全带。在车中时,不随处看,不大声喊,不催促开车的人,不去指挥。

前面所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相信司机,让司机安安静静地驾车。控制自己操控的欲望,这也是修炼。

选择学习孔子坐车的状态,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将所学内化,然后应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以上,是《论语》上半部中的经典20句,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我们认真领悟其中的精华。

最后想说,学习《论语》,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真正能为生活的美好所服务。

————————————————————

【站长剪辑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刻意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人的力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复杂》

4,子曰:君子不器。 《跨越式成长》

5,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6,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终身成长》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幸福的方法》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王阳明哲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9,子曰:道不行,乘柎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问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0,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钝感力》《亲密关系》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次第花开》《正念的奇迹》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流》

13,子于是日哭,而不歌。《感受爱》

14,子曰: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活出生命的意义》《悲剧的诞生》

1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授权》《责任病毒》

1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思考快与慢》《怪诞脑科学》

1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19,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被解救的姜戈》电影

20,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急言,不亲指。《扫除道》

爱我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